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有一個中共名將粟裕巧計打敗杜聿明“金蟬脫殼”之術的故事,回顧其中的攻守之道,將會使我們明了是誰真正把兵法之要玩到了極致。
1948年11月2日,淮海戰役打響了,我華東野戰軍旗開得勝,碾莊一戰,一舉消滅了國民黨軍黃伯韜第7兵團,之后,得勝之師揮戈東進,鋒芒直指戰略要地——國民黨軍杜聿明集團把守的徐州。
徐州危急,蔣介石如坐針氈,他急令黃維第12兵團火速馳援徐州。但黃維兵團卻在途中陷入劉、鄧中原野戰軍的包圍,自身難保,另外其他幾路援軍也分別受阻。無奈,蔣介石只好忍痛作出放棄徐州、解救黃維、保存實力的決定,為此,他把負責指揮徐州方面軍事行動的杜聿明召回南京一起商討撤退事宜。
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學員,在蔣軍中是一個頗有魄力與才干的將領,深得蔣介石的寵信和賞識。當他走進總統官邸會議室的時候,軍政要員們早已云集一堂,大家顯然正在議論著。杜聿明的出現,把一雙雙充滿憂慮的眼睛全都吸引過來了。
“來,光亭!”顧祝同一把將杜聿明拉進小會客室,神情頹喪,“局勢危險啦!我們得另做計議。”
杜聿明也沒有了往日的尊卑森嚴,大聲責問:“原來決定再增加幾個軍,為什么一個軍也沒有到?弄到這個騎虎難下的局勢,哼!”
顧祝同也有難言之隱:“你不了解呀!處處受到牽制,調動不了啊!”
“既然無兵可以抽調決戰,當初就不該決定打!現在黃維兵團陷入重圍,如何挽救?惟一的辦法就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否則,黃維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亦危矣!”杜聿明說。
顧祝同用商量的口氣說:“你看如果決定先放棄徐州,出來再打,你們能不能安全撤退?”
既然無兵力可增援,打下去也沒多大意思。杜聿明沉吟良久,思索著說:“既然這樣,從徐州撤出問題應該不大。只是放棄徐州,出來再打,把握更小。不過如果讓黃維牽制住敵人,我將徐州部隊撤出,經永城到達蒙城,以淮河為依托,再向共軍進攻,以解黃維之圍可能更好一些。”顧祝同點了點頭,他明白,這樣一來,黃維兵團很可能被葬送掉,但能救出徐州集團,也不失為棄卒保車之良策。
杜聿明認為徐南河湖密布,極不利于機械化大兵團行動,應該從徐西撤退,他把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向蔣介石匯報了一遍。蔣介石一邊稱好一邊問:“三十萬大軍從徐州撤出,你能保證不被共軍咬住嗎?”杜聿明胸有成竹地說:“校長放心,只要學生略施小計,定能從徐州‘金蟬脫殼’”。
杜聿明為什么對他的“金蟬脫殼”之計如此自信呢?原來一個多月以前在東北戰場他有過一次成功的經驗。當時他把東北僅存的三個軍從葫蘆島撤到了上海,連一向明察秋毫的林彪都被他唬住了,看來這次在徐州,他又要故伎重演。
事實上,杜聿明玩弄的“金蟬脫殼”的把戲也確有獨到之處,就像在葫蘆島指揮撤退一樣,盡管徐州已滿城風雨,可他就是守口如瓶,不僅如此,他還一次又一次地命令徐州東南方向的邱清泉兵團和孫元良兵團,在二十來里寬的正面,集中五個軍,全面展開強攻,其目的是要分散解放軍的注意力,以便使主力部隊悄然脫身,這是他“金蟬脫殼”之計的核心。于是,徐南戰場戰斗格外激烈,國民黨軍隊的坦克、飛機、大炮制造出滾滾戰云,隆隆南下。
華野將士的阻擊異常艱苦,他們與敵人逐村爭奪,反復沖擊,幾乎每一個陣地都展開了肉博戰,使敵人的飛機、坦克無法轟擊前沿。但雙方的傷亡都十分慘重。
這時華野司令員粟裕正要為一線吃緊調整部署,邱清泉也正在為傷亡慘重大發雷霆。誰能想到,杜聿明卻已經坐在小轎車里,在夜色中下達命令:“撤……”3個兵團21個師近30萬部隊夾雜著從徐州逃出的商人、地主、軍官眷屬以及上萬名學生,甚至還有和尚、道士、妓女……密密麻麻地擁擠在西撤的公路上。
“金蟬”總算從徐州這個“殼”中“脫”出來了。杜聿明坐在西行的汽車里,臉上露出幾分得意的神情。他想像著他的對手們還在徐南一線加固工事,準備阻止他的進攻,即便是攻破徐州,發現撲空,再重新調整部署,組織部隊追擊,恐怕也只不過是夸父追日,空留鄧林。他不覺想起說書人常用的一句話:鱉魚脫得金鉤去,搖頭擺尾不再來!但杜聿明顯然得意得太早了。粟裕的反應是十分機敏的,他已經指揮他的30萬華野將士,開始了規模宏大的追擊。
其實中央軍委和華野的粟裕等人早已對徐州之敵的出逃有所預料,而且對敵人的出逃方向也得出了準確的判斷。11月28日,杜聿明飛往南京磋商撤退計劃這一天,毛澤東電示前線“須估計到徐州之敵有向兩淮或向武漢逃跑的可能。”這天晚上,粟裕徹夜未眠,對著地圖潛心研究敵人可能的出逃路線。粟裕對參謀長張震說了這樣一番話:“如果徐州之敵固守不走,于我無害,可以在解決黃維兵團后再打。但蔣介石后方已無機動兵力,因此徐州之敵放棄徐州的可能性極大。其逃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沿隴海路向東,經連云港海運南逃,但海運受船只和碼頭限制,遭我尾追必陷入背水作戰,更易全軍覆滅;二是直奔東南走兩淮,這樣距離最近,但此地帶河川縱橫,不利于大兵團行動;三是沿津浦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此地域地形開闊,道路平坦,又距黃維較近,還可與蚌埠集團相呼應,實行南北對進,既解黃維之圍,又可退守淮河,達到所謂‘一箭雙雕’之目的。”
粟裕的分析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于是,他將主力縱隊全部部署在津浦線兩側,徐東只留下一個渤海縱隊。這樣的兵力部署對日后追擊杜聿明集團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杜聿明“金蟬脫殼”,棄城而走,粟裕的心情并不輕松,雖然估計到了敵人的撤退方向,可沒想到他們動作這么快,粟裕11月30日得到了敵人放棄徐州的情報,他當時就向部隊發出了動員令,可直到杜聿明集團全部撤出徐州后,情報才被完全證實。待下令部隊傾力西追時,已延遲了一天時間。如果不能追上并且截住杜聿明集團,而使其與黃維兵團會合,淮海戰場將不堪設想。粟裕一面急電命令豫、皖、蘇地方部隊阻擊敵人;一面電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希望在南線支援中野圍殲黃維兵團的第13縱隊;一面又用電報、電話、騎兵等各種通信手段通知各縱隊,火速全線追擊。
于是,30萬華野將士在百余里的淮北平原上向西席卷,根據命令,他們不僅平行追擊,同時超越追擊,攔住敵人的頭,渤海縱隊留一個師進占徐州,主動向肖縣跟蹤追擊;三、八、九縱隊和魯中南縱隊直插祖老樓,截殲逃敵;一、四、十二縱隊向西北尾敵側追殲;二、十縱隊奔永城;十一縱隊沿固渦公路急追。追擊部隊不顧敵空軍晝夜襲擾攔阻,向徐州西南方向漫山遍野追去。公路兩旁留下無數路標,所有的箭頭均指向西方,各縱隊指揮員的命令如出一轍:路標就是路線!槍聲就是目標!!追上就是勝利!!!
國共雙方六七十萬大軍在徐西廣袤的黃淮平原上卷起無邊無際的煙塵,可謂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奇觀了。
杜聿明集團經過兩個晝夜的強行軍,在12月2日到達徐西一百余里的李石林一帶。由于部隊建制混亂,又有空軍通報說發現大股共軍向永城前進,杜聿明考慮夜行軍會與共軍混亂穿插,于是決定休息一晚,次日再向永城進發。然而第二天一早,卻接到了一份總統手諭,命他停止西進,轉向東南方向攻擊,與蚌埠集團一起共解黃維之圍。
“完了!”杜聿明呻吟一聲。原先講好的,打就不走,走就不打,現在已經放棄了徐州,卻在半路與敵糾纏,必將導致全軍覆滅!“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繼續前進!”可又一想,如按原計劃撤退到淮河,再向共軍攻擊,如真能解黃維之圍,尚可將功補過,若沿途遭共軍截擊,損失慘重,又不能解黃維之圍,弄不好要受軍法制裁。杜聿明進退兩難,苦悶之極。只得召集各兵團司令共商對策。結果,兩種意見不一,陷入僵持狀態;杜聿明眼看著一天的行程被耽誤,馬上走也晚了,只好決定照命令攻打,于是作出決定,大軍轉向淮北方向攻擊。4日凌晨,進攻開始。
這時,我華東野戰軍各縱隊已完成追擊,咬住了敵人,并對敵軍呈包圍之勢,插在敵軍南翼的部隊剛剛進入陣地,就迎來了敵人的大舉進攻。在淮北平原這片土地上,由炮火和廝殺形成—股方圓四十余里的戰爭臺風,向南方緩緩移動,“臺風”所及,房倒屋塌,草木焦萎,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一直打到6日,“臺風”只能原地打轉了,各兵團司令來見杜聿明,要求重新考慮戰略部署,最后決定突圍。當晚,敵軍三個兵團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全線突圍,敵人使出渾身解數,華野也拼盡了全力,經過十天十夜的激戰,敵軍終未能前進一步。
華野將士加固工事,縮緊包圍圈,將杜聿明集團緊緊包圍在陳官莊這個不起眼的小鎮上;不久前還在為自己的“金蟬脫殼”之計洋洋自得的杜聿明,這時徹底陷入了人民解放軍的天羅地網,再也逃脫不掉了。
二十日以后,隨著華野司令員粟裕下達的總攻擊令,蔣介石的這支妄想“金蟬脫殼”的精銳部隊最終灰飛煙滅了,杜聿明也成了人民解放軍的階下囚。淮海戰役以國民黨反動派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當初,杜聿明主動實行戰略轉移不失為一條妙計。杜聿明在撤出徐州的過程中采取了典型的“金蟬脫殼”戰術,為穩住我華東野戰軍,他不惜在撤退前一天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而其主力卻乘著夜色悄然脫身。我華東野戰軍指揮員粟裕在作戰略分析時已預見到了敵人的企圖,事先做了應對的部署。得知敵人撤退后,我野戰軍以高效率迅速實行多路平行追擊和超越追擊,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追殲杜聿明集團的戰斗中,我野戰軍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優良傳統,使妄想“金蟬脫殼”之敵,怎么“脫”也脫不了人民解放軍的手心,怎么“脫”也脫不了其失敗的必然下場。由此可見,“金蟬脫殼”盡管是歷代兵家常用的三十六計中的一條妙計,但只要能識別出孰為“蟬”,孰為“殼”,抓住重點進行追殲,棄“殼”抓“蟬”,不為“殼”所迷惑,是完全可以打敗“金蟬脫殼”之計而把兵法用活的。
(鐘應平薦自《科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