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暉

決策之一:明確武漢的龍頭地位,讓武漢在湖北優先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同志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指出:“對于振興湖北,武漢的崛起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武漢在湖北的條件最好。條件好的地方,要讓它先發展起來,以帶動條件差的地方。
過去,湖北與武漢市之間存在著財稅壁壘。武漢財政跟湖北省沒有關系,雖然歸湖北管,但按企業的隸屬關系收稅,這是很不合理的,這就妨礙了武漢和湖北全省一心一意地做強武漢的企業,因為省的稅收,只來源于省屬企業,武漢的稅收來源于武漢企業,這樣省里就很容易產生我的稅源放在武漢不太放心。要加快武漢的發展必須要把這個壁壘消除掉。湖北省從2002年開始,對武漢的稅收增量實行省市共享。武漢的稅收不管是省屬企業、中央企業和武漢市屬企業,統統由武漢征收,然后稅源共享,這樣使得省和省直各個部門都來支持武漢的發展。
決策之二:建設武漢城市圈
建設武漢城市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落實科學發展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積極推進以武漢為中心,100公里左右為半徑,包括黃石、鄂州、黃岡、咸寧、孝感、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城市為成員的武漢經濟圈建設,力爭在華中地區構筑繼長三角城市經濟圈、珠三角城市經濟圈、環渤海城市經濟圈之后的第四個城市經濟圈,帶動湖北乃至長江中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武漢發揮優勢帶動城市圈的8個城市,8個城市又運用武漢的優勢發展自己,就有可能使湖北的經濟發展更快一些。”羅清泉省長在省人大十屆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力爭武漢城市圈經濟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決策之三:構建“九省通衢”的交通新骨架
武漢是內地最大的交通通訊樞紐。鐵路運輸四通八達,水運已形成“干支一體、通江達?!钡目拓涍\網絡,公路運輸通達全國各地,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空港,武漢電信僅次于北京、上海,是名列全國第三的業務領導局。僅僅如此,遠遠不夠。發揮武漢的龍頭作用,就是要通過構筑發達的交通、通訊網絡,將城市圈從地理集聚概念轉變為社會經濟概念,建立起聯系密切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產業鏈,建立起合作共贏的經濟發展平臺。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湖北省、武漢市決定抓緊建設武漢至孝感、黃岡、蔡甸、英山、鄂州、咸寧、洪湖等7條高速出口公路和武漢環城公路,構成環型放射狀態的快速公路網;抓緊建設陽邏長江公路大橋、天興洲公鐵兩用橋、長江隧道、軌道二號線等工程,使城區路網更加暢通;實施天河機場第二航站樓擴建工程,建設漢廣高速客運專線、滬蓉鐵路快速客運專線、武漢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項目。2005年至2010年,以武漢為中心的14個新建和擴改建鐵路項目,將完成1000億元投資;新建鐵路里程達2512公里,為湖北省現有鐵路總里程1024公里的2.45倍。

決策之四:工業強市,壯大筋骨
“工業是武漢的最大市情。抓住制造業,就抓住了武漢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边@是湖北省委副書記(前任武漢市委書記)陳訓秋經常說的一句話。
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樹百億產值企業、興百億支柱行業、上百億規模產業”的發展目標,打造百億元企業和百億元產業,就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搞好產業規劃和布局,把著力點放在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上,大力發展“鋼車機(光機電)、煙酒藥(藥化工)”等重點產業,打造一批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企業和園區。堅持項目興市,突出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支持武鋼二冷軋、二硅鋼、神龍汽車二期、東風本田改擴建、陽邏電廠三期、武石化擴產技改、NEC手機擴產、百威和華潤啤酒擴產、美的和TCL空調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名牌戰略,舉全市之力打造更多武漢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突出“中國光谷”品牌,積極扶持培育光電產業。制定促進中小型企業發展可操作性條例辦法。
目前,全市共有工業企業4萬多家,形成了以鋼鐵、汽車、機械、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以紡織服裝、食品、醫藥、化工為優勢的工業發展格局。
決策之五:建設武漢新區,實現“三鎮均衡發展”
為了整合和挖掘城市資源,實現“三鎮均衡發展”,武漢于2004年啟動了武漢新區建設,將在368平方公里的漢陽地區建起一座現代化新城。武漢新區以“兩江一路”(即長江、漢水、外環線)圍合的扇形區域為規劃范圍,面積368平方公里,相當于目前武漢主城建成區的面積。武漢新區在行政范圍上包含現在的漢陽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蔡甸區的一部分。規劃到2020年人口達到100萬。
武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開發武漢新區”的決策,是基于武漢的長遠發展考慮的,同時也是武漢歷史發展的現實要求,是武漢市發展現代制造業,延伸產業鏈,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力,尋求自身產業特色和城市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發展武漢新區,是城市功能戰略結構調整的要求,是對城市結構的優化,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使武漢三鎮均衡協調發展。
武漢新區規劃主要突出“三大特色功能組團、四湖連通的水系生態網絡、五縱五橫的道路骨架”為特點的發展框架,三大特色功能組團包括漢江組團、沌口組團和四新組團;“四湖連通”包括墨水湖、南太子湖、龍陽湖、三角湖;“五縱五橫”是指縱向的十升路、芳草路、梅子路、攔江堤路、濱江大道,橫向的琴臺路、漢陽大道、二環線、三環線、沌陽大道。
對武漢新區的定位是:以實現三鎮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為總體原則,將武漢新區建設成為輻射武漢乃至整個華中地區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生產性服務中心、市級文化旅游中心和風貌獨特的現代化商住新城,使之成為集中展現武漢市21世紀發展建設水平的現代新城。

決策之六:建“雙十”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級
“九五”以來,武漢市相繼建成長江二橋、白沙洲長江大橋、軍山長江大橋,正在籌建陽邏長江大橋、天興洲公鐵兩用大橋,三環線、繞城公路、輕軌一號線等城市快速路網正抓緊建設,基本形成了“城內成環、城外成網、環網相連、結點暢通”的城市道路網絡。
2005年,武漢市確立了20項重點工程,涉及城市基礎設施及住宅建設和城市環境創新兩大方面,將令市民更真切地感受到家園的舒適與美麗。
城市基礎設施及住宅建設方面,包括完善內環線、中環線建設、城區路網建設、軌道交通建設、跨江橋梁建設、陽邏新機場建設、垃圾處理場建設、世行貸款城市交通建設、村鎮建設和房屋開發建設等10項工程。
環境創新方面,除繼續實施漢口江灘一期開發和天梨路整治工程外,武昌臨江大道一期整治、月湖地區綜合整治、東湖環湖三期整治、武昌武泰閘至大東門路段整治工程、漢口人民廣場、解放大道等內環重點地段綜合整治、各中心城區景觀街區建設都將于今年啟動,城市綠化工程將令“綠色武漢、城在林中”的規劃開始成為現實。
決策之七:發展武漢城郊經濟圈
武漢城郊經濟圈是指從中環線到中環線外15公里以內的區域,包括新洲陽邏、黃陂灄口、東西湖吳家山、蔡甸沌口、江夏廟山、洪山北港、漢南經濟發展區等工業園區在內所形成的經濟圈。一是建設陽邏、灄口、吳家山、沌口小區、藏龍島、漢南經濟發展區六個新型城區。二是推進吳家山、沌口小區、廟山、灄口、陽邏、北港、漢南經濟發展區七個工業園區建設,努力把七個工業園區建設成為武漢新的制造業基地。三是圍繞“菜魚肉奶禽游(旅游)”六個重點產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尤其是加工型龍頭企業,加快蔬菜、魚肉奶禽等特色基地建設,積極拓展農業旅游產業鏈,增強“食住行游購樂”功能,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和水平。
決策之八: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構建和諧武漢
2003年初,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清潔武漢、美化家園”活動為主題,分階段、有計劃地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圍繞“干凈、整齊、協調、示范”的目標,展開環境綜合整治、立面綜合整治、“雙創”、拆除違法建設、改善社區環境、建設文明示范區、創建文明行業、提高市民素質等8項重點工作。三年來,初步完成七城區56條主干道、115條次干道和19條一般道路的門面招牌整治任務;800余條一般道路和背街小巷違章占道經營問題得到治理;新增綠地300萬平方米;整治房屋立面238萬平方米;在74個社區進行餐飲油煙噪聲擾民居民自治管理試點,取締油煙噪聲污染源2833處;文明示范區的面積擴展到42.14平方公里;群眾對出租車服務滿意率達到8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