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你并未留意過他們,因為過于熟悉或陌生,然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他們在你不知不覺中脫胎換骨,他們的眼中閃耀著有產者的光輝,他們的身邊縈繞了成百上千的擁戴者,他們為理想而奮斗,為美好的生活而百折不饒……
他們曾經是一個難以理解的邊緣群體,今天卻一點一點地透出奪目的光芒,一點一點地融入主流……
他們,就是從直銷中走出來的中產們!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1985年
有那么一個時期,財富因被認為是導致人類分裂的罪魁禍首而打至冷宮。多年之后,一聲“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再次開啟了混沌初開的民眾意識,10億人民從沉睡中驚醒,社會結構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財富”兩個字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外延。
那個年代,趕趟兒似的,萬元戶、憤青、飄一代、白領、小資種種階級各自興起,又再次被淹沒在概念文化的洪流中。轉眼間,21世紀飄然而至,“小康”被丟進了20世紀的歷史庫,另一個高端人群開始涌現,“中產”成為了如今最熱門的亮點。中產資本的積累讓他們成為時代潮流的表率,中國“中產階級”開始構成。
中產階級到底是怎樣走向中產的?如果你向身邊的人請教,會得到上百種答案:
保險經紀會告訴你,中產全靠保險;
銀行職員會告訴你,中產全靠儲蓄;
期貨公司員工會告訴你,中產全靠期貨買賣;
老師會告訴你,中產全靠教育基礎;
彩民會告訴你,中產全靠運氣;
……
他們全都能列舉出數十個成功案例讓你無法質疑,不過,這些人并不真正懂得怎樣才能中產,并且中產成功。
而今天,有一個曾經被認為是難以理解的群體,正在一點一點地懂得中產,并且中產成功,他們,就是從直銷中走出來的中產們!
從直銷,到中產
從直銷,到中產,他們開始一點一點地透出奪目的光芒,一點一點地融入主流,構成中國中產階級的一脈。
首先,我們從簡單的數字化界定來看。目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調查結論:“6萬元~50萬元,這是界定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計算)的標準。”在我國,“中產”首次得到了這樣清晰的數字化界定。
現在,僅以安利公司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該公司累計鉆石(獎銜)900人,翡翠(獎銜)1,700多人,年收入均在40萬元人民幣上下,其下紅寶石(獎銜)、直系(獎銜)近萬人次,其年收入均在6萬之上。僅安利一家直銷公司,在中國內地所達到中產的人數已逾萬人。2004年有業界人士透露,中國市場上的直銷企業已達2,000余家,其中產人數何止幾十萬人?
其次,從中產的內涵來看。鑒于中國國情,我們不能把所有在經濟收入方面比較富裕的人都稱之為中產階級。而更多地需要憑借其自身教育水平、技能及心態,來判斷是否有資格擠身中產。
而鑒于直銷本是西方傳入的營銷模式,1998年至今的十家轉型企業中九家為美國企業,一家為馬來西亞企業,無論是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上,還是在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上,對其直銷商的西化影響可謂滲入骨髓。而各公司嚴格、正統的階段性培訓,亦使大多數進入初期并未受多少系統教育的人員擁有了中等以上教育,能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作為“軟資本”來參與市場競爭。他們所受的教育,他們的審美趣味、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念,更為向上、積極,具有正面意義。
從直銷,到中產,他們開始一點一點地透出奪目的光芒,一點一點地融入主流,構成中國中產階級的一脈。
一樣的中產,不一樣的認知
無論在職業結構上,還是在生活方式、社會態度上,直銷中產生的中產階級與傳統的中產階級都有重大差異。他們有令人羨慕的自由職業,有很強的高消費傾向,有渴求名望與成功的心理狀態。這一切都使直銷中產者起到了一種“社會示范群體”的效應,即使得那些在現有社會結構下無法享受高收入的社會群體更加關心經濟生活的變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勤奮努力地工作,更加注重培養自己的文化層次。
1. 財富認知
與傳統中產階級相比,直銷中產者對財富的認知更著重于財商。讓金錢為自己工作、爭取財務自由、財商致勝等理念風行一時。從細小的個人理財技巧到全新的“財商”概念,再上升到對傳統的金錢價值觀念的挑戰,他們帶入了多層次的全面沖擊。
與此同時,直銷中產者的富有并不是在一塊不變的蛋糕中自己多切了一塊,留給其他人的少了,而是在不斷做大的蛋糕中分到的份額多一點。這樣的效用使得大家在爭取自己更多蛋糕的同時也不斷地為社會創造著財富。他們的形成,不僅使他們自己致富了,而且,在致富的過程中還間接地推動了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一部分人的先富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迅速增長,這正是共同富裕的基礎。
2. 工作認知
大多數傳統中產者認為工作的目的就是賺到錢,他們很少對工作有激情,他們有的只是對工作的恐懼。他們害怕失去工作,害怕付不起賬單,他們期望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為了尋求穩定,他們去學習更多的專業技能,做生意,拼命為錢而工作。于是,這個世界便充滿了精明、才華橫溢、受過良好教育以及很有天賦的窮人。
而在直銷中產生的中產者,卻懂得如何去利用金錢為自己工作,從而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他們對工作的認知更為積極而主動。
3. 消費及生活方式認知
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標準是:住在郊區,有一幢兩間至四間臥室的房子(分期付款),兩三個孩子,一只狗,兩部汽車(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國的,分期付款),門前是修剪整齊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拿薪水后馬上開出15張以上的支票付賬(房子、車、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有線電視費、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五張信用卡的賬單、孩子牙醫的賬單、醫療和人壽保險,或許還有看心理分析醫生的賬單,等等)。平時看電視脫口秀,周末借兩盤錄像帶,邊看邊喝可口可樂、吃爆米花,每年圣誕節扎圣誕樹,妻子和丈夫都在發胖。

這似乎是公認的中產階級消費及生活方式藍本。然而,在直銷中產者的眼中,這一切或許更代表著負債。首先,分期付款的房屋及車,是每月必須支付的一筆負債,它們將持續15年以上地控制你的金錢支出;其此,五張以上的信用卡更是一個理財黑洞,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令你預算超支,作為一個明智的中產者,應該剪掉其中的四張或更多;再次,可口可樂與爆米花、發胖都將影響你的身心健康,并帶來大量未知的花費(減肥和由此導致的相關病變的醫療費用等)……
相較而言,直銷中產者對消費及生活方式的認知則是更為理性、科學及先進。
4. 個人品質認知
本期雜志《高階直銷商的財富品質》中寫到:“21世紀,個人品質不再單純是人與人之間的簡單關系,而應該是行業價值取向、市場定位和人際關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階直銷商們的財富品質,更是衡量、主宰這個行業是否健康、是否自律、是否能永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我們的直銷中產們擁有的又是什么樣的個人品質呢?
財商、智商、情商、逆商、忍耐力、博學、高眼界、明勢、敏感、人脈、謀略、膽量、與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
當然,目前還兼具以上所有品質的人仍為數不多,但在這個學習能力超強的行業中,多位一體的綜合素質的普及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5. 社會公共事務認知
直銷中產者,這是一個從一線走出來的群體,他們接觸的大多是中下階層的民眾,他們比傳統中產者看到了更多的貧困,感受到了更多的無奈與心酸。于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亦更為強烈。
對此,記者更是有親身感受。2003年底的一次某直銷公司精英大會上,播放了一段來自貧困山區的采寫實錄片段,該山區的孩子們因家中赤貧而無法讀書。至今記者還深深記得那個小女孩發自肺腑的心聲:“真的好想讀書!”而令記者更為感動的是,該公司高階直銷商們的踴躍捐款行動。會議中場休息時,記者刻意來到大門口簡易搭建的捐款處,數十位直銷商瞬間將小小的辦公桌里三層外三層地擠了個水泄不通。其中一位直銷商一口氣就捐贈了數萬元,幾十個孩子從此有了再次踏入學堂的機會。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執著,是大多數直銷中產者快樂的源泉。
向中產階級行進
把鯰魚放入運送沙丁魚的罐子中,鯰魚的不斷游動會帶動沙丁魚的活動,從而提高沙丁魚的活性,在生物學中,稱之為“鯰魚效應”。直銷中產者就像是鯰魚,由于他們的存在,將激活和改變經濟、文化、社會的各個層面。
西方國家經過數百年的工業化孕育了一大批中產階級,從而使他們的社會結構由傳統農業社會的“金字塔型”轉變為現代工業社會的“橄欖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多數西方國家長治久安的社會結構因素。相比之下,中國的中產階級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還處在“初級階段”。
國家信息中心某人士2002年曾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將有兩億人口進入中產階級消費群。”
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亦曾在新加坡的公開演講中表示,中國將成為21世紀世界最大的市場,他預測,中國中產階級十年內將達四億人。
有人預測,2005年中國直銷市場開放之后,這個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直銷市場將創造近1,000億元人民幣的價值,擁有近千萬的直銷人員。根據“二八定律”,將產生200億的中產及其以上階層者,中國直銷人正在向中產階級行進,直銷業亦將變作中產階級的制造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