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凝
“吃啥補啥”。麻二的這句口頭禪本來沒有什么新意,但麻二說這話時的臉總時不時在眼前閃現。生動的目光、豐富的表情、多余的精干、狡黠和真誠全寫在這上面。
麻二住在城市東郊的牡丹花園。麻二在小區里有許多稱呼,有人叫他“美食家”,有人稱他“營養師”,但大多數人喊他“食療家”。在貴族學校讀小學六年級的小男孩告訴爺爺這名兒沒時代特色,應該是“食董”。
麻二沒學過醫,也沒學過廚師,但他見多識廣,博覽群書,過日不忘。比起那些讀死書和死讀書的,麻二真偉大。
麻二時常轉悠在清晨小區的公共地帶。有出門買菜的主男或者主婦,麻二就熱情地告訴人家,貧血的要多吃鴨血豬血韭菜;雙腿乏力爬不動樓的要多吃豬蹄牛筋;“下身”力不從心的就大吃鹿鞭牛鞭;腦子不夠用的則多吃豬腦。常跟媽媽買菜的鄰居小女兒說,我膽子小,舉手回答問題的膽子都不夠,你可要多買狗膽煮給我吃……
某天清晨,牡丹花園十八棟的太婆洗臉擰毛巾時擰斷了腕骨。只好去醫院。剛到門口,就讓正笑著的麻二照面上了。太婆有些慚愧和委屈,還是麻煩你給些建議吧,不上醫院不行嗎?麻二先將笑容拽了回來,再翻看了一下太婆的手腕說,這是你長期缺鈣、骨質疏松惹的事。還有的人打個噴嚏,或者咳聲嗽,或者一個熱烈的擁抱,就會造成骨折呢。這并不是抱你的人用了多大力氣,而是缺鈣了,缺鈣的骨質就像蘇打餅干,一擠一壓就有裂縫了。
“還得上醫院。”麻二很肯定。
“那要多少錢?”太婆也實在。
“這是醫院的事。”
“你不說吃啥補啥嗎?”
“那么就缺鈣補鈣。”
麻二忍不住又笑了,覺得這不像是看病,像雙邊會談。
太婆也討好似的笑了笑,笑時麻二又像領導一桿講話了,富含鈣的食物,一類是土特農產品,像豬骨頭、牛奶、豆類、海產品等,聽說小蝦帶殼吃最好;另一類是精加工的保健食品,比如鈣片、蜂皇漿等,這類食品含鈣量最高,只是不易被吸收。
太婆媳婦說,還是多啃豬骨頭,多喝骨頭湯吧,我們才消費得起。
太婆在媳婦的陪同下去了醫院。麻二樂顛顛地去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