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河
在中國的城市里,能夠與“大”相連的除了上海就是武漢。著名經濟學大師張培剛有兩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如果把長江比作一條蛇,那么,武漢則是蛇之“七寸”;如果把中國比作兩把攤開的折扇,那么,武漢則是連接這些扇骨子的軸心。因此,人們將武漢喻為中國經濟地理大棋盤上的“天元”。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說:“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今天,湖北省和武漢市的決策者們正實踐著中山先生的建國構想,找回大武漢,經略大武漢,發展大武漢。
隨著中部崛起由口號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天元”之位的武漢其重要性再次凸現出來。
天元之地的地理環境
武漢在哪里?
武漢市位于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有人將武漢的地理特征概括為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漢口竹枝詞》)的武漢市民構成。其余幾句,是說武漢地處國中,交通便捷,人文薈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優勢。
武漢市的地形既美且壯。它形似一只自西向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動感而美麗。市內河湖和濕地眾多,有“百湖之城”美譽。東湖、沙湖、湯遜湖、月湖、紫陽湖、墨水湖猶如蝴蝶身上的斑點點綴其間,恰如上天恩賜人間的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它氣吞云夢,波瀾壯闊。“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毛澤東的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雄渾氣勢,天下少有!
作為橫貫東西的長江、滬蓉高速和縱穿南北的京廣鐵路、京珠高速的交匯點,武漢與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慶、西安的距離都在1200公里左右。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中國經濟地理上的天元之位當仁不讓。
天元之位的戰略意義
在圍棋里,天元之地是宏觀大場,是弈手爭奪的大勢所在,是勝負關鍵的命脈所系。任何一個弈手都不會輕易放棄,放棄則意味著認輸,放棄則意味拱手投降。正是因為其重要,高明的弈手總是將其放在最后,在這里進行殊死的戰略決戰,成功與失敗在此一搏。
中國經濟經過20多年發展,以出口和外向發展為導向的經濟已到了一個轉型期。低附加值產品的大量出口不僅引起了與世界各國接連不斷的貿易摩擦,也消耗了我國大量的各類寶貴資源,造成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過去一味追求經濟發展總量的發展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可持續發展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總原則。可持續發展不是不發展,發展對于正在上升階段的中國來說是不能更改的硬道理。因此,尋找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空間,把視野投向中部是必然選擇。
同時,我國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到了一個關鍵階段。從全國一盤棋來說,條件好的地區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開始出現良性循環。如2003年廣東經濟總量到了1萬3千億,2004年增長16%,一年增量達3000多億,相當于中部有的省的經濟總量,而且發展的勢頭還在加速。而西部和東北在國家政策的傾斜下,也出現加速發展的趨勢。而中部呢?有學者分析說,中部不東不西,不南不北,在東南西北的夾擊之中,在一輪輪的政策調整中,盤盤落空,最終落到一個“不是東西”。從區域經濟看,中部地區正面臨多面夾擊的被動局面。有的學者認為武漢包括整個中部地區面臨著被政策邊緣化、孤立化和分散化的危險。
果真會如此?
當然不會。因為中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在,它是中國主要的農業區、主要的能源區和自然條件比較適合人類居住的待發展區。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用圍棋的術語中部是大場,搶占大場是制勝的關鍵。
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中,以武漢為極點的天元之地的發展也是放置在最后。俞正聲同志說:“從全國看,國家發展戰略總是要有先有后,沿海第一,因為在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格局下沿海的條件最好;西部大開發第二,因為它太困難了,所以中央應該在東部開放之后,緊接著抓西部開發,這是正確的。西部開發之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提上來,因為東北是國有企業更集中的地方,特別是制造業,中央確定把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擺在了更優先的位置,這是從全局做出的一個正確的決策。下一步該中部了,全國總要一盤棋,這是中央有步驟的一種安排,這種安排是正確的,中央的政策出來會進一步加快中部的崛起。”
現在,中部崛起提出來了,并且迅速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這是中國經濟發展謀篇布局的必然選擇,是大勢,勢在必行。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從局部經營、以點帶面到兼顧大勢、總體平衡、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經濟發展要上新臺階必須要有新的戰略腹地。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最快的“長三角”,“珠三角”都是外向型經濟,面向海外市場;在多年傾斜向外發展之后,消耗資源和能源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導向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要使整個中國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必須要調整視野,加大內需,提高國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和水平,把視野調整到中部,把中部鍛造成一個真正的內需大舞臺是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以武漢為中心的天元之地,幾乎是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一個縮影。既有典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過渡問題,也有典型的三農問題,還有典型的城市再就業問題;既有強大的現代化工業、比較強勢的信息產業和實力強大的科研院所,也有比較落后的傳統農業問題,現代與傳統赫然對峙,城鄉二元結構十分明顯。如何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關系著全國整體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如果中部特別是武漢地區的問題解決好了,發展好了,全國各地所面臨的問題都能夠找到合適的答案。武漢地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將是下一步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地。
目前,系統而全面地經略武漢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為湖北省和武漢市決策者的戰略共識。但僅僅如此遠遠不夠,必須將武漢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的優先考慮地區。
天元之地的發展優勢
一是地理優勢。以武漢為中心劃一個一千公里的半徑,全國主要的城市都在這個圈里頭。在武漢坐飛機兩個小時之內,大部分城市都可以到達。
二是人力資本優勢。人力資本,是指考慮了標準工作小時和工作態度的城市勞動力(包括管理經營者)的數量、質量、潛力、可得性和成本。人力資本的大小主要是從城市人力資本的規模及變動影響城市價值體系,人力資本質量影響城市產業的競爭優勢,人力資源的變動影響城市價值的創造等方面進行比較。在全國50個大中城市的人力資本競爭力比較中,武漢名列前10位,就人才儲備而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三十五所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三千五百多家科研設計單位和十所國家實驗室,使得武漢緊隨在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國第三。武漢擁有35所普通高校,有736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武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有1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6個,部門開放實驗室47個,有兩院院士45名。《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評價武漢: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強,城市人口和從業人員數量較多,而且人力資源素質高,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供給豐富,高等教育發達。
三是營商成本優勢。營商成本是區域經濟競爭的焦點。武漢市的營商成本在生活、投資和行政以及城市的綜合成本等方面,特別是在水、電、氣、土地和勞動力價格方面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前不久曾有個法國采訪團耗時兩月,研究武漢,帶回系列數據認為:“這里是距離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樞紐三峽大壩最近的中國大城市,能源成本是上海的1/3。這里是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交通成本是上海的1/4。這里是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工業成本是北京的1/8。”
天元之地的戰略定位
美國《未來學家》雜志預言“武漢二十一世紀可能崛起成為世界十大超級城市之一”。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于2003年10月撰文預言,5年后,武漢將是另一個上海。
香港世茂集團主席許榮茂說,“中部崛起,大武漢是中心點。武漢遲早是中國發展的熱點。”
作為天元之地,該如何定位?
一從戰略發展的角度,武漢應鞏固與發展“四大中心”的地位,將自己打造成“華中地區龍頭城市”,與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并列為中國的五大區域中心城市:1、中部制造業中心;2、中部金融中心;3、中部科技教育中心;4、中國陸運中心。
二是全球視野來看,中國經濟將會發展到從外力拉動為主轉變到內力推動為主的階段。武漢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的中心地段,是中國內需的中心城市,也是世界面向中國市場的中心城市。倪鵬飛博士主持編寫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武漢有一段精辟的評價:“武漢商品市場集散功能強,腹地市場廣闊,淡水資源豐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這正是武漢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所獨有的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