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陳有慶是亞洲金融集團董事局主席,也是連續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商業和政治,在他的身上相得益彰
在上海外灘的金融大道上,泰國盤古銀行的大樓具有獨特的東南亞風情。這所泰國最大的銀行總資產超過420億美元,曾躋身世界五大最賺錢銀行之列。
陳有慶是這個金融家族的第二代傳人。他和他的金融家族,締造了華人金融界的一個傳奇。
從陳弼臣到陳有慶、陳有漢,再到陳智文、陳智思、陳智深,歷經三代,陳氏金融集團依然是金融界強有力的招牌,徹底顛覆了“富不過三代”的老話。陳氏家族的奧秘何在?
接班人培養模式
整個陳氏家族的興旺應該能從中學畢業后的陳有慶的生活看出苗頭。
1950年,在香港讀了四年中學的陳有慶被父親接到泰國念書。他的父親陳弼臣,是泰國盤古銀行創辦人。與我們所想像的富家公子的生活大相徑庭,少年時代的陳有慶已經在接受磨礪。念書只能晚上念,而白天,他去父親屬下的機構學習銀行業務,從點鈔、發存票、入帳等基本功做起,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實習。因為陳弼臣認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一定要了解整個公司的運作。
兩年后,為了讓陳有慶對銀行業務有更廣泛和深刻的認識,陳弼臣將大兒子送往美國紐約的一個銀行工作。在那里,陳有慶沿襲了在泰國的做法,白天在銀行工作,晚上去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有關銀行的課程。回憶當年的生活,陳有慶唏噓:“那一段時間非常辛苦。”
但陳有慶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為了讓下一代成才,“父親特意安排我們到外國讀書,在國外公司打工,就是為了讓我們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他很清楚,父親對他的培養方式是一個成功的接班人培養模式。如今,他依然用這套模式來培養自己的子女。陳有慶子女們的經歷和自己的父親非常相似——去國外念大學,進國外的大公司打工,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家族公司來工作。
1955年,年僅23歲的陳有慶回到泰國,但他馬上要只身遠行了。父親決定派他到故地香港開拓海外業務。“我父親眼光好,他那時就認為應該發展世界其他地區的生意,而香港是最好的中轉站,可以輻射到世界各地。”陳有慶至今仍然佩服父親當年的戰略眼光。
那是他第一次獨自闖蕩商海。父親一兩周,有時甚至一個月才來香港一次,再加上那時通訊和交通不發達,陳有慶遇到急事不能馬上請示父親,只好自己拿主意。慢慢地,他養成了獨立、遇事果斷的作風。
這是陳有慶銀行家生涯的正式開端。不久,他就按照父親的想法,以香港為中心,把生意做到了美國、日本等國家。
家族傳承
當陳有慶在海外地區拓展業務時,父親陳弼臣在泰國本土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1953年,陳弼臣被董事會推舉為盤古銀行董事、總裁。陳弼臣上任后,采取一些方便客戶的好做法,爭取到泰國國營機構的許多生意。盤古銀行一步步發展成為泰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善用傳統經營方法的陳弼臣同時保持著大膽的投資思路,繼1946年成立香港商業銀行后,又于1959年創立了亞洲保險,服務對象是香港潮商及東南亞僑商,這就是亞洲金融集團的前身。
陳弼臣繼續負責東南亞的生意,而將香港部分的業務交由陳有慶打理。這種各自掌管各自所長地域生意、相互配合的經營模式,陳有慶也移植到他和他的子女身上。
1990年,香港商業銀行和亞洲保險組成亞洲金融集團,同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1995年,為統一形象,身為亞洲金融集團主席的陳有慶將所轄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全部以“亞洲”開頭,強調集團的企業化、制度化和國際化,顯示出一個家族產業的整體性。
對于任務分配,陳有慶采用從父親處沿襲來的地域原則,安排得很合理:他主內地,孩子們主海外。孩子們多年的海外經驗與眼界,可以為家族企業贏得海外市場,而他本人對于內地市場深刻地了解,注定了他攻打內地市場沒有問題。
作為家族式企業的創辦人,父親陳弼臣倚重的是“講道義,重人情”的家族化管理。但是家族企業做大了,毫無疑問要進入制度化。這個任務落到陳有慶頭上,他毫不含糊:“現在國際化了,生意大了,客人多了,銀行不可能對每個客戶都了解,所以一定要科學管理。現在我們有信貸委員會、資信調查委員會和稽核委員會,董事局對每一家公司的年報、管理都非常重視,盡量減少貸款的風險。”
繼承一直是家族企業較為頭疼的重要問題,但陳有慶的處理原則很簡單:“不要逼子女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這一簡單的要決得到的結果卻是令人滿意的。他的兩個兒子已經順利接班——陳智文是亞洲商業銀行的總經理,陳智思是亞洲金融集團的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
聯想到陳弼臣1988年逝世后,把在泰國的盤古銀行交給陳有慶之弟陳有漢,而陳有慶承繼香港商業銀行和亞洲保險,一個金融家族有章可循的傳承軌跡堪稱完美。
信字當頭
陳有慶說,經商給了他一個啟示,那就是“信”字:對人要有信譽。這也是陳氏家族代代相傳的信條。
泰國人至今還認為陳氏家族對自己國家的金融和經濟有推動作用,這緣于陳弼臣的“信”。
在陳弼臣擔任盤古銀行董事之初,泰國的商業銀行都被外資銀行所壟斷,外資銀行在占據了泰國金融界的主要市場后,對貸款客戶也有了苛刻的條件:他們要收取客戶100%的保證金,還要求開銀行保函。這個條件讓泰國的生意人陷入了困境。陳弼臣由此提出:不能只看資產的損益,最主要是看對方的信譽。他出人意料地要求盤古銀行在做該業務時只收取一成保證金,甚至等貨到時再付款也可以。這項舉措令眾多華人客戶趨之若騖,很快搶走了外資銀行的生意。在盤古銀行的帶動下,泰國其他銀行也紛紛效仿。所以泰國人認為盤古銀行推動了泰國的金融。
陳有慶傳承了父輩的信用。他說:“我們是做金融生意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銀行貸款都沒有抵押,那時靠的就是一個信字。重情守信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優秀傳統,我父親是這樣做,我也是這樣做。\"
陳有慶是個很謹慎的人,他謙稱,自己比較保守,業務做得不大。但是他的行事風格是非常穩健的,沒有把握的事,絕不輕易去做,所以業務上升很平穩。雖然如此,有機會他也是善于把握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的生意不好,陳有慶是第一個在香港和東京開始與日本人合作買賣日本股票的。
陳有慶特別看好內地的改革開放,他說,現在來北京與1975年第一次來北京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早在1993年,亞洲金融集團所屬的亞洲商業銀行已經在深圳開辦了分行,又在上海、沈陽設立辦事處。如今,北京分行的設立箭在弦上。雖然目前進入內地市場的外資銀行越來越多,但穩健的陳有慶不認為有壓力,他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大家各有各的客戶,歐美大銀行愛做大生意,不愿意做小生意,而內地的中小民營企業很多,他們需要資金,這里面可以開掘很大的市場,我們完全可以從這方面發展。”
幕后的橋頭堡
如果在香港提起陳有慶,人們會贊嘆他是太值得訪問的人。這不僅因為他顯赫的商業職務和社會公職。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商業銀行家,他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花在香港和國家公益事務上。
陳有慶是泰國華僑。他的家族已經是四代僑居泰國。而作為第三代的長子,他這一生注定與故土中國有割不斷的情緣。
這種情緣或許尚在娘胎中就生根了。
那是1932年,當時陳有慶的父母在泰國,母親懷孕了,父親一定要讓母親回家鄉廣東分娩。于是,母親從泰國上船,在大海上晃悠了三個星期,剛到汕頭,陳有慶便出生了。
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出生,這是一個重要的標志,也是一種偉大的境界。
陳有慶遺傳了這種珍貴的愛國情操。他時常說,在他看重的“信”里,還包含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對祖國要有信心。
在1997年之前,面臨香港回歸,許多人沒有信心。當不少外資、華資企業大舉撤退時,陳有慶做了件似乎很沒有商業頭腦的事:亞洲金融集團對轄下公司做了兩次注資以擴大業務。而在別人紛紛移民或賣房套現時,陳有慶把位于香港跑馬地的舊宅重新翻建成新的8層住宅,還把兩個兒子叫來和他一起住。陳有慶說,他這樣做表示對香港的信心,要給兒女們奠定心理基礎。而歷史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
年過古稀的陳有慶,已經把大部分的權力移交給下一代,但他的社會公職,如果用A4大小的紙張,一行一個整齊排列,可以列出三頁多。他的主要精力,已經投入了\"香港僑界社團聯會\"的工作中。作為聯會會長,他說,全球僑界的網絡覆蓋面十分廣闊,香港是他們的主要樞紐。\"我們就是橋頭堡。\"建立香港僑界社團聯會的宗旨就是為了聯合全香港僑界同胞和海外僑胞,為香港的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貢獻力量。
身兼多職并榮譽無限的陳有慶很珍惜2000年香港特區政府頒授給他的紫荊星勛章,因為這是對他多年服務社會的認同和最高獎賞。
鏈接
陳有慶:1932年出生于廣東省潮陽縣,早年在香港接受教育;1953年肄業于美國銀行學院。1985年任香港非官守太平紳士;1984年獲泰皇頒授白象勛章;1995年獲美國羅省Pepperdine University 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2000年獲頒香港金紫荊星章;2004年獲泰皇御賜皇冠二等勛章。
現任主要商業職務:亞洲金融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亞洲商業銀行董事長、亞洲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人民保險(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泰國盤谷銀行董事局顧問等。現任主要社會公職:第七、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代表、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當然永遠榮譽會長、全國港澳經濟研究會名譽顧問、泰中藝術家聯合會名譽會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