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全球取消紡織品貿易配額后,美國、歐盟憑第一季度相關進口增加的數據,先后威脅要對中國紡織品進口采取限制措施。4月以來,這一貿易摩擦逐漸升溫。先是美國對中國棉制針織襯衫等 7種紡織品設限,后是歐盟無視中國一再采取的加征關稅等積極措施,對中國T恤和麻紗采取設限措施。
對此,中國做出比較強硬的回應:從6月1日起,取消了對81種紡織品征收的出口關稅。歐盟和美國為之一震,并先后表態愿意繼續討論、談判。
在事件的背后,人們發現,美歐等發達國家一直在實行貿易的雙重標準。它們在本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上,極力倡導全球的自由貿易,主張其他國家敞開貿易大門,反之,則立即設限,關上自由貿易的大門。
取消紡織品出口配額,是以我國其他方面的市場開放為條件獲得的,紡織品貿易自由化是中國企業理當享受的一體化成果。因此,我國不會放棄應享有的法律權利,如果美歐仍然依據雙重標準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我國政府自然會相應地調整政策,不讓企業承受雙重壓力。
評論:“必修課”開始了
貿易摩擦對于一個經濟正在崛起的國家而言,是門“必修課”。戰后歐洲和日本在經濟復興過程中,就曾與美國先后發生過“凍雞戰”、“鋼鐵戰”、“汽車戰”、“半導體戰”等多次貿易摩擦。
可以預見,在我國出口越來越多,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有所抬頭的情況下,紡織品貿易摩擦只是這門“必修課”的開端,更多的貿易爭端將會出現在其他行業。中國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談判桌上有理、有利、有節地應對。
但不可否認,在近幾年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包括紡織品在內的出口商品中還有大量附加值較低的低檔貨,一些產品在海外市場低價競銷,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貿易摩擦的加劇。
對于企業而言,要想避免受貿易摩擦影響,則必須改變低價競銷的老毛病,在產品和產業升級換代上多下工夫,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歷史上西方國家之間屢次的貿易摩擦之所以沒有引發大規模的貿易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國企業都非常重視產品研發,實現產品換代和產業升級,貿易摩擦自然就化解于無形了。當年美日之間也曾在紡織品貿易方面吵得不可開交,如今雙方已經不再為此操心了。
這也是我國企業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