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川 石江月
潛在的核武威脅日本比誰都大
自美國媒體放出朝鮮即將進行核實驗的消息之后,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然而,與此同時,全球27位知名科學家、核專家及前政府官員卻聯名發表聲明,指出作為非核國家的日本,正在囤積大量的核元素钚,其真正的核威脅能力與朝鮮相比,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發表聲明的科學家包括4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他們指出,這座位于日本青森縣六所村的核處理廠,每年可提煉8噸钚元素,足以制造1000枚核彈,而日本已擁有龐大的钚元素庫存量,根本毋須再加以囤積,這讓人質疑日本履行《核不擴散條約》的決心。他們還表示:“日本將會與其他核武國家一樣,分離钚元素的數量達到工業生產水平。在《核不擴散條約》備受挑戰的時候,日本不應繼續推展六所村的核處理廠。”
聲明說,全球鈾元素的數量正穩步上升,直至2003年約有235噸,足以制造3萬枚威力相當于二次世界大戰時投在廣島的原子彈。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及全球安全計劃教授希佩爾表示:“六所村的廠房運作后,日本的钚元素庫存量于2020年將會與美國持平,已分離的钚元素有被盜的風險,而龐大的庫存量亦會非常不穩定。”
日本核武制造能力不容小視
核專家相信,日本完全有能力制造核武。
日本原燃公司花11年時間、耗資2萬億日元(約1500億元人民幣)興建的六所村核處理廠自上世紀90年代初部分投入運行以來,已接收了779噸貧化鈾。從貧化鈾提煉出的钚元素除了可用于發電外,還可以制造核彈。其實,日本很早已將國內核電站用過的核廢料運往西歐,經再處理后提取高純度的钚元素。僅在1999年下半年,日本就從西歐運回了足以制造60枚核彈的446公斤钚元素。
當2006年六所村核處理廠全面投入運行后,每年可提煉5噸钚元素。根據日本政府公布的資料,日本已有庫存钚元素54噸,預計到2010年钚元素庫存量將達到100噸。由于實際用于發電的钚元素僅有85噸,余下的15噸去向令人關注。如果這15噸钚元素全部被用來制造核武,將可以制造2000枚核彈。
日本雖然還未擁有核武器,但其開發研制的時間可追溯到二戰時期。1941年,日本內閣密令軍方召集數十位科學家,在東京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原子彈研究。正當研究進入關鍵階段時,日軍在戰場上失利的消息不斷傳來。1945年8月,美國用原子彈轟炸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當時,日本軍方還派專人赴現場調查、取樣,為核武的研制收集資料。但此后不久,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投降,美國占領軍進駐,其核武器計劃宣告破滅。
1967年12月,當時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首次提出對核武器“不制造、不擁有、不引進”的“無核三原則”,并因此榮獲197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與此同時,佐藤指示內閣調查室進行制造核武器的可行性調查。
在此后的30年時間里,日本政府雖然始終公開表示遵守“無核三原則”,但私下里卻一步步地搞“核突圍”。
日本政府先是在國民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強行從歐洲進口钚,繼而建立了多處鈾濃縮工廠。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防衛廳和自衛隊奉命進行核武裝的可行性研究。日本政要更是以所謂“中國威脅論”、“朝鮮核問題”、“做政治大國”等論調為題,為日本擁有核武器大造輿論,多次在正式場合表示日本在必要的時候要實施核武裝。
日本《讀賣新聞》1999年就曾發表文章稱,“日本已做好開發核武器的經濟、技術和钚的準備”。而美國著名的科內斯·伍茲教授對此預測說,“日本可以隨時制造核武器”。
(陳昌喜、李向東薦自《世界報》 原標題為《日本钚擴產可造千枚核彈》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