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形勢令人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如果臺灣當局在分裂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觸及底線,中國政府將被迫行使武力,美國是否會軍事介入?會以何種方式介入?以下是一位外國軍事專家對此熱點問題的看法,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第一種可能:間接干預
從全球戰略利益來分析,美國心里有一桿秤,知道誰重誰輕,引火也怕燒身,不會為臺獨“兩肋插刀”,可能采取間接干預的樣式,如經濟制裁、政治施壓、聯合演習、美艦護航、武器援助、提供情報等,這種可能性最大。
美軍采取這種間接干預方式有:經濟制裁—政治施壓—軍事介入(演習)—武器援助—美艦護航。
首先,美國可能聯合盟國向聯合國抗議中國武力解決臺灣,說什么一旦戰爭爆發,就會危及整個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可能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有權采取各種軍事手段阻止這場戰爭。美國請求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從政治上對中國施加壓力,并可能揚言不排除武力支援臺灣的可能性,以此對解放軍進行威懾、恐嚇,企圖阻止中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其次,美國可能會炫耀武力,派出強大的航母戰斗群,在臺灣海峽附近海域進行機動,舉行聯軍海上演習。在現代戰爭中,大規模行動很難逃過衛星等各種偵察。美軍介入臺海沖突時,短期最多可能投入4個航母戰斗群(280架各型飛機),另在日本基地約至少有70架陸基型飛機可用以軍事威脅作戰。一旦臺海爆發戰爭,美國可能派遣兩個航空母艦編隊靠近中國海域,名為監控形勢,實為進行軍事威懾,傳達美國推行和平解決臺灣爭端的政策和決心。還有可能向臺灣輸送重要物資的商船將被“換旗”,并由美國海軍艦只護航。美國駐日基地、亞太地區海上機動力量,就可能與日本、韓國等國家軍隊舉行抗登陸聯合作戰演習,對中國實施軍事威懾。演習可能以航空母艦為主體,進行海空立體作戰。演習的海域主要是在太平洋、印度洋等靠近臺灣海峽地區的公海及其所轄的附近海域。美國的主要目標仍是維持兩岸分裂的現狀,一旦爆發軍事沖突,美國最可能的方針將既不是全面軍事介入,也不是袖手旁觀,而是中強度有限軍事介入,即在增加對臺軍事援助,提高臺軍防御能力的基礎上,憑借美軍高技術裝備優勢,以空中和海上力量支持臺軍作戰,對人民解放軍實施間接軍事打擊。2001年解放軍在東山島演習期間,美國派出“文森”號與“星座”號在南海海域與菲律賓等國組織聯合演習。
第三,美國向臺灣出售高技術武器裝備,對臺灣實施軍事援助,對解放軍實施軍事威懾。沖突爆發后,美國將不斷向臺灣提供武器支援,包括偵察、預警、監視等軍事情報和攻擊性武器,為臺灣提供空中和海上支援。從幾次臺海危機可以看出,美國一到海峽兩岸關系緊張之時,就不斷向臺灣出售武器。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不斷擴大對臺灣當局軍售的規模和軍售質量,可能向臺軍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包括戰斗機、反潛巡邏機、電子戰飛機、無人偵察機、預警機、愛國者PAC-Ⅲ型防空導彈系統、“毒刺”防空導彈、“諾克斯”級導彈護衛艦、裝備“宙斯盾”系統的導彈驅逐艦、“魚叉”反艦巡航導彈、M60A3主戰坦克、高技術情報分析系統,甚至可能包括少量進攻性武器,如中程地地導彈等。為加快臺軍對美制先進武器裝備的消化吸收,盡快形成戰斗力,美方還可能提供相應的技術援助,對臺軍有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第四,美國調整海空力量,為臺灣提供情報支援,對解放軍實施軍事威懾。美軍判斷戰爭即將爆發,很可能向西太平洋地區增調海空作戰力量。有消息說,為應對臺海危機,美國最近借調整東亞地區兵力部署之機加強和日本的軍事合作關系。相關措施包括:加強和日本研究導彈防御系統,計劃在日本部署洲際彈道導彈偵測雷達;建議把位于東京的航空自衛隊總指揮部遷移至美軍駐日空軍總指揮部所在地橫田基地,以加強兩軍聯合指揮能力。除動用駐日、韓美軍和第7艦隊外,還可能從本土調遣B-1、B-2、B-52戰略轟炸機和其它相關力量部署于關島基地,以形成大兵壓境之勢,并可能與日軍、臺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炫耀武力,戰事發生后視情況隨時向臺軍提供戰斗支援。美海空部隊將出動大批預警機、偵察機和偵察艦,配合空間偵察衛星和地面偵察分隊,形成一個從地面、海上、空中到宇宙空間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監視與偵察網絡,以便將人民解放軍戰術戰略動向、目標數據、進攻征候、打擊效果、損失情況等各方面情報信息及時提供給臺軍。
第五,美國暗中指揮引導臺軍,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協防臺灣,對大陸實施軍事威懾。美軍的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將可能幫助臺軍分析情報,校正數據,統一協調指揮臺軍作戰行動。據報道,這項工作已經開始。2002年8月,美軍20余人秘密抵臺協助臺軍建立三軍聯合作戰C4ISR自動化指揮與控制系統(臺軍稱為指管通情系統)。臺軍將此定為“博勝專案”,視為未來臺軍戰斗力的倍增器。采取以維和為名在臺島上空特定空域和臺灣附近關鍵海域設置“禁飛區”和“禁航區”,采取空中和海上巡邏、攔截甚至采取有限攻擊戰術,阻止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行動。有可能對進出臺灣海峽的美國商船和懸掛美國國旗的其它商船及涂寫美國機徽的運輸機采取護航行動,以打破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封鎖,解決臺灣的能源與戰略物資需求。美軍可能以電子戰手段對解放軍作戰指揮系統進行干擾、迷惑,還可能利用電子戰飛機配合臺軍對解放軍空中打擊力量和防空體系實施摧毀,或出動電子戰無人駕駛飛機在海峽上空遮蔽人民解放軍防空武器跟蹤,掩護臺軍機群躲避攻擊。
第二種可能:直接干預
從軍事戰略角度來看,臺灣是西太平洋最大的島嶼,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美國如能很好地利用臺灣,使其成為第七艦隊北上南下的中繼站,則對美國控制東南亞十分有利。與此同時,美國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中國東海和南海。美國出于這種目的,就可能進行直接軍事干預,主要樣式可能進行聯臺反封鎖,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
一旦因臺灣獨立而引發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力攻臺,如果美國直接軍事介入,首先不會是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出現,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它要行使否決權。聯合國什么決議也作不出。加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統一臺灣天經地義,必將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同。美國出兵干預,就會以1979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卡特正式簽署《與臺灣關系法》和1954年12月2日《共同防御條約》及2000年2月1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的《與臺灣安全法》為借口,說什么解放臺灣將直接威脅到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美國的部隊,就可能像1950年6月那樣,命令最龐大的軍事力量——第七艦隊的航母戰斗群,如“中途島”號、“獨立”號、“小鷹”號,還有可能從美國大西洋勞師遠征調來一支新的航母戰斗群,阻止解放軍對臺灣的任何進攻,作為這一行動的應有結果,也要求臺灣當局停止對大陸一切海空攻擊。當然,不能排除美海軍協助臺灣軍隊進行反封鎖作戰,美海軍的掃雷艇可能會同臺軍掃雷艇合作,以使臺灣港口保持開放。也不能排除美軍使用“戰斧”式巡航導彈或空中力量對大陸實施逐步升級的打擊,直接與解放軍在海上和空中作戰,攻擊大陸本土沿海的軍事目標。或以聯軍的方式,運用前沿部署和快速反應部隊投送兵力,迅速向戰區集結海空打擊力量,形成以空中力量為主,海上力量為輔,空中突擊與海上打擊相結合的部署。空襲的范圍可能是大陸沿海地區的重要城市,也可能是內地重要城市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打擊的目標,不單是解放軍登陸部隊,還有民間軍事設施。美軍將采取以作戰飛機配合航母編隊控制臺灣海峽,封鎖海峽兩端,切斷人民解放軍后續支援,孤立其一線登陸部隊和海空進攻力量,支援臺軍以優勢兵力進行抗登陸和反空襲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