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空氣中充滿了浮質(氣體中的懸浮微粒),在風的帶動下,它們互相碰撞并飄向全球。這些浮質大部分由一般的礦物質微塵構成,但是還有至少25%看來是頭皮屑、花粉、孢子及其他生物性浮質。科學家最近從格陵蘭、亞馬孫河流域、德國、西伯利亞和海洋提取高空的空氣樣本并檢測其構成,結果發現,可能已有多達10億噸的生物“大雜燴”從全球各地的田野、牧場、森林和城市飛進地球大氣層。這一數字比原先估計的要大得多。飄浮的微粒為水分子提供了聚集成滴的場所,因此可以說,空氣中的全部頭皮屑等的共同作用就可能使世界變得更加濕潤、多雨。另外,生物性浮質還可能對全球氣候的其他方面造成影響。空中的污物越多,白天被阻擋的陽光就越多,這有利于阻止氣候變暖;但另一方面,空中的污物又會讓地面在夜間保持溫暖,這是因為這些污物會在地面形成更多的霧和低云;不僅如此,更多的浮質也可能在全球傳播更多的過敏原和病菌。
野豬被馴化過至少7次
一項新研究顯示,野豬曾經在全球至少7個不同的地方被馴化過。這項發現有助于人們了解古人是怎樣放棄狩獵和采集的生活方式,最終改為采用農業這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科學家通過比較世界各地的野豬的DNA和來自40個國家的家豬的DNA得出結論,這些家豬源自7個不同地區的野豬,這些地區包括近東(亞洲西南部地區)、中國、意大利、泰緬(泰國和緬甸)地區、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在此之前,科學家一直以為野豬在歷史上只被馴化過兩次,即在近東和中國。研究還發現,歐洲所有家豬的基因都只同歐洲野豬相近,而與近東地區的野豬不同。這一點暗示,雖然農業是從近東傳入歐洲的,但是當時并無多少近東家豬進入歐洲,倒是野豬馴化技術當時很有可能傳進了歐洲。另外,研究也發現玻利尼西亞(中太平洋群島)家豬與中國臺灣地區的野豬并不怎么相近,也就是說,玻利尼西亞家豬也不像此前以為的那樣是來自于中國臺灣地區。
雨林螞蟻巧飛保命
對生活在亞馬孫雨林樹冠層的螞蟻來說,生存可能是充滿危機的。盡管在高層筑巢有助于它們免遭地面掠食者的捕殺,但是不時刮起的狂風卻可能把一只只螞蟻吹落到森林地面上。一旦落到地面,這些螞蟻就必死無疑,因為雨林地面上有太多的殘骸,還沒等螞蟻重新爬上樹,它們就肯定會落入地面掠食者的“虎口”。
不過科學家最近發現,至少有一種生活在樹冠層的亞馬孫螞蟻已經掌握了避免使自己墜落地面的技巧。在研究中,專家拍攝了這種螞蟻在自由落體時的動作過程,結果發現,一旦從樹冠脫落,這種螞蟻首先會讓自己的腹部朝下,并且利用自己寬寬的腿腳來引導自身的飛行,最終回到自己在樹冠上的巢穴。在拍攝中發現,這種“J”形的飛撲幫助120只螞蟻中的101只在10分鐘之內重回了家園。視力看來是成功的關鍵,因為所有未能飛回家園的螞蟻幾乎都在墜落前就已嚇得閉上眼睛。或者已經喪失了視力。此外,這種螞蟻的單個種群的個體數量很小,這或許有助于解釋它們為何能進化出這種緊急求生本領。
泰坦星和地球很相似
乍眼一看,泰坦星(土星的衛星之一)和藍色大理石般的地球毫無相似之處。然而,天文學家在研究了泰坦的地質和大氣情況之后認為,其實泰坦上的自然力量和地球上驚人地相似。這項研究的基本資料來自于“卡西尼號”對泰坦的探測。2004年7月以來,“卡西尼號”已經3次飛臨泰坦并發回了大量的觀測圖像。與月球不同,泰坦的表面幾乎不見隕擊坑(天體撞擊坑),這暗示泰坦內部的地質活動(可能主要通過火山表現出來)已經多次重塑了泰坦表面的地貌,從而掩蓋了原有的那些隕擊坑。此外,泰坦表面的地貌看來顯示出了被風雨侵蝕和被板塊運動重建的特征。雖然至今仍沒在泰坦表面發現有液態物質存在,但是已經證實泰坦的云層中會降下甲烷“雨”。在泰坦的氣候條件下,甲烷應該會被很快消耗掉,可是直到現在泰坦的云層中還能降下甲烷“雨”,這就暗示泰坦的地下很可能一直在冒出甲烷,泰坦大氣中損失的甲烷由此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通過追蹤泰坦天空中10個云團的移動,科學家證實泰坦表面的風速高達每小時120千米,比泰坦本身的自轉速度快得多,從而使泰坦的大氣得到一直不斷的攪動。一些云團竟然長達1000千米,并且或許能夠飛到甲烷“發祥地”的上空,從而得到充足的甲烷“補給”。在未來的3年多時間里,“卡西尼號”還將飛臨泰坦41次,預計屆時將會取得有關這顆星球的更驚人的發現。
鹿子就快把西洋參給吃光了
美國人參(西洋參)是一種著名的補品。不過,看來不僅人類對西洋參的需求量不小,鹿對它們的胃口更大。一項新研究發現,野生西洋參就快要被鹿給吃光了。近年來,由于鹿缺乏天然的掠食者,并且人類也不愿意捕殺鹿,所以鹿群的數量飆升。研究人員連續5年監測了阿帕拉契西洋參草的種群數量,結果發現,許多西洋參草被啃到了根部,這是鹿群吃草的典型特征。據估算,西洋參這個物種存活到22世紀的概率僅為50%。另一項在美國8個州針對西洋參進行的調查則發現,最大參群中的個體數量只有406株,然而維持一個參群更新換代所需要的個體數量據估計為800株。科學家擔心,由于鹿群狂噬西洋參,其他的西洋參種群同樣面臨著滅絕的厄運。
恒星再胖也有限度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恒星的體積最大也不會超過太陽的150倍。在這項研究中,天文學家將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準銀河系中恒星密度最大的區域——圓拱星團,以便獲得最好的觀測樣本。科學家原本期望能在那里發現質量為太陽的500倍至1000倍的超級大恒星,然而,盡管他們分析了那里的上千顆恒星,卻沒有發現有一顆恒星的質量超過了太陽的130倍。據估算,盡管兩顆超大恒星的碰撞可以產生一顆質量為太陽的150倍的恒星,但是出現這一結果的機會卻很小。另外,“巨無霸”恒星的壽命與一般恒星相比也十分短暫——前者在短短的大約3億年內就會燒盡燃料而死亡,后者(比如太陽)的壽命卻估計高達105億年。這也是科學家首次針對恒星質量的上限所進行的最為科學、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