3300多戶農民建大棚養雞,年創產值2億多元,全縣農民人均增收37元,這就是讓人驚奇的——
譚朝榮的養雞賬
3月的孫河村春意正濃,綠蔭中掩映著一排排整齊的房舍。49歲的農民譚朝榮說,這些磚房都是他修的“雞別墅”。
2002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集團落戶璧山,采取“公司+農戶”形式,發展規模養雞。
很快,一些養雞戶的腰桿上就別上了手機,還流傳開了一句順口溜:“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機’,要想致富先養雞。”
譚朝榮也想用積攢的1.8萬元建大棚養雞,但又拿不定主意。
兒子看出父親的心思,說:“政府在引導,公司有實力,可以干!”
譚朝榮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養雞可以,明年你要讀大學,家里的存款可是給你準備的學費。如果不成功,明年上大學只有擱倒啰?”
“可以呀。”兒子認真地回答。
見家人如此支持,當年底,譚朝榮就建了600多平方米養雞大棚。接下來的一切打消了他的顧慮:建大棚,政府給補助;買雞苗,交納保證金后,公司將雞苗運到家;不懂技術,只要一個電話,公司就會在半小時內派出技術人員趕到現場;連購飼料的錢不夠,都可以賒賬。
如今,賺了錢的譚朝榮,樂呵呵地算起了養雞賬:“建大棚總共花了2.3萬元,前年養雞2萬只,收入3.3萬元,除去成本,凈賺了1萬元,解決了兒子上大學的學費問題。去年賺了4萬元左右,兒子今后讀研究生的錢也不愁了。”
譚朝榮說,兩年時間,村里的養雞大戶已發展到18家,一年可以出欄肉雞近40萬只。
老板搶雞糞
“要1000包,每包3塊行不行?好嘛,三塊五就三塊五,多要點行不行?”吳明德在電話里說。
“沒得商量了。”電話那頭回答。
“我明天早上6點鐘到!”吳明德說。
早上6點鐘,天剛蒙蒙亮。吳明德就和司機開著農用車趕到璧山縣來鳳種雞場。
“今天我們來得早,還有貨吧?”一下車,吳明德就著急地問。
“留著呢,要是晚一點的話,就給蔬菜基地的菜農們搶完了。現在種菜、種果樹都在搶,這雞糞呀,聞著臭、用著香呢!”雞場的人說。
吳明德光著膀子和工人一起把1000包雞糞扛上車。吳明德擦了擦汗,高興地說:“這下穩當了!”
熟悉吳明德的人知道,他這兩年搞花椒種植,在當地已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大老板。2003年,他投資500多萬元,承包了璧城街道9個村58個組5000多畝荒山荒坡,栽種了50萬株花椒樹。剛開始,他用化肥追肥,結果一算賬嚇了一跳,施一次肥就要花近10萬元。他從農技人員處了解到,雞糞是不錯的有機肥,不但不會造成土壤板結,而且便宜,1噸只要3000元左右,還可以避免因用化肥追肥造成花椒樹只長枝葉不結果的“徒長”現象。
沒想到昔日讓養雞戶頭痛的雞糞早已成了搶手貨。不過,現在吳老板不用自己親自去搶雞糞了,因為璧山縣已經有了雞糞經紀人,一個電話打過去,到時只管開車去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