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業以優厚待遇從高校引進了兩名專業技術人才,然而沒多久,企業卻因為結構調整轉產,兩人一時失去了合適的崗位。可當他們向企業提出準備到別的地方選擇適合的工作崗位時,企業負責人卻拒絕他們離廠,并讓他們在廠長辦公室從事行政工作。
當引進的人才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時,片面地將人才“囚”起來,既不發揮他們的作用,又不讓他們流動,這種人才資源配置的錯位,對企業和人才雙方都是沒有益處的。這樣的領導者缺乏的是科學的人才觀。也許在有些領導看來,人才向外流動,特別是引進的人才又要跳槽出去,會落下留不住人才的話柄,自己臉上無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地區、部門和企業之間的人才競爭和爭奪確實日趨激烈。但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因為人才的自主流動是激發人才活力的重要條件。因此,對任何一個地區、部門和單位來說,人才的有進、有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鯀治水,堵而不疏,截而不導,結果山川漫溢,九州成災,終遭殺身之禍。到了禹,疏而不堵,導而不截,結果獲得成功。在人才流動問題上,采取“堵”而不“疏”方式的領導者,不妨學一下大禹的治水方法,也來個以“疏”代“堵”,以“導”代“截”。這樣,讓留不住的人才流動出去,再引進自己需要的人才,讓人才各顯其能,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