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雨
兩個月前,60歲的吳大伯因為高血壓住進了醫院,入院時,全身狀況都不錯,病情沒有惡化,醫生就把病情告訴了老人。醫生順便囑咐了一句:“不過,你患有其他心臟疾病,所以高血壓也可能導致心肌梗死,要格外當心。”沒過幾天,老人的病情突然惡化,醫院緊急搶救也沒能把老人救回來。本來以為這是正常的病情變化,但家屬把責任怪到了醫生頭上,原因是,醫生把病人的病情如實告訴了病人,增加了病人的心理負擔,使得病人血壓進一步上升,導致死亡。這讓接診醫生有點委屈:難道我如實告知病情也有錯?
告知的“度”讓醫生煩惱
近年來,不少法律法規都對“知情同意”做出了要求,知情同意原則從傳統的倫理要求提升為法律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種種困難。據悉,由于知情告知而導致的醫患糾紛數量明顯上升,患者因為不能得到足夠的治療信息或者得到不該得到的治療信息,向醫院理論,而醫生則為如何把握知情告知的“度”煩惱不已。
現在對知情同意原則的規定主要出現在《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不過都規定得比較籠統,對于病情究竟是要告知家屬還是病人本人、什么情況下可以告知病人本人、什么情況下不可以、用什么方式告訴病人病情最合適等問題,都沒有做詳細說明,所以現在的醫生要做好知情同意,也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來遵循。
因“知情告知”醫院糾紛不斷
“既然法律規定醫生要把病人的病情、醫生采取的診斷、治療措施以及愈后和費用情況告訴病人,我們醫生當然要按規定辦,但事實上真的這么做了,還是讓很多病人不滿意,糾紛照樣有。”一位醫生告訴記者。
一家市級醫院的醫務科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他們醫院每個月都會遇上這樣的糾紛,每次都糾結在“知情告知”問題上,醫生是按規定做了,但家屬不滿意,只能靠一次次的協商來解決,為了處理一個糾紛,雙方往往要“洽談”五六個回合,不論是給患者家屬還是醫院,都帶來不少煩惱。
醫院想了不少規避風險的辦法
既然法律法規有了明確規定,而詳細的操作規范又沒有出臺,為了避免承擔法律責任,各個醫院都想出了規避風險的辦法。
據了解,現在杭州各大醫院都比較強調“知情同意”的重要性,很多情況下,醫生遇到病情不嚴重的病人,都采取“雙告知、雙簽字”的辦法。就是不僅告知病人本人,還告知家屬,讓雙方簽字同意。一位臨床醫生私下告訴記者,這也是一種折中的辦法,雖然沒有法律依據,但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還有些科室,根據自己的病人群體特點以及診療中的經驗,總結出一套“因人而異”的告知制度,對哪些病人的病情可以告知病人本人、哪些病人的病情必須連家屬都告知,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此外,為了明確告知責任,現在浙江省各大醫院還統一采取“合同制”。病人只要一入院,就要先簽署“告知書”,同時簽署“知情選擇書”,如果選擇讓家屬了解病情,還要簽“患者授權書”。這樣即便出現了異議,也有白紙黑字為證。
病人對醫院做法并不滿意
如此操作,的確讓醫生所承擔的法律風險大大減少,但對于患者來說,就意味著這個難題被交到了自己的手中。剛出院的陳女士就表示,在簽署“知情選擇書”之前,自己也不能保證能夠承受病情的真相,而且作為缺乏醫療知識的普通人來說,自己究竟擁有多少知情權并不明確。“知情同意”能否執行得更好?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這涉及到人與人的溝通,要根據我們的文化和習俗慢慢摸索經驗,達到醫患雙方的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