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系到中國今后整個改革,中國國家發展的方向和道路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參與討論
編者按:肇始于2004年年中的“郎顧之爭”到現在已經一年了,雖然這場爭論以顧雛軍被拘而暫告一段落,但這場爭論所引發的社會各界對國有產權改革更廣泛的思考卻并沒有因此而塵埃落定。在這個背景之下,《新財經》雜志與烏有之鄉網站(http://www.wyzxwyzx.com)于2005年8月12日舉行了一次“顧雛軍現象”深化國企改革與健全法制研討會,作為“郎顧之爭”一周年紀念和總結。由于篇幅有限,《新財經》雜志只能節選部分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以饗讀者。
與會嘉賓:
楊帆(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
劉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
左大培(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
仲大軍(北京大軍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韓德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高粱(國家發改委體改所國家資產研究中心主任)
張勤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喻權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楊帆:重大公共政策問題必須公開化
2004年8月28日我們在北京開了一次研討會,那次主流派的張文魁表現不錯,報紙上形容他是單刀赴會。
事隔一年了進行總結,我把去年8月28日的會定義為“郎顧之爭”升級的一次。在那之前主要是郎咸平質疑國有資產流失,特別點了顧雛軍,還有TCL和青島海爾。當時顧雛軍脾氣比較大,而且在香港告郎咸平。這是很愚蠢的,由于顧雛軍很不明智地起訴他,就造成了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打破了長期以來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壓制的態勢,所以,郎咸平還是有貢獻的。
中國這十幾年用漸進式改革這種辦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特別大型的國有企業的改制涉及全民財產處置,屬于一個重大公共政策問題,怎么處置應該經過全民討論,應該公開化地進行。我們學術界的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長期呼吁,但是都不能形成氣候,而在去年這一次“郎顧之爭”中,我認為,他們兩個人一個正面一個反面都以個人的行為參與了歷史。
這一年的事態演變說明,重大公共政策問題,必須是公開化的。中國的改革,無論怎么改或者改什么不改什么,用什么方法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是討論必須是一種公開化的,要討論就是讓各方面的人都能發言。只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中國的改革就會健康發展,就是有希望的。
去年8月份也出現好多法學界的學者,說法學家也不能集體失語,其中最主張改革的法學家也說,先立法后改革。我覺得他們這點比經濟學家好,他們說要先立法確定了什么叫侵犯國有資產以后再推行改革,這樣我們好有一個界限,所以,這一點來說也是不錯的,要改革就要依法行事。國企改革不成功,但法律上屬于公共財產,你說產權不清也好,你說所有者沒有行為能力也好,你說效率低,資產像冰棍化掉也好,無論怎么說,也還是不能偷偷分掉。
左大培:國企運行狀況應向全社會公開
“郎顧之爭”不是僅僅是郎咸平和顧雛軍個人之間的法律糾紛,甚至也不僅僅是有關科龍和格林柯爾等企業的問題。最初參與辯論的雙方,顧雛軍可能只是為了自己辯論,而反郎挺顧派則是把這問題看成有關國企改革大方向問題,我也是把它看成國企改革討論大方向問題。但是郎咸平做了一個相當一般性的結論,即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里,不管國企老總還是民營企業老總都在聯手侵吞國有資產,至少是瓜分國有資產。我認為這個結論100%正確,因為我知道大量非顧雛軍個案,最近我在自己網頁上也寫了幾個。
顧雛軍問題確實被郎咸平說中了。郎咸平為什么能說中?因為郎咸平手里有現成大量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這些報表是被顧雛軍做了加工的,外行人看不出來,但對財務專家來說,不僅郎咸平,很多專家一眼就能看出里面有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如果上市公司沒有義務公布財務報表,顧雛軍會有動力把這報表公之于眾嗎?如果財務報表不公開,郎咸平再有本事,能把顧雛軍的問題揭露出來嗎?這表明,財務公開對于防止公眾財產包括國有企業財產受侵占是多么的重要。所以,為了防止國有企業資產受侵占,我們應該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國有企業的改制、運行狀況和財務報表應當向全社會、全體公民公開。美國也是這樣,純粹家族企業和私營企業可以不公開,只有稅務局有權要;但對于上市公司這樣的公眾企業,就必須公開。從法律上來講,我們的國有企業是全體人民的財產,就更有義務公開。我們要求公開理由很簡單,我們說的國有企業從西方的法理上講就是共同共有。我們共有物要賣出去,知情權是當然的。再往下把共同共有權延伸,起碼民意代表機構要通過要批準。
我們過去改革最主要問題就是這些財務狀況都沒有公開,企業怎么改的,改給了誰,都沒人知道,從法理上說這是侵犯人民權利的。最近人大在征集物權法修改意見,里面就有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條文。在網上有一個意見,改制過程中財務要公開,包括原來的運行財務。如果沒有這種規定,那些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規定就沒有操作性。
劉俊海:先立法再改革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現在一談到“郎顧之爭”就把這問題進行模式化,認為是公平和效率之爭,挺顧的人是在捍衛效率,頂郎的人是在支持公平。我個人認為公平和效率有時候的確存在矛盾,但是經濟學核心是選擇,法學的核心也是選擇。當一個改革的方案僅僅帶來效益,而不能帶來公平甚至要犧牲公平價值的話,這種有效率的改革措施我們寧可不要,我們追求的是既強調公平也強調效率的立法選擇。過去我們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把公平放什么位置上?放到第二位了,我認為兩者同等重要,甚至公平價值比效率更重要一些。
MBO在2003年初已被“叫停”,現在我們允許小企業實行管理層收購,但是國資委出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MBO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資金來源不清晰,有的以企業做擔保人去銀行貸款,還不起就讓企業還,等于用企業錢買企業資產;二是信息披露不透明,究竟這些人以什么樣價格購買的不知道;第三是價格不公平。這些在嚴格而細密的國有資產法律和法規健全之前是難以解決的。比如MBO采取變相迂回的方式,公司高管通過同信托公司合作,以股權信托的方式進行,這樣,公司高管購買國有資產的企業以后,還沒人知道他們成了公司的股東。我國《信托法》2001年頒布以后,遲遲沒有建立信托登記制度,登記的只是名義股東,作為受益人的實際股東是誰,往往看不出來。所以,MBO一定要完善規則,然后再穩步推進。
如何使國有企業改革既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也獲得國有企業高管的支持?還是貫徹傳統“三公”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公開是公平的重要手段,沒有公開難以做到公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說過一句名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電燈是最有效的警察。”而且還要加強國有企業改制中不良資產的責任追究力度。市場固然有眼睛,但法律的權威在于有牙,一個民事責任,一個行政責任,一個刑事責任。有些不法分子覺得違法成本低的時候,就敢鋌而走險。只有同時加大這三大法律責任的追究力度,才能使那些意圖以侵害國有資產來謀取個人私利的人有所收斂。
仲大軍:資本力量壓制學者太甚
“顧雛軍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是在一個大的思想潮流下產生的實踐行為。我們糾正企業行為的同時,更重要是糾正整個理論界的行為,大到國家政府的行為。我感覺通過這個事情暴露的還有企業家的問題和學界、理論界、政府的問題。比如一種霸道的非民主的行為,在顧雛軍這樣的企業家身上暴露非常嚴重。我認為通過這件事情,中國的企業家需要反省,甚至需要檢討,不能沒有一點民主的意識。中國的企業家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我不認為因為出了一個顧雛軍就可以否定我們整個企業家行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方方面面還是需要企業家們去挑這個大梁。如果企業家身上出現問題錯誤,也要本著善意出于關懷的角度指出,防止企業家犯錯誤。在20多年的改革過程中,企業家們是功不可沒的。但是,企業家最起碼要有尊重社會批評的意識,要有民主的意識,這是中國企業家最應該具備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的改革應當是民主的,改革如果不民主、不法制的話,我們經濟改革會問題重重。
珠海的格力電器的老總朱江洪,僅僅因為我對格力電器MBO的過程做了評論,就把我告上法庭,最后罰了我10萬元。在這么一種氛圍下,中國學者的處境是很可悲的。在郎咸平之前為什么沒有國內學者敢出來發難?因為國內學者的力量太薄弱了,被資本壓制得太厲害了。顧雛軍模仿朱江洪,想按朱江洪的模式做事,結果反而弄巧成拙。
既然“郎顧之爭”有了一定結果,是不是今后國企改革就會有了一個正確的道路,就沒有問題了呢?我并不樂觀。當前還是存在非常多的因素,使我們不樂觀。大家可以看到,為什么大量的國有企業在當地國資委、當地經貿委的壓力下,很快地都MBO私有化了?我們現在這種體制,是否還能允許大型的國有企業的存在?所以,這場爭論從去年開始到現在,還遠沒有結束。并且我們在這里談的也只是一部分學者的看法,還有更多的學者完全是持另外一種觀點的。這是關系到中國今后整個改革,中國國家發展的方向和道路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參與討論。
張勤德:國企改革出路何在
國有企業問題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國有企業要發展,其他的事業要發展,根本的出路在哪里?按照我的看法,“郎顧之爭” 刮起的旋風實際上是起了一個打開突破口的作用,更大的戰斗還在后面。我們更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有了突破口以后,怎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一,國有企業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科學發展觀不能僅僅理解成一般的觀點,科學發展觀講的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路線和以物為本的庸俗發展路線的斗爭,實際上是基本路線基本政策的一種反映和體現,要不然怎么用科學發展觀總攬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作為總攬全局的東西是綱領,是路線,是基本的方針政策,這樣才能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含義。對科學發展觀問題應該抓住不放的。使這個問題真正解決好,落到實處。
第二,在于能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形成辦好國有企業的合力。辦好國有企業靠一方面不行的,根據我的調查來看,需要形成企業內部的合力,就是企業的管理者、技術人員包括廣大的職工;從企業外部來講,需要各級政府、各種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配合,這樣才能形成多方面的合力。
第三,按照科學發展觀才能培養和鍛煉出一批優秀企業家,使他們發揮好骨干作用。當前尤其需要提高的一個素質就是增強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可以說,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家是缺少社會責任感的,這當中也包括民營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