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受命主持攻臺作戰
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政治統治被推翻以后,臺灣成為其維護其殘余軍事力量、伺機進行反撲的基地。為將中國革命進行到底,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將解放臺灣作為全國解放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精心策劃,于1949年6月作出攻臺作戰的實際部署,其后的一年時間內,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攻臺作戰的一系列準備。盡管這次準備進行的攻臺作戰行動由于美國的軍事介入而未能實施,然而毛澤東、中央軍委和受命負責攻臺作戰的主帥粟裕有關攻臺作戰的戰略思考、戰略謀劃、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全國、全軍特別是擔任攻臺作戰任務的部隊在一系列實際準備中所積累的經驗,對于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對臺軍事斗爭準備仍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毛澤東拍板攻臺決策——“一定要解放臺灣”
早在人民解放軍剛剛取得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勝利之后,毛澤東就開始籌劃解決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島問題。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研究華東局分管的范圍時,毛澤東特意提出:“還要加上臺灣”。3月15日,新華社發表《一定要解放臺灣》的聲明。
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結束,整個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力量被徹底消滅已指日可待。
6月14日,毛澤東在答復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關于第10兵團入閩時間建議的電報中指出:“請開始注意研究奪取臺灣的問題,臺灣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奪取,用什么方法奪取,有何辦法分化臺灣敵軍,爭取一部分站在我們方面實行里應外合,請著手研究,并將初步意見電告。”
1950年初,戰略形勢發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解放臺灣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勢如破竹,支持蔣介石的美國政府,已經對國民黨政權完全失去了信心,美國杜魯門政府從“盡一切力量阻止中國完全倒向蘇聯”的戰略目標出發,決定采取“等待塵埃落定”的政策。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公開聲明美國對臺灣問題的態度,稱“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它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臺灣獲取特別權益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爭中的途徑。”并明確地將臺灣排除在其戰略防線之外。
這樣一種有利的戰略形勢,更加堅定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攻臺作戰的決心,1950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將解放臺灣作為新中國1950年的主要任務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有關攻臺作戰的戰費保障等問題進行了研究。3月,中央軍委鑒于對臺作戰的裝備物資需要量非常大,海空軍的準備無法在短期內完成,決定將攻臺作戰的時間推遲到1951年。
中央軍委決策攻擊順序——“逐島攻擊,最后奪取臺灣”
當時,在奪取臺灣的步驟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逐島攻擊,即首先解放靠近大陸的各沿海島嶼,最后解放臺灣;另一種意見是仿效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越島攻擊方式。中央軍委經過權衡后,決定采納逐島攻擊的作戰部署,即在奪取沿海各主要島嶼后再進攻臺灣。
根據這一戰略部署,人民解放軍于1949年9月相繼發起進攻沿海敵占島嶼作戰。
1950年5月下旬,沿海島嶼除金門外,均已獲得解放。
對于金門之戰,粟裕指示第10兵團對敵軍“應嚴加監視并加緊攻擊準備,如發現敵人確有撤退行動,則適時發起攻擊以期截殲敵人之一部或大部,如敵人尚無撤退意圖,則該兵團亦不輕易發起攻擊或駭走敵人,以讓金門敵人爭取在我有計劃的攻擊下殲滅于金門較有利。”從總體上看,逐島奪取的戰略意圖得到了較好的貫徹,達到了剪除臺灣外圍屏障,鍛煉部隊和積累渡海登陸作戰經驗的目的。
加強海空軍建設——奪取臺海制海、制空權
奪取戰區制海權和制空權,是取得渡海登陸作戰勝利的重要保障。為此,中央軍委作出了加速建立海空軍的決策。
為組建全軍最高的海軍領導機構,統一管理指揮各地人民海軍,1949年12月中旬,中央軍委調第12兵團兼湖南軍區司令員蕭勁光負責組建海軍領導機構。1950年1月12日,毛澤東簽發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任命蕭勁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為加強海軍的作戰能力,特別滿足攻臺渡海登陸作戰運載能力的需要,1950年二三月間,毛澤東、周恩來在訪問蘇聯期間,兩次與蘇聯簽訂海軍裝備訂貨協定,總金額達1.5億多美元,占當時與蘇聯簽訂的軍事貸款的—半。同時,向香港購買舊船48艘,向英國商人定購了2艘排水量達7000噸的巡洋艦、5艘護航驅逐艦、4艘掃雷艦(有些定貨在朝鮮戰爭爆發后被英國政府取消——作者注)。1950年4月23日,即在華東海軍成立一周年之際,舉行了艦艇命名儀式,并成立了海軍第五、第六、第七艦隊。當時,海軍總人數包括艦艇人員、海校人員和其他人員共約3.5萬人,各種艦艇92艘(其中海防艦艇52艘、江防艦艇40艘)、艦炮309門、海岸炮122門。
制海權是和制空權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制空權,就很難掌握制海權。
隨著解放臺灣提到解放戰爭的日程,毛澤東于1949年7月10日致信周恩來,提出組建人民空軍作戰部隊的問題。
10月25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蕭華為空軍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構成立時,共有航空人員2938人(包括起義和接收的國民黨空軍人員)、各種飛機159架(主要是接收國民黨空軍的飛機,美制、英制、日制都有,能使用的約占—半左右)。
1950年6月19日,人民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空軍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下轄2個殲擊機團、1個強擊機團、1個轟炸機團,每團3個大隊,2個殲擊機團分別裝備米格-15和拉-11殲擊機各30架,強擊機團裝備伊爾-10強擊機30架、轟炸機團裝備圖-2轟炸機20架。
同年7月26日,人民空軍第一支空降部隊——空軍陸戰第1旅在上海組建,下轄狙擊、坦克、迫擊炮、戰防炮等7個營和高射機槍、工兵、運輸、通信、偵察、警衛、汽車等7個連隊,另設一個教導隊,共5000余人。
渡海登陸作戰兵力——16個軍、50萬人
當時國民黨軍在臺灣島和大陸沿海島嶼地區設立的所謂“防守機構”的兵力部署情況大致是: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為陳誠)下轄臺灣防守司令部2個兵團共計7個軍16個師,金門守軍3個軍11個師;澎湖防守司令部1個軍3個師,舟山指揮部4個軍12個師,海南島防衛司令部4個軍12個師。海軍總司令部下轄有:8個大隊,1個獨立中隊,至1950年5月,共計從大陸撤往臺灣的國民黨殘余部隊50萬人,空軍作戰飛機約250架,海軍艦艇約200艘。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在粟裕的具體組織領導下,第三野戰軍迅速調整部署,進行攻臺作戰的兵力準備,預計以這4個軍作為渡海登陸作戰的突擊力量。
1950年3月11日,粟裕與新上任的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會商關于攻臺作戰的意見,設想以50萬部隊用于渡海攻臺,分兩批運送,中央軍委同意了這一方案。
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從第四野戰軍或其他野戰軍抽出4個軍參戰的設想,使攻臺總兵力增加到16個軍,共計50萬人。
攻臺作戰保障總動員——2萬億人民幣作戰經費、3億美元軍事借款、2000艘登陸船只
渡海登陸作戰,它所需要的作戰物資及技術保障,是人民解放軍以往任何一次大的戰役所不能比擬的。為保障攻臺作戰的經費,在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決定,準備拿出60~70億斤糧食作為攻臺的戰費,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0,另以3億美元作為軍事借款,來購置裝備。
渡海登陸作戰,需要大量船只,而當時海軍的船只很有限,陸軍還要依靠自身解決部隊渡海船只,解決“過得去”的問題。為此,第三野戰軍對部隊人員、武器裝備、車輛、馬匹等所需要的噸位和面積進行了反復的預算和論證,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計算,共需要登陸艇2000艘,而到1949年11月下旬,所征集到的船只只有600艘。
到1950年3月,所征集到的船只已達1291條,而這時的需求量已經增加到了2282條。中央決定將攻臺作戰的時間推遲到1951年,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運輸船只問題。
全方位立體進攻——制定奪取臺灣的作戰方案
在粟裕的領導下,第三野戰軍司令部依據臺灣地形、國民黨軍兵力及布防的變化及我之攻臺作戰兵力變化,曾提出了多個攻臺作戰初步方案。至1950年6月,形成的初步方案是:在用兵方向上,提出東西夾擊、海空并舉的設想。粟裕提出:“其兵力使用有三個方向:其一即強大之兵團從西海岸強行登陸,如登陸突破成功,則大兵團及特種部隊易于展開及發揮其效力,但敵人防御較強,必須經過劇烈戰斗才能成功。其二則以精干之山岳兵團從東海岸登陸,先占東海岸山區而后居高臨下向西發展,腰斬臺灣,此著較西海岸登陸易于成功也不致遭敵人強烈抵抗,但兵團陷于山區不易發揮我軍現有各種武器之效能。其三是以跳傘部隊傘落敵人后方,這種挖心戰術出敵不意,對敵震撼作用亦大,但如數量不大,與正面主攻部隊配合不好則有被敵殲滅危險。我們對此三種使用方向均在積極進行(準備),其一二兩種方向兵力已夠,惟第三種方向兵力太少,因此必須增加訓練傘兵至2.5萬人左右才易奏奇效。如果這三種方向均同時進行登陸,則只要有一方成功,其它兩方均可隨之奏效,這對于解放臺灣是有意義的。”
對于主要進攻方向西海岸大兵團渡海登陸作戰,按第三野戰軍12個軍50萬人全部參戰計劃,提出2個方案,第一方案以4個軍約20萬人為第一梯隊,分4個方向登陸,每一個軍造成一個突破口,其余8個軍為第二梯隊。第二方案是8個軍約36萬人為第一梯隊,其余4個軍和后勤保障部隊為第二梯隊,整個戰役預計以傷亡10萬人的代價,在15天左右結束戰斗。
人民解放軍正在加緊解放臺灣的準備時,1950年6月下旬,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立即進行武裝干涉,同時派第7艦隊入侵臺灣海峽,公然宣稱將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作戰行動,這使得正在準備的解放臺灣的作戰面臨更大的困難。與此同時,東北地區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而東北地區在全國的國防部署中部署的部隊最少,只有十幾萬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遂根據形勢的變化,決定“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臺灣”。從1950年7月起,中央軍委即解除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任務,而將軍事斗爭的重點轉移到抗美援朝的準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