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鄉下,大家同一塊天,但不同一塊地,種出的莊稼,有早有遲,于是就有了互相送新嘗鮮的風俗。
每年的第一縷春光,總是最先涂抹在我家門前的椿樹上。人們還圍在火塘邊,棒樹就爆出星星嫩芽。料峭的倒春寒,將它凍得紫紅,但只要春光一照,它就猛躥爆長,長成一簇一簇的新芽葉。父親用帶鐵勾的竹竿把它勾落下來,讓我提著竹籃,每家送上一把,給大家嘗鮮。這叫送春,又叫吃春。
吃春后,春天就來了。
江麻子的頭刀韭菜開割了。他媳婦提著竹籃子,每家送上一把。鄰居的大媽會驚訝地說:你家的韭菜這么早哇,可香哩。
過不了多久,三貴的頭薦四月豆下架了。三貴嫂也火急火燎地每家送上一小捆,鄰里也會羨慕地回贈一句:就出四月豆了?你家的真早,蓋過好遠哩。
柱子的辣椒一出園,也會像報喜似的,忙著給全村人送新。為的是讓村人說一句:出新辣椒了?我園里的才打花哩,你們家的好早啊。
送新,不在意你送多少,就是要早,要搶在全村人的最前頭。要不,誰稀罕呢?
鄉里人不興說謝謝,只實打實地說一個早字。其實一個早字,比什么都值錢。它把送新的人夸得眉開眼笑。
所以送新,必須是全村第一早。其實早,也只是那么幾天。但同是莊稼人,早一天,你也得佩服人家有早的本事。正如比賽,誰能搶先一步,那就是榮譽,就值得自豪。
人勤陽春早,莊稼人看似悠悠閑閑,不急不躁地下地,其實是在暗暗較勁。只是人爭氣還不行,還得地爭氣。你擅長種什么,懂得何種技術,你的哪塊地適合種什么,是青葉菜,還是瓜果?并不是早下種就早收獲。除了人勤,選種、下肥,治蟲,防澇,還要土質適合,莊稼肯長。所以要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要不,你種一輩子地,也不與送新結緣。
送新也是潤滑鄰里關系,互通有無的意思。比如你家萵筍種得好,出園早,給人家送新,讓人家嘗了鮮,人家不會白吃你的。你沒有竹山,人家有竹園的,春筍出土時,人家又給你送筍子。你有竹山,沒有水塘,有水塘的人家,種了萵筍。筍出塘時,也會送你一籃子,讓你嘗鮮。
全村人在送新的鄉風民俗里,互送著,交換著,自自然然,和和美美,在吃時新瓜菜時,也享受著古樸清純而又互相關愛的鄉誼。
隨著歲月流逝,瓜果蔬菜,四季常有,送新風俗,卻不常在,隨同土地單家獨戶的耕作方式的消亡而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