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 棻
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現在這一會址就在被上海人稱為“南黃浦”的黃浦江市區南段。原來坐落在那里江畔的江南造船廠將搬遷去上海的崇明島上,而這塊地方將作為世博會的主會場。
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是清代末年“洋務運動”中興辦起來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向美商旗記鐵廠購置設備,并入了兩個洋炮局,另加上派遣去美國的道員容閎采購回來的機器,建成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地址在現在的虹口區的九龍路、漂陽路沿河一帶,創設資金為白銀七十六萬兩。兩年后,制造局遷址到上海城南高昌廟的黃浦江邊,便是江南造船廠現址,先后建成輪船、鍋爐、機器、槍枝、木工、大炮、炮彈、水雷、煉鋼等各個工廠,委派一名加三品銜的道臺當“總辦”,另外還委派兩名道臺當“會辦”,又有若干名官員當“提調”。江南制造局遂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制造艦艇和槍炮等軍火的大型工廠。
二十世紀初,全局占地面積從原來的七十余畝擴展到四百余畝,職工也從千余人增至三千余人。辛亥革命時改稱上海制造局,其后又被浙江督軍盧永祥和他的部下淞滬擴軍使何豐林控制,何豐林還把護軍使署設在制造局中。1927年,北伐勝利后,這里由國民黨政府海軍部管理,再次擴建,并能制造雙翼飛機。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寇占領,改名“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場”,委托日商三菱重工株式會社經營??箲饎倮?,又恢復由國民黨政府海軍部管理。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為江南造船廠至今。
江南造船廠的歷史,正反映了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變遷。
責編章慧敏
上海的“末路王孫”樹棻
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之后,大批被新政府視為敵對分子的貴族、舊官僚、知識分子流亡國外,這些人也被稱作為“白俄”。
1919年后,有許多自俄長途跋涉,穿越西伯利亞平原,由海參崴進入我國的哈爾濱,其中一部分由哈爾濱轉到了上海謀生。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居住在上海的白俄已有近3萬人,大部分居住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路)一帶,其余的人則聚集在公共租界上的虹口地區。
那時有個說法,說在上海的那些白俄,絕大多數不是帝俄時代的天潢貴胄和貴族領主,至少也是舊日的將校軍官和他們的親屬。其實不然,帝俄時代的皇族成員和大貴族、大領主由于在國外擁有大量的財產和土地,流亡出國后皆居住在奧匈帝國及其像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影片《真假公主》中描繪的那樣。到上海來的白俄中,雖然也有貴族和領主,但大多數是一些小貴族和只擁有一些無法帶走的國內領地的小領主。其余的都是一些中下級軍官、白衛軍士兵、工廠主、商人、貴族領主的雇員和中下級官員和知識分子。這些白俄由于喪失了國籍,因此在上海被稱作“無國籍俄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從事在當時屬于社會下層的職業。男的當司閽、汽車司機、保鏢、巡捕、侍應生、傭人、小販、甚至在街頭奏樂賣藝。女的則當女傭,餐廳女招待,舞娘甚至妓女。但也有一部分人在霞飛路及廚伺開設餐館、酒吧、面包房、糖果店、皮革行、西服店、珠寶店等各種店鋪。這些自俄開設的店鋪對這條被稱為“東方的香榭麗大街”的霞飛路的繁華和發展,的確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責編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