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兒子4歲生日聚會上,餐后只見他在客廳的一角,目中無人地霸著他的所有禮物,不愿讓其他小朋友玩。我首先想到的是別的孩子父母怎樣在觀看這場自私的表演。我感到無地自容,很難堪。
屋里的氣氛的確緊張--------孩子們團團圍住了我兒子,伸出一雙雙小手,要玩他們剛剛送給他的禮物,而我兒子就是不肯松手。我心想:這孩子怎么這樣,我應使兒子學會與人分享。與人分享是最基本的做人信仰之一。
我先試著提出一個簡單的請求:“寶貝,把小朋友送給你的玩具分給大家一起玩好嗎?”
“不,他直截了當地回答。
接下來我又試著給他講小道理:“寶貝,如果小朋友在你家你把玩具分給他們玩,那么你去他們家時,他們就會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給你玩。”
“不。”他再次直接回絕了我。
我內心有點急躁了,不過還能控制住,沒有表露出來。第三個方法是賄賂。我和聲細語地對他說:“寶貝,如果你把玩具分給大家玩,媽媽就給你買個奧特曼。”
“不。”他兩手把玩具抱得更緊了,又作了拒絕的回答。
我火了。第四個辦法是恐嚇和威脅:“你要是不把玩具分給別的小朋友玩,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不怕!”他喊到,“這些東西是我的,干嘛要分給大家玩?”
最后我動了手,徑直拿過幾樣玩具分給其他的孩子:“拿著,玩吧,玩吧。”兒子則撅著嘴兩眼滿是委屈地蹲在地上,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這是兩年前發生的事情,現在回過頭來想這件事,或許當時我兒子在能夠拿出東西之前需要情感的體驗,需要我這個具有更為成熟感情的母親給他這種體驗。但那時候,我把那些孩子的父母對我的看法看得比我兒子的關系更為重要。我簡單地得出了草率的結論:我是對的,他應該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不那么做的話,他就錯了。
這就陷入了育兒中的一個誤區:自己的行動滯留于情緒發展的低水平,但給孩子勸告時卻上升到了情緒發展的高水平。家長不能或不愿意付出耐心或理解,希望孩子拿出東西為了禰補作為家長自己的欠缺,家長錯用了其地位和權威的力量,迫使孩子做了家長想要他做的事。這樣反容易造成被迫默認者的脆弱,阻礙了孩子獨立推理、成長和內在修養的發展。甚至造成脆弱的親子關系:恐懼代替了合作,當事者雙方變得更為專橫和被動。
作為家長本來可以對與人分享和成長的理解,允許孩子作出自由的選擇,由他決定是否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玩具。正確的作法也可以是在與孩子講道理之后,把小朋友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有趣的游戲上,卸掉孩子身上的所有精神壓力。一旦孩子獲得了一種實際擁有感,他們往往會非常、自然、豪爽和主動地與他人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