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月在伊斯蘭堡召開的第12屆南盟首腦會議簽署了《南亞自由貿易協定框架條約》(以下《條約》)。這是南亞各國向地區一體化方向邁出的實質性步伐,被孟加拉總理齊亞評價為南盟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舉措。南盟自由貿易區如能從2006年開始的9年時間內如期建成,將是中國周邊繼東盟之后的第二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也將在一個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中實現商品的自由流動。
南盟(SAARC)合作及南盟優惠貿易安排(SAPTA)回顧
《條約》是以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及其前身南盟優惠貿易安排為基礎的。1985年12月,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和馬爾代夫等7國首腦在達卡通過了《南亞區域合作宣言》和《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憲章》,南盟宣告成立,迄今已經舉行過12次峰會。
1993年,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國簽署了《南盟優惠貿易安排協定》即達卡協定,1995年生效。1993年后,南盟各國在SAPTA框架下進行了四輪談判并達成了關稅減讓協議。關稅減讓的幅度從7.5%到100%不等,對于最不發達國家(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和馬爾代夫)給予更加優惠的關稅稅率。
《南亞自由貿易區協定框架條約》
各締約國同意協議將于2006年1月生效。對于普通締約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在2008年1月前將關稅水平降到20%,如果協定生效時關稅水平已經低于20%,則在兩年內每年削減10%。在2013年1月前(斯里蘭卡為2014年1月)將關稅水平削減到0~5%;對于最不發達締約國(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和馬爾代夫),在2008年1月前將關稅水平降到30%,則在兩年內每年削減5%,在2015年月前將關稅水平削減到0~5%。
對南盟締結《條約》的背景分析
擴大區域經貿合作,防止被邊緣化
《條約》被譽為南盟成立18年來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標志著南亞區域經濟合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對推動南亞貿易自由化將發揮積極作用。
《條約》改變了南盟經濟合作方面停滯不前的局面。該協定的意義在于南亞各國不但提出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還確定了自由化的具體進程,并規定了有關機制和措施予以保證。尤其是根據協定設立了爭端解決機制和保障措施,并對最不發達國家給予特殊和差別待遇,減少了貿易自由化的阻力,保證了貿易自由化得以實施。
《條約》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簽署的。為避免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被邊緣化,加強南亞各國在WTO多邊談判中的地位和實力,南亞各國順應潮流,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以經促政,推動南亞一體化進程
《條約》是在印巴關系出現緩和的背景下簽訂的,這預示著南亞地區合作尤其是經濟合作有望走出印巴對峙的陰影,以新的姿態建立南亞自由貿易區。南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必將加強各國的經濟聯系,擴大相互的經濟依存度,加深南亞各國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逐漸從經濟聯盟走向政治聯盟。
《條約》面臨的困難
南亞自由貿易區能否如期建成尚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首先,南亞各國雙邊問題尤其是印巴間的政治分歧一直阻礙著南亞各國建立互信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目前,印巴貿易關系尚不正常。
其次,南盟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而且其中還包括四個欠發達國家,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類似,互補性差,區域內貿易發展緩慢,2004年前在經貿合作方面鮮有建樹。

關于建立中國—南盟自由貿易區的思考
對于第十二次南盟峰會以及《條約》,我國給予了高度關注,中國是唯一給此次峰會發賀電的國家,獲得了與會各方的高度評價,也為我國加強同南盟的合作贏得了主動。因此,應宜因勢利導,搶占先機,加強同南盟的合作,研究同南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
政治和戰略意義深遠
縱觀我國同周邊國家建立的合作機制,有環太平洋地區的APEC,有同東盟和日韓合作的“10+1”、“10+3”和中日韓合作機制,有同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合作的“上海合作組織”,唯獨同南盟沒有區域經貿合作機制。南盟各國都是我國周邊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有處于上升期的大國印度,有傳統友好國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同南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將有助于我國擴大在南亞的影響力,穩定周邊環境,對加強我國同南亞各國的互惠互利和“雙贏”發展,實施“睦鄰,安鄰、富鄰”政策,都具有重大意義。
對我國國內產業影響較小
2005年,我國整體關稅水平降到10%左右,而屆時南盟各國整體關稅水平仍在20%以上。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增強,我國同南盟各國的關稅差距將進一步拉大。此外,經過多年的產業發展,我國出口商品尤其是輕紡和家電產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而南盟各國比我國商品競爭力更強的品種不多。因此,加入南盟自由貿易區有助于我國開拓南亞市場,而對我國國內市場和產業的沖擊整體上不會很大。
有利于擴大我國同南盟的經貿合作,促進區內各國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同南盟各國經貿合作規模有限。2003年,我國同南盟各國外貿總額為120.47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例僅為1.4%,主要原因是南盟各國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較高,我國商品市場準入難度較大。中國和南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將形成27億人口的大市場,由于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效應,中國同南盟的貿易和相互投資都將大幅度增加,對第三國資本將產生巨大吸引力,有利于中國和南亞各國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促進各國經濟的發展。
技術上不存在障礙
中國加入南盟自由貿易區從技術上來說沒有任何障礙。從雙邊領域看,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都已向我國提出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要求,我國同巴基斯坦已經簽訂《中巴優惠貿易安排協議》。在多邊領域,除不丹外,其他南盟成員都是WTO成員,根據世貿協定,我國有權同WTO成員國建立區域貿易集團。在《曼谷協定》框架內,我國同印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已經完成了三輪關稅減讓談判。
此外,除印度外,南盟其他國家對我國加入南盟自由貿易區都持歡迎態度,以平衡印度并擴大市場。而隨著中國同南亞各國經貿往來的擴大,印度的立場會有所松動。
我國現階段應采取的策略
考慮到南盟自由貿易區內部整合和我國同南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尚需時日,當前我國應積極推動同南盟國家的雙邊自由貿易進程。巴基斯坦已正式提出與我國商談探討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要求,印度、斯里蘭卡也表示了與我國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愿望,我國應分別予以積極回應,可考慮先巴后印再其他國家的次序,循序漸進,適時啟動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相關研究(目前我國與巴基斯坦已原則商定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