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工業曾超日本本土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全境,隨即將東北經濟納入戰爭體制,對東北工業實行壟斷性經營:一方面對東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斂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財富,作為原始資本,投入到工業中去;另一方面從其國內向東北大量轉移資本和機器設備,在東北建設起強大的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到了抗戰末期,日本為躲避美國飛機轟炸,把一些要害的工業部門也轉移到了東北。東北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任日本無代價、無限制地掠奪,東北大量青壯勞動力被驅之如牛馬。在這種超常生產的情況下,東北的工業飛速發展。據專家估計,到抗戰末期,東北工業生產總量已經超出日本本土之上,東北真正成了日本侵略全中國和東南亞的基地。日本在東北的工業,自然成為同盟國注意的目標。
抗戰結束后,1945年9月18日,中國政府向美、蘇建議:凡屬日本及日本國民在華領土內所有的全部產業權、契據、利息以及各類財產,包括房屋、發電廠、各種工廠、船只、船塢、造船廠、機器、礦業、有線及無線電設備材料、鐵路、車輛、修理廠等應認為已讓予中國;凡屬同盟國約定歸還中國之領土,如有盟國軍隊駐扎,應采取一切必要及緊急辦法,防止敵人從事摧毀、破壞、隱藏、移動及轉讓等行為;關于分配日本國內各種資產,中國應享受優良百分法,及交貨優先權,以抵償中國國家及人民所受之長期犧牲與損失。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復函表示,蘇聯完全理解中國對日本賠償問題的立場,具體辦法應由四強(中蘇美英)組成的對日管制委員會做出。1945年8月下旬宋子文訪問美國時,杜魯門總統在接見宋子文時說:“中國抗戰八年,蘇對日作戰僅數日,向日本要求賠償,中國自應居首位。”
高崎建之助的“移交”
斯大林雖然對中國以日本資產作為賠償的主張表示同情,但實際上對東北的日本工業卻另有打算。在簽訂《雅爾塔協議》時,他對羅斯福提出條件:恢復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在東北的全部特權,否則他無法對人民交代蘇聯為什么要出兵中國東北。這是他公開說出口的出兵東北的目的。與此同時,他計劃把東北的日本資產全面占有、重點摧毀,然后實行壟斷性的經濟合作。
所謂全面占有,就是把東北所有日資產業宣布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由紅軍全面接收。重點摧毀就是把最新最好最重要的機器設備拆運到蘇聯,剩余的部分,一分為二,中蘇各占其一,雙方可進行排他性的經濟合作,以免第三國(美國)的勢力進入東北。
蘇軍占領東北后,首先將滿洲重工業會社總裁高崎建之助等日本高級經濟管理人員抓起來,嚴加看管,然后從他們口中索取各種所需要的材料。讓他們證明,東北某某企業是為關東軍服務的,日本資本占多大比例,以便為蘇軍將企業攫為戰利品提供“事實根據”。
把各種材料準備齊全之后,蘇軍當局于1945年10月24日,強迫高崎建之助“將屬于滿業之各種事業移交于蘇聯”。高崎經不起威脅利誘,于10月29日與其他管理人員非法簽署了移交文件,將由他統管的72種工業,以及150種輔助工業作為軍事企業移交給了蘇軍。
移交期間,蘇方派出人數不等的武裝“代表”對各工廠一一實行接管。這些工廠大部分是民用工廠,而不是軍用工廠。但蘇聯認為,凡是為關東軍服務過的都是軍用工廠。
龐大工業拆運凈盡
所有被蘇聯認定為“戰利品”的工廠,都被蘇軍當局派兵把守,嚴禁外人進入。日本戰俘(特別是技術人員)是拆卸機器的主要承擔者,他們把工廠里的機器和重型設備拆卸下來,裝進箱里,然后分海(大連)陸(向北經黑河,向西經滿洲里,向東經綏芬河)兩路運往蘇聯。
對工礦機器設備拆毀的程度,取決于工礦本身的重要程度和蘇聯對機器設備的需要程度。例如,東北最大的鞍山鋼廠是東北的骨干企業,“摧毀”該廠,便可癱瘓整個東北工業體系。因此蘇聯對其拆運也最為認真,由蘇軍中校柯剎羅夫指揮蘇俄技工80名,暨工人及日俘共8000名,經四十余日才拆運完畢。該廠被洗劫之徹底,非經重建,永無恢復之可能。又如,奉天飛機制造廠,月產高等教練機70架(裝配),發動機100臺。后來為躲避美機轟炸,實行分散經營,設公主嶺和哈爾濱二廠。拆運這些工廠的機器設備,既破壞東北的工業基地,又滿足蘇聯的需求。東北水電和火電發電機,蘇聯也有需求,但蘇聯準備與中國合作,就拆了大部分,留下小部分。整個拆運一直到1946年3月蘇聯最后撤軍時為止(實際上已無可再拆了)。
駐東北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曾向中國國民政府駐蘇軍軍事代表團團長董彥平透露,蘇聯對東北經濟“要求目的不在經濟而在國防”。也就是說,保證蘇聯的國防安全是它對東北一切經濟要求的核心。長期以來,斯大林對東北強大的工業體系懷有恐懼心理,認為在靠近蘇聯力量最薄弱的遠東地區保留中國東北這樣一個龐大的軍事與工業生產基地,對蘇聯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而蘇軍占領東北正是解除這一威脅的最好機會。
蘇聯拆運機器設備的總價值到底有多少?有各種統計數字,如臺灣國民黨黨史會庫藏的有關資料,中國記者的統計資料,鮑萊調查團的統計資料,和東北工業會及日僑善后聯絡處(“東北工僑”)的調查資料,它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數字。據鮑萊的估算,蘇聯拆運所造成的損失達8.95億美元;相比之下,“東北工僑”的調查就更精細一些:損失為12.36億美元,但占東北企業三分之一的日本陸軍企業并未包括在統計之內,如加上這部分損失,總計不下于20億美元。
“敵產”本屬我國財產
當時,張嘉(王敖)曾任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和國民政府對蘇經濟合作代表,他一到東北,就按政府指示向蘇方聲明,東北日資產業應作為日本賠償的一部分,歸中國所有,并對蘇聯的大肆拆運提出了質問。張嘉瑣認為,所謂東北敵產(日本產業),不同于日本本土的敵產。東北敵產中相當一部分是東北人民的財產。因為,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發行鈔票130億元,其它發行的公債、郵政儲金、人民存款尚有二三十億元。這樣,中國中央政府對東北人民將負有一百五六十億元的債務。而東北全部工礦如數保存其現有財產,也不過百億。
根據這一基本事實,張嘉(王敖)提出,“滿洲所有敵產應以抵償所負人民債務,如有剩余,應以之賠償中國八年抗戰損失。故一切敵產,應歸中國沒收”。蘇聯談判代表斯拉德科夫斯基則根據被蘇軍扣押的日本在東北的企業負責人所提供的資料,說被蘇軍指定的日資企業,日資占70%以上,而華資占30%以下。即使按蘇方的統計數字,30%的中方資產也不能被作為敵產白白沒收而去。于是,蘇方提出,將被它拆運剩下的機器設備的一半,作為蘇聯對華友好的“禮物”,無償贈予中國,與中國共同經營。實際上,還是全部沒收。
蘇聯談判代表多次強調,蘇聯出兵東北蒙受了重大損失,暗示它有權利占有和沒收東北機器設備以彌補軍費。這也是毫無道理的。蘇聯出兵東北,如果它完全是幫助中國,軍費當然應由中國負擔;但蘇聯出兵東北的目的遠不是這么簡單。
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過程中,斯大林說,旅順口為蘇聯海軍基地,大連辟為自由港,長春鐵路中蘇共有共營,外蒙古獨立,這些問題不解決,他就無法向蘇聯人民交代蘇聯為什么出兵東北,中蘇條約與各項協定簽訂了,蘇聯出兵的目的達到了。所以,當斯大林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約談判過程中,提出讓中國負擔軍費時,被宋子文一口拒絕,斯大林也沒有堅持。蘇聯對日作戰僅有一周,從中國取得的利益足可補償蘇聯對日作戰的損失,這是關鍵事實之一。
事實之二,是中國長春鐵路(原中東鐵路)的滿洲里至綏芬河段與哈爾濱至長春段,蘇聯早已出售給了偽滿洲國,它對這段鐵路這時已不再擁有所有權了,所以,這段鐵路應該完全歸中國所有。現在,蘇聯卻要將自己賣出的東西,再與中國“共有共營”。
事實之三,是僅就軍費而言,中國也不是毫無支出,蘇軍占領東北后,即將所有銀行現金和金銀等貴金屬全部提走。特別是1945年9月24日起,蘇軍當局在東北發行軍用票,變相地讓中國負擔了蘇軍駐扎東北期間的軍費。該票以元為單位,與東北貨幣共同流通,比價為一比一,這些軍用票轉化為東北人民供養蘇軍的物質負擔。
據1907年海牙陸戰章程規定:戰勝國對占領國財產的處理,首先要分清是公產還是私產,凡屬私人財產一律不可侵犯。公產必須分清動產和不動產,對動產現金、車船等經過移動不改變其原有價值的財產,戰勝國完全有權據為己有。但對不動產,房屋、土地、工廠、礦山連同機器設備,一律不得搬運毀壞,必須嚴加看管,等候戰后議和時處理。而當時蘇軍不僅將東北現金、證券、金銀取走,而且不分軍需、民用,將東北輕重工礦企業的機器設備幾乎全部拆運而去,這是嚴重違反國際法的。
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蘇英三巨頭本已商定,對日本所有境外資產,應優先賠償受日本侵害最重、在戰勝日本過程中貢獻最大的國家。所以,蘇聯的拆運,激起了盟國的一致抗議和國際輿論的嚴厲譴責。美英曾在行將到來的巴黎和會上向莫洛托夫提出解決辦法,但后來害怕影響和會議程,這一設想遂胎死腹中。
(莊國偉薦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