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長的是不是都有這樣的感慨:如今的孩子一個賽一個的精,有時搞不好還會被他們騙了。不信你聽:
“媽媽,我好象有點發燒,今天能不能不上幼兒園了。”、“爸爸,求求你了,就這一次好嗎?”……
孩子并非天生就會耍心眼,這些“實用”的手段都是學來的。一個3歲的孩子通過哭鬧甚至撒潑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結果他成功了;6歲的孩子利用父母的感情裝可憐,最后爸爸媽媽妥協了,他,逃避了責罰。你能說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無師自通的“本領”嗎?而孩子編造借口,嫁禍于人,瞞天過海只是他們為了達到目的而經常使用的一些小手段。
先來看看他們的小詭計:
·撒謊:“我已經做完作業了。”
·裝病:“我的肚子好疼啊。”
·編造借口:“我還以為你自己去擦桌子呢。”
·利用感情:“對不起爸爸,我忘了,我親您一下彌補行嗎?”
·裝可憐:“我自己真的不會做,真的真的求求您了,幫我做吧,媽媽!”
·自哀自憐:“這可真糟糕。”
·情感大爆發:淚如雨下,號啕大哭,發抖,懇求,悶悶不樂。
·信誓旦旦:我保證下次一定改。
·用一個大人做擋箭牌:“但是媽媽說沒關系。”
·倒打一耙:“如果你早點提醒我,碗就不會打了。”
謊言有可能是這樣造成的
孩子耍花招,父母千萬不要縱容。因為,一開始投機取巧的態度會讓幼小的孩子無法應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不能學會如何獨立處理恐懼、挫折、甚至家庭作業等困難,他們會選擇“捷徑”來逃避麻煩,而這會成為他們建立自信、以及自我尊重的潛在障礙。更嚴重的是,每一次詭計都會對你孩子的道德觀念腐蝕一點,慢慢發展為一個慣于謊言和投機取巧的孩子。
孩子為什么要施展詭計,會不會故意去逃避某些令他不快的東西?還是出于單純的自私而去利用別人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的行為有這樣幾種可能性:
·逃避認錯:從某種失敗或者尷尬局面中給自己挽留面子。
·逃避懲罰:當自己做的錯事被發現時逃避可能的懲罰。
·不想得到否定回答:害怕自己喜歡的人會不認同自己。
·缺乏技巧或者經驗:由于你以前包辦一切,所以孩子現在什么都不會。
·感到不安全、害怕或者緊張:他處在上述的某一種或者一種以上的情緒中,想盡快擺脫。
·逃避責任:你的孩子在逃避自己為所做的事應承擔的責任。
·不想努力:盡力去逃避例如練鋼琴之類的他不喜歡做的事。
·自私的目的:想占小便宜或想得到本不該得到的東西
制止孩子的騙術
看清了孩子的“戰術”和其產生原因之后,當你的孩子又耍小心眼兒的時候,不管當時身處何處都要當場阻止。
如果他焦慮不安或者失去控制,等他平靜下來的時候再談話。然后告訴他你識破了他的手段以及你分析他用這些手段的原因。用一種平靜、堅決的口吻來陳述事實。不要對他做出任何評價、警告或恐嚇,因為這些話對教育孩子毫無幫助。
父母可以這么說:“我發現你最近早上老喊頭疼、肚子疼,你是不是不愿意上幼兒園呀?老師是不是批評你了?”或者,“你說你沒看見那只帶花的杯子,可我發現它被藏在你的玩具箱最底下,而且它的把兒已經掉了,是不是你藏在那里的?”
對于改正壞習慣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讓對方盡快看到自己的錯誤之處。下面這些是幫助你的孩子調整態度,并且看清自己的錯誤行為的辦法:
·“如果你拿了別人的東西,你必須把它們歸還并且向對方道歉。”
·“如果你打碎了家里東西,你必須告訴爸爸媽媽。”
·“如果你不誠實,你就要向對方道歉。”
幫助孩子面對困難
如果你的孩子通過耍手段來逃避一些令其緊張或者害怕的東西(例如,利用哭泣想要逃避幼兒園的繪畫比賽),不要輕易上當。假如他要面臨的考驗并沒有超過他的能力范圍并且對他有好處,那就不要妥協,堅持讓他面對自己的恐懼。那么應該怎么做?通過告訴他你知道他心中的感受來安慰他,然后再告訴他你相信他這次一定能做好。“我知道這看起來很難,但是你肯定能做得很棒。”或者“我知道你特別害怕,但是我會隨時給予你幫助。”要讓他明白你不是救命稻草,但是會幫助他面對困難直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