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為了恢復長期人工飼養的非洲獅的野性,將一頭初長犄角的1歲小牛犢趕到約4000平方米的馴獸場中,其望獅王們一展雄風,經過一番戰斗擊敗對手。結果卻上演了一幕“牛追獅子滿地跑”的鬧劇。這皆是由于長期人工喂養,使得這些原本傲居食物鏈之首的猛獸——獅王們已完全喪失了捕食能力,想要在短時間內將他們野化過來已非易事。
然而,為獅子慨嘆的同時,我們不由得想到了我們的孩子。
其實,在幼兒園里就不乏此類現象:小班幼兒手執雞蛋不知如何下口,準備囫圇吞者有之;左手拿酸奶,右手拿吸管,面露難色者有之;中班的幼兒不會自剝小食品包裝袋;也有非糊狀食品不進者;更有因家中老人照料精細,鮮與外人接觸,導致孩子入園后,無法適應集體生活,不會表達自己所想,更不愿與其他幼兒及老師進行正常的交流,整日生活在自我真空中的疑似孤獨癥兒童。
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全方位地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正是他們的精心安排、無微不至的關懷,包辦代替了孩子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剝奪了他們基本的觀察力、動手能力以及大腦的思維能力等等。長期的、事無巨細的“關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帶來什么呢?是生理、心理功能的退化,是自私、依賴、索取、毫無責任感的滋生,是毅力、果敢、進取心、創造力的盡失。如此孩子與喪失捕食能力的非洲獅有何不同呢?美國康乃爾大學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投入沸水鍋里,青蛙竟出人意料地猛跳出來,隨即將這只青蛙放入冷水鍋里,再慢慢加溫,青蛙來回游動并不掙扎而出,最后煮熟于鍋中。鑒于此,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建議應當從三方面做起:
首先,為孩子創設寬松、自由的成長空間和充滿鼓勵的生活環境
幼兒天生好奇,他們拆開玩具是為了看見里面的發條,摔壞萬花筒是為了看見其中的景象,摳掉電腦鍵是想知道下面究竟藏的是什么。幼兒喜歡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成人的勞動:一把掃帚在手,他們既掃地又掃餐桌;毛巾為洗臉所用,他們也會用做擦桌凳;手中揮舞的玩具鈑子、鉗子都是他們用來修理拆卸的最愛……他們在摸索中找到樂趣,在嘗試中感到快樂,在無數的失敗中總結出成功。但與一些父母和養育者本末倒置,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對待孩子,事事包辦代替,結果剝奪了孩子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壓制了孩子自動自發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造成孩子的成熟落后于年齡,適應社會困難。
其次,培養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及服務于人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培養,由小到大、由近及遠,逐步養成。諸葛亮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必須鼓勵孩子從力所能及的點滴小事做起。例如:自己的飯自己吃,自己的手絹自己洗,自己的書包自己收拾,自己的計劃自己制訂。而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不妨“偷懶”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活以此培養孩子服務于大家的能力。比如請孩子幫助取物來(安全物品)、送物去、剝蔥、搗蒜、穿線、洗碗等。其實,大多孩子在服務大家得到肯定之后是異常高興的。幼兒園里的孩子們也是多以當值日生服務于小朋友為榮的。
再次,成人應不斷提醒,鼓勵孩子持之以恒完成各種能力的學習
通過簡單地勞作跑腿,既放開了孩子的手腳,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
天下父母都希冀孩子振翅高飛,協調好舔犢之情與教育之愛,在孩子的人之初建構堅實的獨立性與責任感份額是大有裨益的,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喜游而憚拘謹,如草木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推撓之,則衰萎。”意在希望家長們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尊重孩子的天性,讓我們的孩子自然成長,而不是成為被小牛追逐的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