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孩子批評不得,批評后不以為然、我行我素、甚至頂嘴的表現。批評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心服口服,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批評孩子時一定要講究方法。當孩子經常不接受你的批評時,作為家長是否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一段話,他說:“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因此,在教育孩子上,處處留心皆學問。
批 評 不 能 濫 用
濫用批評的結果是沒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引起了負作用。我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批評孩子,批評孩子與否,家長要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家長在批評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不能偏聽偏信,在沒有證實、孩子沒有承認的情況下草率地批評孩子,只會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損于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如果孩子只是因為不小心造成了一個錯誤,而這錯誤本身并不大,比如孩子不小心碰翻了一杯奶或打碎了一個杯子,那么家長也沒有必要小題大做,為這樣的事情去批評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只要淡淡地說一聲:“拿抹布把奶擦掉。”“拿掃把把玻璃掃掉。”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就可以了。
有時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么看待這一錯誤。當孩子玩沙土、玩泥巴時,家長首先想到的是不衛生,想到的是這一行為會把衣服弄臟、弄破,給自己帶來麻煩。而孩子卻覺得這一活動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快樂,這是一種百玩不厭的游戲。如果家長能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的話,一定不愿掃孩子的興。
如果孩子因為對某一事物好奇,抱著做試驗的想法做出錯事來,這種情況下也不要批評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幼兒園的一個小男孩,發現自己的毛巾上出了一根線頭,他覺得很好奇,便拉了拉這線頭,線頭越拉越長,他想弄個究竟,就不斷地往外抽線,以致于弄壞了毛巾。老師沒有批評他,問清他的動機后,給他講述了毛巾是怎樣做出來的。既保護了他的好奇心,又讓他懂得了不少道理。雖然孩子可能會把事情越弄越糟,但基于孩子的動機,家長不應該批評他,而應該鼓勵他做進一步的探索。
當家長和孩子發生了分歧,孩子堅持己見,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應該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而批評孩子,相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讓孩子有權決定他們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如:今天穿什么樣的衣服;穿衣服時是先穿上衣還是先穿褲子;寫字時使用紅色的筆還是藍色的筆等。
批 評 是 一 門 藝 術
選擇什么樣的批評方式和時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抓住恰當的教育時機并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做家長的經常會有一些錯誤做法:
●任憑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火
A媽媽看到孩子在廚房玩碗筷時,如果自己心情不錯,就會很隨和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但在她很忙的時候,她就大聲朝孩子嚷嚷:“趕緊放下!知不知道這樣很危險,會打碎的!”
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有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這樣也最容易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一個好媽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是心情舒暢的。如果是對孩子危險的事情,要嚴肅地、明確地告訴孩子。
●不問原由、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
B媽媽的兒子爬上椅子去拿高處的剪刀,媽媽馬上對兒子說:“快給我下來,你在干什么?”然后,一邊責備孩子,一邊把他拉到門外,“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媽媽應該為孩子準備一把他專用的安全剪刀,鼓勵孩子學習使用安全剪刀的方法,只要孩子在擺弄剪刀的時候,媽媽在一邊看著,孩子就不會有大危險。
●不分時間、場合的批評
C媽媽的兒子和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玩耍,因為急于出來忘了穿外套,被追出來的媽媽一通責罵。這種不分時間、場合的批評,讓孩子很不能接受,親子關系也因此惡化。
●貼標簽、翻舊帳的批評
D爸爸的兒子因為做錯了一道題,爸爸就隨口說孩子笨,還把孩子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
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擺不脫,改又有何用。
●威嚇式的批評
E媽媽的女兒把玩過的玩具隨便一放,又去玩其他玩具了。媽媽假裝要把這些亂放的玩具拿出去全扔了,對女兒說:“你不整理我就全扔掉!”整理收拾自己的東西對大人來說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更是一個很難養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孩子更加耐心一些。用“扔掉”之類的威脅其實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只是說說而已。
●邊動手,邊動口
F爸爸的兒子非常調皮,爸爸養成了邊動手,邊動口的習慣,他總是一邊打兒子,一邊朝兒子嚷嚷。于是,不久之后兒子也學會了打人,在幼兒園里把小伙伴給打了……
●喋喋不休的批評
G媽媽的兒子吵著要在睡覺前吃糖,媽媽生氣了:“都睡覺了,還吃糖,你這個孩子真難纏!把手里的糖給我放下!你到底聽不聽我的話……”
兒子不明白媽媽究竟在說些什么,孩子不知道他錯在什么地方。媽媽不如只說一句“睡覺前吃糖牙齒會疼的”,如果孩子經歷過牙疼,那么他就不會堅持了。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牙疼,那就告訴他,牙齒會疼得咬不動東西,當然再也吃不了糖了。
批 評 孩 子 時 該 如 何 做
父母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一些技巧:
一、低聲
父母應以低于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更好。
二、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待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三、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系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么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么?并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做法。
五、適時適度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