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從誡
有人說,為了拉動內需,創造國內市場,應該批判勤儉觀念。他們認為,勤儉觀念是中國人民在貧困的時期形成的一種道德原則,現在國家富裕了,就要批判“勤儉”,這樣人們才舍得花錢;只有大把地花錢才能拉動內需,才能創造國內市場。這個論斷讓人吃驚,它與我國的國策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詩句。前輩們用這首詩告誡我們在消費的時候,要尊重勞動者的勞動。還有一句詩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話講的就是你過度的消費就意味著有人不能消費,就是社會的不公平。所以在我國歷史上,從來都是把個人的消費行為和某種道德原則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古代的時候,有一點是人們沒有認識到的,就是中國的資源問題。我們的資源能夠允許我們大吃大喝,用最豪華的方式來消費嗎?全國13億人口都能夠有同等條件來豪華消費嗎?
眾所周知,我國現在人均資源量非常有限。我們不妨回過頭看看:300年前中國的人口剛剛超過1億;100年前,中國人口約為4.5億;50年前,大概是5億多一點;到了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首詩叫《重上井岡山》,詩里有兩句話:“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大家算算,1956年到現在還不到50年,我們的人口從6億,一下子竄到了13億。13億人要吃、要穿、要住,我們的國家支撐得起嗎?在我們人均資源空前短缺的情況下,我們的市場經濟以從來沒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著,這就是中國的現實。我們必須在經濟飛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兩難之間找到創造小康生活的正確道路。
大家知道,人們的物質消費欲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解放初期,我們有一個貶義字——“豪”字。“土豪劣紳”、“巧取豪奪”的“豪”字都是壞字眼。今天倒過來了,豪宅、豪車、豪飲、豪宴、豪華裝修,什么都是“豪”,好像用那個“豪”字,你就真“豪”了,我看也未必“豪”得起來。但是這種追求、這種心態對我們的威脅是非常大的。我國人均資源本來就處在世界排名100多位以后,水、耕地、森林、草原、礦產和能源等排名非常落后,我們的人民都有“豪”起來的資本嗎?
那么怎么辦?我認為,不論國家怎么大發展、怎么大富起來,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情的優良傳統,都應當成為我國人民永恒的美德,應當成為國家的長期國策理念。因此,不僅不能批“勤儉”,還要大興“勤儉”之風,大揚勤儉之道。我們希望人們都有幸福的、適當的生活方式,而出路就在于調整每個人的行為。要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節約使用所有的消費品。我們不可能幻想手一揮,天下就一片綠,但是我們可以管住自己,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從自己做起,從節約、節省、節儉做起。要用節儉的形式來創造中國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