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在50~60歲以后,便逐漸衰老退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從新陳代謝到體內組成成分,從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到其結構形態,都有越來越明顯的改變。牙齒逐漸松動、脫落,咀嚼能力變差;基礎代謝率下降,消耗的能量逐漸減少;味覺退化導致對甜味、辣味感受力偏低,愛吃口味重的食物等,諸如此類生理改變使得老年人不能再依照年輕時的飲食習慣進食,而必須更重視六大營養素的均衡攝入,變化烹調方式,才能吃得營養又健康。
多吃五谷飯或糙米飯
老年人由于組織呼吸酶活力減弱,細胞中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減少,體內糖原的貯存量有限,因此,當機體從事緊張活動時,容易發生能量不足而疲勞。老年人又由于活動量的減少和基礎代謝率降低,機體消耗的能量逐漸減少,如果進食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會使體內脂肪不斷增加,造成體重增加,故飲食方面必須控制熱量的攝取,不宜過饑或過飽。年輕人通常每公斤體重需40千卡的熱量,老年人所需熱量較少,每公斤體重約30千卡左右。
所以,老年人應維持均衡的飲食,奶類、蛋豆魚肉類、五谷根莖類、油脂類、蔬菜類及水果應平均分配在每餐中。由于谷粒中的營養成分多集中在谷粒周圍和胚芽中,所以加工精度越高,營養素也就損失越多。為了獲取豐富的無機鹽、維生素,我們提倡多吃雜糧和糙些的米、面。對于牙齒咀嚼功能不佳的老人,最好是將五谷飯煮成稀飯,同樣可以攝取到較多的纖維質;或是將糙米飯加水煮爛一點,容易咀嚼,幫助消化吸收。
魚肉較易消化
對于消化吸收能力差、食欲不佳的老年人而言,可考慮以魚肉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魚肉質地較雞鴨牛豬等肉類細嫩,易消化吸收,且魚肉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DHA,膽固醇較低,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病的發生;而魚肉的烹調最好以煮、燒、蒸為宜,油炸熱量較高。在蛋豆魚肉類方面,老年人每日應攝取4份,每份相當于蛋一個或豆腐一塊或魚類一兩或瘦肉一兩。但是,老年人每天最好不要吃超過3個蛋黃,以免膽固醇過高。煮蛋不宜反復煮太久,以免營養成分被破壞,蛋白質變性導致不易消化。
油脂:一天兩至三湯匙
高脂肪飲食與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老年人應該減少油脂的攝取。老人對脂肪的攝入量一般認為不應多于總熱量的30%~35%。老年人每天烹調用油以二至三湯匙為宜,建議選用植物油,避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植物油主要有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多食用含卵磷脂豐富的食品(大豆類食品)有去脂、降膽固醇、保護血管壁的作用,并有較強的抑制血小板粘聚、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預防骨質疏松,奶類不可缺
由于老人腸道鈣的吸收率低,對鈣的利用和貯存能力差,易發生缺鈣而致骨質疏松。為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老年人最好每天于早餐或睡前喝一至兩杯牛奶,攝取鈣質。但有些人因缺少乳糖酶,以致喝牛奶會腹瀉、脹氣、腹痛等,可考慮改喝優酪乳即酸奶制品,優酪乳中含有豐富的乳酸菌,可健胃整腸,幫助消化,不過優酪乳含糖量較高,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最好改吃原味低脂酸奶,熱量較低,同樣含有豐富的鈣質和蛋白質。
老年人若有乳糖不耐癥無法喝牛奶,也可改喝豆漿。平常還可用小魚干熬湯,將小魚干熬軟后吃下,因為魚干含有豐富的鈣質,可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
多吃嫩葉蔬菜預防便秘
老年人咀嚼能力差,吃蔬菜成為苦差事,以致攝取量愈來愈少。但是,蔬菜富含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多攝取纖維素可預防便秘;維生素C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衰老過程;維生素E能保護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所以建議老人可選擇地瓜葉、小白菜、菠菜等嫩葉類蔬菜,烹調時注意色香味,較能引起食欲。
在菜肴處理方面,牙齒差的老人可將蔬菜切碎后再煮爛,但不要切得太細,以免維生素流失;先煮再切的方式雖可保有維生素,但要注意砧板和刀的衛生,以免污染蔬菜。
此外,老年人午、晚餐后最好各吃一個水果,以橘子、臍橙或葡萄柚為宜,因為這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