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布什正式宣誓就職,開始了他的第二個任期。
布什似乎和“二”這個數字有不解之緣。他是二戰以來支持率第二低的總統。不過,美聯社的評論說:低支持率并不妨礙布什開始自己雄心勃勃的第二任期。按照慣例,在接下來的第二任期里,布什真正能發揮權威的時間只有二年。剩下的二年,按照布什自己的說法,就是“跛鴨”總統了。而他要面對的是已經持續了22個月的伊拉克戰爭和被民主黨指責為分裂成二半的美國。
1月20日,華盛頓被一場罕見的厚達五厘米的大雪覆蓋。這是“暖冬”中最寒冷的一天,然而凜冽的寒風阻擋不了第55屆美國總統盛大的就職典禮火熱般地舉行。
布什稱:“我們獲取和平的最佳途徑就是把自由擴散到全世界各個角落。”布什總統的視野所及之處,國會山周邊的8000名無家可歸者不見了蹤影。代之以14000名戒備森嚴的軍警和50萬慶典人群。方圓幾公里每一個下水道井蓋都被焊死,450座建筑的制高點上都有一名聯邦狙擊手瞄準著觀禮人群。
據報道,耗資5000萬美元的就職典禮,打破了老布什1989年就任總統的耗資記錄。
據美聯社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60%的美國民眾把伊拉克問題看做是布什政府的首要外交任務。然而布什在19分鐘、1800字的就職演說中提到“民主”27次、“解放”15次、“自由”30次,但提到“伊拉克”這個“具有實際意義的關鍵詞”的次數是零次。
紐約《每日新聞》的評論則指出,與布什的第一任期剛開始時主要政策集中在國內不同,到了第二任期開始時,布什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國外。因此,布什的演說在本質上蒙上了一種“美國例外論”的色彩,沒有對本國的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予以特別重視,而是把外交當成美國總統職責的全部。
“我們應該和世界保持一種對話關系,而不是唱獨角戲。”這是賴斯在不久前的聽證會上說的話。“暴政前哨”也是她在聽證會上提出的一個新名詞,白俄羅斯、古巴、伊朗、緬甸、朝鮮和津巴布韋被包括在內。這一名詞的提出讓人們馬上聯想到2002年1月布什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同樣充滿挑戰意味的所謂“邪惡軸心”,以及隨后在這一表述支持下展開的戰爭。
不過,點名是一回事。如何對待這些國家又是另一回事。“美國將繼續支持和堅持那些能確保我們自由、繁榮和安全的國際關系準則”。于是,《經濟學家》用了這樣的評論標題:“一捆大棒,幾根胡蘿卜?”顯然,賴斯的表述留給人們的仍然是對于未來美國外交政策的猜測。
盡管存在種種猜測,但賴斯畢竟在聽證會上坦言:現在是展開外交行動的時候了。而且輿論也注意到,賴斯選擇的副手是擅長外交談判、具有豐富的多邊斡旋經驗的前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
英國廣播公司最近公布的一項跨國民意調查結果表示,在來自世界各大洲21個國家的22000位受訪者中,有58%的人認為布什的連任將會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負面影響。而拉氏的留任,更表明布什并不想放棄他“戰時總統”的形象和“先發制人”的戰略。
而無論是賴斯的上任還是拉氏的留任,布什作出這些決定的背后,實際上都離不開另一人的影子。在去年的連任獲勝感言中,布什特別提到他,稱贊他“有著非凡的頭腦”,是競選成功的“總設計師”。他就是白宮高級顧問,被稱為布什“軍師”的卡爾·羅夫。
媒體把卡爾·羅夫稱為美國第二號權勢人物。他精通美國歷史,尤其是政黨發展史。他的政治目標,不僅僅是讓布什當兩屆總統,而是要建立共和黨對美國政治的長期主宰。所以,在過去30多年,卡爾·羅夫幫助布什在政壇上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的時候,《華盛頓郵報》敏銳地評論道,現在,倆人面臨一個更艱巨的任務是:創造歷史,而不只是創造勝利。
“9.11后,一切都變了。”這是卡爾·羅夫為布什競選連任設計的鮮明主題。因為他相信,“反恐戰爭”將是布什的兩度任期給美國歷史留下的深刻印記。在卡爾·羅夫看來,未來四年的布什政府將給共和黨積累更多的政治資本。至于其中多少能來自外交成績,現在還難以給出猜測。但白宮辦公室主任在接受《新聞周刊》采訪時就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不要以為在1月20日破繭之后白宮會出現一只全新的蝴蝶,其實,和2001年1月20號破繭而出的那只蝴蝶并沒有什么不一樣。總統還是那個總統。只是時代不同了,挑戰不同了,周圍的人也不同了。所以,美國和世界的關系也不會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