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達發 胡 果 杜若原

險點變景點,荒灘成外灘,江城顯山露水。山擁水抱之中,武漢人正細細品味著新的發展變化。
“發展是文明的核心和動力,文明是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要在更高層次上加快發展,必須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原市委書記陳訓秋一席話,道出武漢文明城市創建的高起點。
建設文明新環境
幾年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武漢人用一個詞概括——攻堅。
830萬人口的老工業城市,下崗分流人員多,社會保障壓力大。27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基礎設施欠賬多,舊城改造壓力大。連南北貫東西,流動人口多,城市管理難度大。三多三大,是市情,是難題,也是奮起直追的動力。
武漢市實施目標管理,把任務分解到人。從市委書記到街道干部,形成一條責任鏈。“治城育人”行動,環境創新戰略,“清潔武漢、美化家園”活動……迎難而上,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辦,一點一點見變化。
這里最能夠體現這種變化的是修路和禁麻。
武漢三鎮,有泥巴路1635條,要按計劃改造,預計要三年工期。“讓老百姓再走上三年泥巴路,太長了!”時任市委書記的陳訓秋拍板:“我們干工作,不能只盯大馬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難也要竭盡全力解決。”于是,決定緩修一段大馬路,集中解決泥巴路。1.38億元資金到位,三年工期變一年。勘察、設計、施工,公開招標,全程監理,小項目當大工程來做。1635條新路,鋪到家門口,也鋪進人民的心里頭。去年10月全部改造完畢。
“麻木”,是武漢人對電動三輪車的俗稱。這種排污大、噪聲大、安全隱患大的交通工具在武漢街頭穿行多年,三鎮一景成三鎮一害。
3.7萬輛“麻木”,車主多是下崗工人、困難群眾甚至殘疾人。禁“麻”呼聲日隆,卻屢難禁行。有人開玩笑,誰能治愈“麻木”頑癥,可獲諾貝爾獎。
群眾呼聲就是第一信號。政府領導人決心啃啃這塊“臘骨頭”。
市人大首先立法。市委領導實地調研,新聞媒體發起討論,決策力求科學化民主化。摩托車折價收回,自主擇業者給予補貼,殘疾車主另有補助,勞動部門按1∶1.5的比例準備再就業崗位。增設公交路線、調整出租車起步價,市民聽證會問計于民,坐慣“麻木”的爹爹婆婆們有了新選擇……
“政府想得蠻周到,我們信得過,沒話說!”
沒有一刀切了事,不搞大呼隆行事,既充分維護最廣大群眾的利益,又妥善處理好少部分人的切身利害,剎時間,3萬多輛“麻木”悄然退出歷史舞臺,江城豁然開朗。開闊著的,還有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對文明的信心。
投資26億元完善排水系統,180萬群眾擺脫漬水之苦。融資110億元進行住宅開發,城區人均住房面積增加7平方米。124萬平方米危舊房消逝,3.5萬戶中低收入者喬遷。寸土寸金的繁華地帶,13個市民廣場、60多個中心公園綠草茵茵……
數年創建,一場硬仗,錘煉著親民意識、務實作風、創新精神。
數年創建,贏得理解和支持。被稱作“牛皮癬”的13萬條街頭小廣告,10天清除。734萬平方米違章建筑,90%自行拆除!
市長李憲生感慨:“政府自身建設是文明創建的關鍵。貼近民心、順應民意,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文明城市創建才有生命力。這樣的城市,才能真正擁有希望和生機!”
塑造文明新市民
世紀之交,一場“塑造21世紀武漢人新形象”大討論如石激水,在三鎮引起強烈反響。武漢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社科院和武漢大學成立聯合課題組,168開通聽眾熱線,45萬市民投書報社,將武漢人的新形象定位于8個字——文明、寬容、剛毅、創新。

人是城市的靈魂。在教育中培養、在實踐中塑造、在管理中強化、在環境中熏陶。將提高人的素質作為文明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振奮起江城的精、氣、神!
1800多所市民學校遍布全市。5000多個“吳天祥小組”近7萬人活躍在各行各業。22個窗口行業40多萬職工投身“新風杯”文明競賽。20萬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區扶貧濟困、扶孤助殘。
百萬市民看武漢,百萬市民進課堂,百萬市民講禮儀,百萬市民獻愛心,“四個百萬”深入人心。春有廣場文藝,夏有體育競賽,金秋讀書節,冬季民俗情,“四季歌”常唱常新。
武漢有120萬流動人口。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既是城市的建設者,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走向文明的武漢沒有忘記他們。“先拿培訓證、后拿暫住證、再拿就業證”的教育管理模式,讓這些外來者找到了歸屬感。
夏季,江城氣溫最高達40攝氏度,陣陣陰涼卻悄然入懷———全市戰高溫應急機制啟動,以社區為依托,有條件的公共場所、機關單位開辟690個納涼點,8萬平方米空調房,可同時讓5萬名低收入困難群眾避暑消夏。
荊楚自古多雄風。這是座光榮之城,更是座希望之城。把市民裝在心中,被市民視為家園,今日江城的動人風景,孕育著荊楚大地的浩蕩氣勢……
建設文明新社區
去年5月15日,一位中央領導同志興致勃勃走進遠近聞名的武漢百步亭花園社區。宜人的環境、良好的治安、和諧的人際關系令他感慨不已:“這么好的管理、這樣好的人文環境、這么多的關愛,是我見到的第一個社區。”
百步一亭,溫馨家園。深入三鎮社區街道采訪,綠蔭處處、新風拂面、溫馨縈繞。
社區建設是文明城市創建的基礎。創新體制,讓城市管理、社會服務貼近社區、貼近居民
以“市民——家庭——門棟——社區——城區”為主線展開的文明社區創建,是武漢市城市文明創建的一大亮點。
1992年,武漢市就提出“治城育人”口號,把創建文明城市的目標融入廣大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200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面推進社區建設,改革城市基層體制”的決定,著力構建“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城市基層管理格局,理順居委會與政府的關系。按照現代社區構建的基本要素和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政府服務的原則,把全市1936個居委會逐步整合、調整為883個社區居委會,成功搭建起為居民服務的社區平臺。新的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由居民民主選舉,市、區政府把人權、財權及不合理事務拒絕權等還給社區,使居委會由上級機關的“腿”真正成了為居民辦事的自治平臺。
從江漢區“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居民自愿參與”的“江漢模式”,到異彩紛呈、百花齊放的“武漢經驗”,武漢市社區制度改革受到全國關注。
去年9月,武漢市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市。江岸區百步亭花園社區創造的“一個中心、兩層網絡”管理體制,促成了開發、管理、服務環節的良性循環與無縫對接。以社區黨委領導下的社區管理委員會為中心,以開發公司為主體,負責社區的開發、環境建設、公益性投資;以物業公司為主體,融商業性服務、家政服務和公益性服務為一體。
百步亭社區沒有傳統的政府管理機構,沒有公務員。由居民選舉產生的社區居民委員會、居民代表大會、業主委員會等居民自治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按照居民的意愿辦好居民的事情。社區自治喚醒了居民的家園意識、主人翁意識。268人的門棟信息員、1200人的社區監督員、300人的護綠隊全部是志愿者組成。
幾年前,一位市民在網上給市長發“帖子”:百步亭在武漢,但武漢不能只有一個百步亭。2002年10月,以百步亭、常青花園等全國著名的文明社區為標準,武漢市全面啟動了社區建設“883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全面推進中心城區883個社區的文明創建,市、區政府職能部門工作重心下移,做到城市管理、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社會服務“四到”社區,為市民創造催人奮進的育人環境、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安定祥和的治安環境、功能齊全的服務環境。今年,全市投入“883計劃”的首批資金就達1億元!
今天,常青花園、常二社區、青山121社區、發展社區、香江新村……文明社區如雨后春筍,一半以上的武漢市民生活在文明社區里。現在,武漢市民購新房,看了房型看環境,最后還要問一句“你們這里是不是文明社區?”文明社區,成為市民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