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芳
65歲的宿女士已經絕經10多年了,半個月前發現內褲上有少許血跡,她當即去醫院診治。經婦科檢查后,發現出血來自子宮腔,于是診斷為絕經后子宮出血,原因待查。婦科檢查過程中,醫生發現宿女士的宮頸嚴重萎縮、宮頸口極度狹小,做診斷性刮宮術可能較困難,加之宿女士也非常懼怕診斷性刮宮術帶來的痛苦,醫生就建議宿女士先做陰道超聲檢查,然后根據超聲檢查結果,再決定是否繼續做診斷性刮宮術。對這一診療方案,宿女士表示欣然接受。
絕經后子宮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臨床表現,且80%的子宮內膜癌發生于絕經后婦女。因而,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本人,對絕經后子宮出血都極為重視,醫生此時多會建議患者做診斷性刮宮手術,以明確子宮的出血原因。但近幾年的有關資料顯示,在絕經后子宮出血的患者中,部分患者的子宮內膜并不存在病變,如萎縮性子宮內膜;部分患者的子宮內膜為良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炎、增生期子宮內膜及子宮內膜增殖癥;只有少部分患者的子宮內膜為子宮內膜癌或癌前期病變。在這三類患者中,至少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不需要做診斷性刮宮術,這部分患者占30%左右。另一方面,診斷性刮宮術是一種創傷性手術,會給受術者帶來痛苦,尤其是絕經時間久、宮頸萎縮、宮口明顯狹小者,會給刮宮前的擴張宮頸管的操作帶來困難,有的甚至無法完成診斷性刮宮手術。因此,臨床醫生和患者都期盼能有一種既不必手術,又有較好診斷效果的方法,而陰道超聲檢查就是這樣一種鑒別絕經后子宮出血的篩查方法。
不少研究顯示,婦女絕經后,由于卵巢萎縮、功能衰竭,子宮內膜變得菲薄。一旦子宮內膜出現內膜癌等器質性病變時,子宮內膜就會發生形態學和內膜結構方面的改變。因此,通過對子宮內膜厚度和結構的超聲檢查觀察,可以判斷有無子宮內膜器質性病變,尤其是惡性病變的可能,從而做出是否需要進行診斷性刮宮術的決定。與腹部超聲檢查相比,陰道超聲所使用的超聲頻率更高,超聲探頭距子宮距離更近,內膜與肌層間的界線更清晰等優點,更有利于顯示子宮內膜的各種異常表現。因此,現在絕經后子宮出血的篩查,醫生首先會建議采用陰道超聲檢查。
有資料報告,陰道超聲檢查的子宮內膜厚度≤4毫米的病例,她們的子宮內膜診斷性刮宮手術結果多為萎縮性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炎、增生期子宮內膜。陰道超聲檢查的子宮內膜厚度≥5毫米者的子宮內膜診斷性刮宮手術的結果則多為子宮內膜增殖癥、內膜息肉、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宮內膜癌等。所以,國內外目前較一致的意見是陰道超聲檢查的子宮內膜厚度以5毫米為界,≤4毫米可免除診斷性刮宮術,但應定期隨診,對隨診條件差或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者,仍有診斷性刮宮術的必要:≥5毫米者,應進行診斷性刮宮手術,尤其是伴有高血壓、肥胖及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更需診刮,以免子宮內膜癌或癌前期病變從我們的眼皮下溜掉。
除了子宮內膜厚度與絕經后子宮內膜異常存在肯定關系外,陰道超聲檢查的子宮內膜結構異常與絕經后子宮內膜的病理改變也有其相關性。其中,子宮內膜呈強回聲或不均質回聲、形態不規則或團塊狀以及官腔線不清者,應警惕子宮內膜惡性病變的可能,也應常規進行診斷性刮宮手術。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