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戰爭中使用無線電通信以后,通信聯絡迅速、準確的目的是達到了,可是無線泄密問題隨之而來,泄密與反泄密的斗爭越來越激烈。到了近代,世界各國軍隊為了防止敵方破譯無線電密碼,紛紛研制出了投資規模達上千萬元的防破譯設備,其代價極為高昂。但是,誰曾料想到,早在無線電用于戰爭的初期,就有人用一種十分簡單廉價而又奇特的密碼解決了反破譯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烽火四起后,美軍發往各野戰前線的密令和密碼經常被狡猾的德軍破譯,使美軍的行動企圖常常難以實現,有時還要遭受很大的損失。對此,美軍惱火極了。后來,美軍中一個叫霍爾涅爾的通信上尉忽然異想天開:德軍實行種族歧視,德軍中的少數民族士兵地位卑下,很少有人在絕密的通信單位工作。而美國的印第安人中,有個講邱克托族語言的民族更是世人少知。如果使用該族語言通信,德軍一定難以破譯。他的整個想法很快得到了上司的批準。于是,他在美軍中找到了一批屬于邱克托族的印第安士兵,分配到各個通信站。從此以后,美軍凡屬于絕密情報和命令都用邱克托族語言傳遞。通信上尉這個偶然的奇想,果然大見成效。對邱克托族語言一竅不通的德軍,從此失去了他們善長破譯的神通。
美軍發明的這種廉價而卓有成效的反破譯法,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立了戰功,而且作為一種奇特的密碼通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得到了應用。只不過,美軍這次使用的不再是邱克托族語言,而是美國印第安部落的另一種語言——那發赫語言。僅在太平洋戰線上,美軍就收羅了三百多名那發赫人專門負責通信聯絡。實戰證明,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采取這種奇特密碼的效果,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更好。因為,當時除了美國的那發赫人以外,全世界懂得這種語言的僅有28個人,而且這28個人都是人種科學家和教會的傳教士,沒有一個是德國人或日本人。
戰爭,是智慧之士的角斗場。一條小小的妙計、一個奇異的設想,都有可能替代價值百萬的昂貴的器材,都有可能成為破常規、建奇功的奠基石。昂貴的軍備在現代戰爭中固然重要,但奇特而實用的妙策卻更為軍事謀略家所贊賞,因為戰爭的勝利不僅是力量的角逐,更是力量與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