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勇
背景
今年4月7日,浙江省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先進制造技術合作與交流大會。在此次大會上,浙江省與來自全國的116家科研院所及大專名校簽下200個合作項目,這批項目涉及高新技術、傳統產業改造、裝備制造等領域。其中,新材料類占24%,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占22%,信息產業類占13%,生物技術類占8%,其余是資源綜合利用、環保技術、新能源、儀器儀表等項目。這意味著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規模化的“浙江制造”,以一次規模空前的引智行動,開始轉向發展以技術創新為新動力的“浙江創造”之路。浙江省向外界發出了一個利用先進制造技術提升制造業的強烈信號。
早在去年底召開的浙江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習近平稱:“‘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浙江必須鳳凰涅,浴火重生。”3月6日,參加全國兩會的浙江省長呂祖善曾表示,浙江生產總值已突破萬億元大關,在相對高的基數上,經濟再向前邁一步,難度比10年、20年前大得多。浙江省的發展已經遇到了來自資源、科技、人才和體制等諸多方面的制約,要不失時機地推進發展模式轉型,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倒逼”機制,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確保社會和諧穩定。有關專家指出,以這兩次地方領導講話精神為標志,浙江的產業布局進入“騰籠換鳥”期。
響應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導向,浙江省各城市積極行動,紛紛提出了城市“騰龍換鳥”促發展的系列新思路。從4月11日起,杭州市和其他浙江省10個地級市的11位市委書記先后在省黨報上就“騰籠換鳥”問題進行對照分析,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很值得各地市領導決策參考。
思路
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天堂硅谷”與“休閑之都”雙“鳥”齊飛。培育好“天堂硅谷”和“東方休閑之都”這兩只“好鳥”,一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把節約能源資源作為優化結構的重要目標,加快發展以信息、新型醫藥和環保、新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通信、軟件、集成電路、數字電視、動漫、網絡游戲等6條產業鏈;二是引導和促進以景觀、文化、產業為支撐,依托觀光度假、文化娛樂、風味餐飲、特色購物、體育健身等領域為重點的“東方休閑之都”建設,力爭分別到2010年和2015年,城區和縣市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達到50%左右。
寧波市委書記巴音朝魯:換上循環經濟之“鳥”。要把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產業所占用的資源和空間騰出來,“換上循環經濟之鳥”,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推進生產生活生態聯動,從而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具體為:從寧波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的實踐活動,爭取到2008年基本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框架。
溫州市委書記王建滿:讓本地“鳥”外來“鳥”比翼齊飛。溫州“騰籠換鳥”十分迫切。作為民營資本輸出地,溫州年初啟動了招商引資“一號工程”;作為主打傳統輕工的“溫州制造”,最近又啟動了工業發展“12345”工程,鼓勵企業做強做大。溫州市的思路為:以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破解“低小散”。破解之法為:用“12345”工程調高“存量”;用招商引資“一號工程”注入優質“增量”。
紹興市委書記王永昌:騰出“低小散”換來“高大優”。重點是把紹興紡織這只大“籠子”中產能過剩,經營粗放的企業“籠子”騰出來,發展占用資源少、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真正推動經濟發展從制造型向創造型轉變,從創業型向創新型提升。其關鍵是實施創新發展的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換來新的經濟結構,換來新的發展體制,換來新的增長方式。
衢州市委書記厲志海:騰緊缺資源之“籠”換特色經濟之“鳥”。要將衢州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一年又一年保持下去,必須貫徹“特色競爭”戰略,騰出緊缺資源之“籠”,換上特色經濟之“鳥”。具體思路是:以建設氟化工、有機胺、礦山風動機械、硅材料產業等4個全國重要制造中心和新型干法水泥、電光源、高檔特種低、金屬制品、輸變電設備等10個特色產業為主旋律,發展特色工業;以建設柑橘、食用菌、生豬、食用筍、茶葉、胡柚、高山蔬菜、花卉、蜂產品等綠色特色農產品基地為抓手,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以深入實施“萬名農民素質工程”為途徑,發展特色勞務經濟;以衢州歷史文化名城、錢江源頭、神奇山水、觀光休閑等為重點,發展特色旅游經濟和服務業。
嘉興市委書記黃坤明:選商引資招“好鳥”。“籠”就是有限的土地資源,“鳥”就是優質的外資項目。“換鳥”就是變招商引資為“選商引資”。嘉興今年要繼續做好接軌上海工作,扎實推進“招商引資年”、“項目推進年”活動;依托國家出口加工區、省級開發區建設,構建區域競爭優勢;堅持引進“好鳥”和自主研發并舉,推進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金華市委書記徐止平:讓企業裝備“鳥槍換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通過大力推動企業技術裝備的升級,讓企業裝備“鳥槍換炮”。一是通過抓龍頭企業,抓重點園區的產業升級,提升企業檔次,增強產品科技含量;二是實施“2+1”人才基礎工程,即從2003年至2005年,培訓技術工人10萬名、農村鄉土人才10萬名,抓住人才這個關鍵。
湖州市委書記徐福寧: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第一增長點。湖州發展轉型要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第一增長點,充分利用滬杭寧等地高新科技、高層次人才等各種要素支撐,吸引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轉移,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醫藥、環保設備三大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等產業,到200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2010年達到800億元,使湖州成為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區域之一。
臺州市委書記蔡奇:創新是“騰籠換鳥”的翅膀。引導民營企業“螺螄殼里做道場”,以軟實力提升綜合競爭力,以產業優化升級促進聯動發展,積極推動民營經濟從依靠先發性的機制優勢向依靠制度、科技、管理、文化的全面創新轉變。如針對存在的民營企業“低、小、散”問題,臺州將鼓勵企業聯合兼并重組,提高組織化程度。
舟山市委書記張家盟:跳出“漁”字天地寬。舟山要用開放的視野去審視、整合和開發海洋資源,跳出“漁”字騰大空間,變漁業經濟為海洋經濟,用海陸經濟聯動發展的理念,圍繞“海洋經濟強市、海上花園城市”的總目標,堅持二、三、一產業發展導向,實施“3×3”重點產業發展戰略,即二產突出臨港化工、船舶修造、水產品精深加工,三產突出港口物流業、海運業、海洋漁業,一產突出漁農民“雙轉”、現代漁業基地、高效生態農業來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經濟綜合實力。
麗水市委書記樓陽生:“三個出去”沖破有形之“籠”和諧融入長三角。今后一個時期,麗水將積極推進“三個出去”。“三個出去”是指:鼓勵更多的市場主體整合資源、拓展市場走出去;加強技能培訓把更多的勞務輸出去;辦好教育讓更多的麗水青年人考出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積極“引進來”,重點抓好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和“山海協作工程”,最終的落腳點放在企業和項目的聯合開發上。
案例評析:
“騰籠換鳥”化解“成長的煩惱”
從“速度”向“效益”轉型是新一輪城市較量中城市謀求先發優勢的一個重要戰略著眼點。哪個城市認識得早,思路設計得寬,哪個城市就能最早從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中跳出來,從而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從全國來看,目前已有不少城市意識到了這種轉型的迫切性,但像浙江省那樣,把轉型突破上升為區域戰略,上升為地方城市的集體行為,這在全國應是第一個。
從浙江11個城市“騰籠換鳥”的發展思路,我們看到了城市轉型的艱巨性,更看到了這種轉型,對于一個城市未來定位的決定性作用。那么,“騰籠換鳥”具體如何“騰”?如何“換”?從上述11位市委書記的思路來看,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點共識:
首先,必須下決心“走出去”,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對接全國市場,整合全國大資源,加快城市一體化。城市應當以更高的熱情參與到區域一體化之中去。城市要發展,就要主動接軌區域龍頭城市,在區域競爭中形成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其次,要下功夫抓內涵抓軟件,提升城市的軟實力。這是城市在新一輪競爭中獲得領先優勢的根本保證。這方面的工作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環境、城鄉一體化程度、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市民文明素質等。其中特別要做好人的工作,以人為本,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概念。在積極實施人才強市工程中,既重點培育高層次人才,又營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社會環境,為人才創業和就業創造良好環境。
第三,“騰籠換鳥”的關鍵是要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項目上,落實到部門上。一是依靠增量抓調整。通過招商引資,注入優質增量,使城市經濟從內源型向內外并舉、民外合璧轉變。二是盤活存量促調整。通過調高存量,強化產業導向,扶優做強,使城市發展走出“低小散”困局,使要素資源向“高、優、強、大”產業和企業傾斜。
總之,“騰籠換鳥”,就是要下定決心,改變過去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騰出空間,培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騰籠換鳥”,說到底,要“騰”的是低水平重復的項目,要“換”的是新的產業、新的體制和新的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