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亮華
陳云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財經生涯,是從黃土高原上的陜甘寧邊區起步的。1949年7月14日,陳云在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干部會議上,詼諧地把主持全國財經工作比作搞“大買賣”,而把在陜甘寧這一段的財經工作比作搞“小攤攤”。
邊區財政金融亂象頻生,黨內外意見紛紛。毛澤東請陳云出馬執掌財經大權,破解難題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地瘠民貧,缺乏近現代工業,經擠十分落后。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這里成了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大批黨政軍人員集中在這里,財政供應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大難題??箲鸪跗?,國民政府多少撥給一點兒經費。1938年10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日益表面化,邊區外援日減。中共中央感到外援已不可靠。1938年12月8日,毛澤東在后方軍事系統干部會議上說:我們現在錢雖少但還有,飯不好但有小米飯,要想到有一天沒有錢、沒有飯吃,那該怎么辦?無非三種辦法:第一餓死;第二解散;第三不餓死不解散,就得要生產。我們來一個動員,我們幾萬人下一個決心,自己弄飯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統統自己解決,我著有這種可能。隨即,延安成立邊區生產運動委員會,召開黨政軍生產動員大會,組織生產。
1939年,邊區收了1.76萬石糧食,蔬萊近230萬斤。邊區農民負擔比往年多,也只交5萬石糧食。但那時外援并沒有斷絕,延安的日子還不是太艱難,組織生產的問題并不迫切。1940午,生產運動沒有堅持下去,只收了3000石細糧,蔬菜90萬斤。
困難就在這時突然,降臨了。
1940年到1942年,國民黨斷絕了撥給邊區的經費,并對邊區進行封鎖,加上邊區連年災害嚴重,毛澤東號召發起“大產生運動”。1943年,邊區工農業生產取得了極大的發展。農業增產細糧16萬石,超過計劃一倍,不但自給,而且可余糧22萬石。棉花產量可滿足邊區需要量的一半。原來靠輸入的皮毛、鐵、紙、煤油、燃料、火柴、肥皂等生活必需工業品,能夠大部分自給或者自給有余。邊區經濟正逐漸脫離對外依賴而過渡到完全的自力更生。
1943年5月15日,西北財經辦事處決定邊區銀行由邊區財政廳管理,邊區銀行所屬各縣辦事處撤銷,光華商店交物資局領導。這一決定,使邊區的金融、貿易在領導體制上全部隸屬于財政,為金融物價大波動埋下了隱患。由于錯誤地確定邊區銀行是財政的出納,片面強調金融支持財政預算的功能,結果導致邊幣發行失控。物資局成了供給部,各機關單位,特別是大單位,需要什么東西,就直接找領導批示,東西拿走不給錢,只記賬;企業管理松懈了,經常虧損。
1943年6月1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開反共軍事會議,準備“閃擊”延安。為了應付戰爭,軍費開支增大。為了保證冬衣原料供給,又必須及時收購棉花,而財政方面由于邊區對外貿易中斷,鹽及各項土產均不能出境銷售,法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來源斷絕,財政收入減少。
上半年,邊區金融物價已經開始波動。財政部門掌握了金融、貿易大權后,下半年邊區政府發行的邊幣驟增至上半年的7倍多。7月以后,搶購風潮頓起,物價暴漲,法幣對邊幣的黑市比價也猛漲。8月至12月,延安法幣黑市價格由4元漲至10元(牌價僅2.1元),物價也漲了三四倍,僅9月份就漲了68%。金融物價發生坐的強烈波動,引起社會木穩定,有的地方公開使用法幣、白洋或以法幣議價,排斥邊幣幣值大跌,信用受到重創。法幣趁機搶占流通市場,黑市價一路攀升。到10月份,連邊區的鹽業、土產兩公司都不收邊幣只收法幣了,銀行全年因死守2.1元的牌價,損失近2800萬元,物資局也因固守眚價損失20萬元。邊幣發行、物價、財政支出陷入惡性循環。
為應會這一局面,1944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陳云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其所任組織部部長一職由彭真代理。
財政金融出了問題,財經部門自然少不了挨批評,受抱怨,有點抬不起頭。但是,陳云理解他們,依靠他們。3月20日,剛剛上任的陳云,就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會議上為財經辦事處的干部說話:當家人要準備受氣,但不能因此而改變方針。財經辦事處成立后做了很多工作,干部有了很大進步。錯誤也是有的,因為我們建設國家還沒有經驗。
陳云的話,表明了自己要大刀闊斧改變財經局面的決心,也無疑為處于窘境中的財經干部撐了腰。畢竟,陜甘寧邊區這個家,太不好當了。
當時,金融物價形勢還是很不穩定。為制止通貨膨脹,1944年1月6日,邊區銀行不得不棄守牌價,讓邊幣隨黑市價波動。同時,停止邊幣發行,推銷土產,停發各單位經費3個月,以收縮邊幣。到3月上旬,邊幣和法幣的兌換趨于平衡,銀行掌握了足夠法幣,取得了貨幣斗爭的主動權,隨后又限制邊幣兌出,使法幣價大幅下跌,最后穩定在9元左右,物價隨之逐步下跌。采取這樣強制的行政措施,雖然一時扭轉了金融物價形勢,但邊區經濟卻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有些地方法幣代替了邊幣,市場蕭條,生產大受影響。
顯然,問題的焦點集中在邊幣幣值的穩定上。只有邊幣穩定了,重新占領流通市場,市場才能穩定,邊區生產、物資流通、群眾生活和黨政軍供給才能得到保障。陳云經過調查研究,摸清了情況,下決心整頓金融,重建邊幣信用。
陳云首先確立銀行的企業性質,使其擺脫財政出納的地位,以利控制財政發行。
1944年三四月間,第二次西北局高干會議召開。會議認為,財政依賴發行邊幣支持,把銀行變成財政的發行機關,不但喪失了銀行經營業務的獨立性,而且也是造成金融物價動蕩的主要原因之一,決定將邊區銀行確定為企業性質,并從組織上加強邊區銀行本身的領導力量。將邊幣發行權收歸財經辦事處,加強了對貨幣發行的控制。
當時邊區銀行放款分一般放款和特別放款。一般放款,指銀行的固定資金內的放款,主要用于農業和工商業貸款;特別放款,指經西北財經辦事處批準,由銀行發行、庫內支付的長期或短期的經濟建設或財政性周轉,收回時如數歸入發行庫,其放款和收回,實際是邊幣的發行和回籠。邊幣發行的混亂,主要就在于特別放款失控。
為了切實控制邊幣發行,陳云再立規矩。6月9日,賀龍、陳云頒發西北財經辦事處《關于陜甘寧邊區銀行特別放款辦法的決定》,從而使財政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便對銀行索取,即使從銀行借款,到期也必須還款。這就徹底根治了邊幣發行無度的弊端,使財經辦事處能夠根據市場需求控制邊幣發行量,穩定邊幣幣值。
在確立邊區銀行相對于財政的獨立性的同時,陳云還正確處理了邊幣與法幣的關系,整理邊幣,使其重新占領流通市場。
邊幣與法幣:“七分服從,三分獨
立”。陳云的意見使邊區的財政金融很快穩定
雖然邊區政府早在1941年就明令禁止法幣在邊區流通,但實際上,法幣卻一直在同邊幣爭奪邊區流通市場。這主要是邊區的經濟規模及完整性與國民黨統治區無法相比,邊區需要國統區的市場和物資,而且法幣既可在國統區用,也可在邊區兌換(當時說這種現象是法幣“腿長”而邊幣“腿短”),這就使法幣流通在邊區禁而不止。只有弄清邊幣與法幣的關系,正確處理,才能使邊幣取得流通市場的主動權。
由于邊幣一度發行過快過猛,信用受到嚴重損害,銀行當時不得不采取嚴厲措施緊縮邊幣。這樣雖然有利于控制物價,但事實上等于拱手將市場讓給了法幣,雖取得了短期利益卻犧牲了長遠利益。陳云很快意識到這一點,5月4日,陳云同朱德、賈拓夫、黃亞光等人談穩定金融問題,指出:目前既不提高邊幣牌價又不發行邊幣是不行的,這樣下去邊幣流通量會一天天縮小。但是,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邊幣與法幣的關系。
陳云認真總結了幾年來金融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經過深入思考和分析,弄清了邊幣與法幣的關系,找到了解開邊幣死結的金鑰匙。他認為:邊區有獨立的幣制,同時又與法幣發生貿易上的關系,這種金融情況決定了法幣在邊區的意義很大,只有多爭取法幣才能保護邊幣。
從邊幣與法幣的關系出發,陳云得出的結論是:(一)邊幣的發行要有法幣準備金,這不能稱為“法幣觀點”。貨幣發行有三種,第一種是無準備的、消極的發行,這是危險的、無前途的。第二種是1941年和1942年經歷過的發行,發些邊幣搭起“小公”(相對于“大公”而言。“小公”指抗日根據地內各機關、團體、學校、部隊因生產自救而形成的相對獨立的部門利益。“大公”則指邊區政府所代表的抗日根據地的整體利益)的架子,這是應該的,其目的是避免將來多發,去年上半年的發行也屬于這一種,但因為沒有法幣準備金而顯得很危險。第三種是有十足的法幣準備金的發行。這種發行,金融比較穩定,伸縮有余地。(二)邊幣幣值的穩定也不是完全建立在法幣之上,必須相應地掌握影響物價的重要物資。邊區主導物價的是布匹,而布匹價格主要受外邊影響。影響邊區內部物價的因素,一是金融是否波動,二是供求是否失調。只要準備足夠的法幣,布匹、小米、棉花的供求協調,物價就無問題。(三)邊幣幣值暫時只能穩定在與法幣比價上,而不能穩定在物價上。與法幣的斗爭要以經濟為主,政治為輔。過去有人提出,“與法幣斗爭主要憑命令”,“貨幣兌換所可以不要資本”,這不對,還是經濟決定政治。邊幣與法幣的比價如果穩定在物價上,必然拉動邊幣牌價,使公家的法幣被摘光,這是不聰明的。
后來,陳云還把邊幣與法幣這種既獨立又服從的關系,稱為“七分服從,三分獨立”。
弄清邊幣與法幣的關系后,陳云很快就找出了解決邊幣發行問題的辦法。
5月10日,陳云在西北財經辦事處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偷梁換柱”的解決辦法。
陳云考慮到,由于通貨膨脹,邊幣的信用受損,如果發行新票子,政治上會有不良影響。如果公開允許邊幣。和法幣同時流通,由于法幣“腿長”,還會繼續出現法幣擠壓邊幣的現象。因此他建議:可以考慮由鹽業公司發行一種流通券,其定價與法幣1比1,而與邊幣1比9,使之在邊區內流通,逐步收回邊幣。達到預想程度時,再以邊幣收回鹽業流通券。這樣既可使邊幣與法幣比價提高到1比1,驅逐法幣,又不至于擾亂市面金融。
陳云的建議被采納了。5月23日,陳云出席西北財經辦事處第五次會議,這次會議決定發行邊區貿易公司商業流通券。當天,賀龍、陳云簽發西北財經辦事處關于發行邊區貿易公司商業流通券的決定。根據這個決定,商業流通券名義上是貿易公司發行,實際上由邊區銀行發行。根據邊幣貶值的情況,流通券兌換邊幣的比價規定得比陳云設想的更高些,達1比5(實際發行時達1比20),并逐步收回邊幣;對法幣的比價為1比2,以后依照法幣跌價的比例提高比價。決定還宣布,雖然開始時仍以邊幣為本位計算物價并在銀行掛牌兌換,但今后邊區還糧、納稅、商業交易,一律以流通券通行(一年后才正式以流通券為本幣)。
由于有足夠的法幣準備金,并輔以相當數量的重要物資,商業流通券發行后穩定了金融。商業流通券的發行,從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尤其是在1944年12月以后,主要作為特別放款投放于貿易方面,使貿易有足夠的周轉資金,吸收食鹽、土產,以發展對外貿易。這樣,不僅可挽回邊區必需的物資,保障供給,換回法幣,支持貿易的盈利與稅收,增加財政收入;而且,又按期歸還銀行的放款,使銀行發行做到有吐有吞,避免了金融物價的大動蕩。在處理邊幣與法幣的關系上,邊區金融部門不是把穩定比價機械地理解為固定比價,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主動地調整。隨著國民黨統治區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通貨膨脹加劇,邊幣對法幣的比價不但沒有再下跌,反而穩步上升,始終牢牢地掌握著邊區市場主導權。事實上,1944年7月到1945年8月,邊區的金融物價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波動。
反封鎖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引陳云足智多謀,連封鎖邊區的國民黨官兵也成了邊區的運輸隊
雖然邊區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但邊區經濟規模仍然很小,單憑邊區經濟自身的力量并不能完全做到自給自足。許多重要物資,還要依賴從國民黨統治區進口。邊區的土特產品,也需要到國統區去找市場。周此,穩定邊區金融物價的斗爭,除了正確處理邊幣與法幣的關系外,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開展貿易斗爭,打破封鎖。
由于邊區經濟規模與國統區相比處于弱勢,要在經濟斗爭中取得主動權,就對財經部門的領導藝術提出了很高要求。
當時,鹽是邊區出白的最大宗物資,1944年僅此一項就占出口額的37.16%;棉花是邊區進口的最大宗物資,1944年棉及棉織品占進口額的68.58%。兩者對邊區物價影響極大。國民黨緊緊抓住這兩項物資,對邊區開展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在邊區迄鹽多的季節,國民黨頑固派利用把持市場的優勢,動不動就提高鹽稅、壓低鹽價、統制運輸,限制甚至禁止國統區的鹽商到邊區販運食鹽,企圖壓垮邊區鹽業運銷。食鹽是邊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大部分食鹽都要外銷到國統區。壓價太低,對邊區經濟影響很大。
從1944年春天開始,國統區受戰事影響,海鹽來路受阻。陳云抓住了這個難得時機,指示邊區鹽業部門,要趁著國統區缺鹽的時候提高鹽價。6月24日,他在西北局常委會上說,鹽的銷售關鍵在于對國民黨區域出口時能否提高鹽價,要進行囤鹽提價斗爭。現在每斤鹽賣1.3萬元只是保本,將來要提高到1.4萬元至1.6萬元。
國民黨頑固派不說自己封鎖對邊區造成的損害,卻大肆誣蔑邊區政府的食鹽漲價行為,咒罵邊區出口
鹽為“奸黨私鹽”。國民黨為抵制邊區鹽價上漲,故意不到邊區買鹽,而利用手頭的存鹽供應市場。邊區的鹽賣不出去,一下子積壓了十五六萬垛,給財經工作帶來很不利的影響,大家都很著急。陳云找來邊區貿易公司和鹽業公司的負責人,一起商量解決辦法。他決定先派人去調查一下行情,摸清情況再說。
經過調查,情況弄清楚了。過去,西安等地的鹽商到邊區販鹽,運費低,路又近,路上沒有關卡勒索,很賺錢。國民黨禁止鹽商販賣邊區的食鹽后,鹽商只好另覓他途。由于戰事影響,海鹽運不過來,鹽商只好遠赴青海販鹽。路遠不說,沿途還有國民黨軍警層層設卡勒索,還得擔心土匪劫道,辛辛苦苦跑一趟,掙不了多少錢,運氣不好甚至連老本都得賠進去。這樣一來,販鹽的就少了,市場上食鹽供應越來越緊張,老百姓怨氣沖天。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不管國民黨怎么封鎖,人總是要吃鹽的,國民黨的軍政人員也是要吃鹽的,估計到時候鹽商們還得想辦法到邊區來販鹽。
摸清了情況,陳云心里有了底。他召集干部會議,討論食鹽銷售問題。會上,大家各抒已見:有的主張降價,用低價把鹽商吸引過來;有的說反正鹽商遲早要來,那就維持鹽價等著好了,咱們也不吃虧;有的主張提價,說鹽商知道消息肯定要慌神,就趕緊來買鹽。
經過分析,陳云采納了最后一種意見。他下令邊區鹽業公司把鹽價提高20%。要屯鹽就得有資金,但又不能增發太多紙幣,陳云決定把貿易公司販賣土產所得用于屯鹽。
為了確保掌握貨源,打擊走私,鹽業公司還注意將鹽的收銷差價控制在每百斤2000元,使走私者無利可圖,做到了當年外銷鹽99%以上都通過鹽業公司出口。運鹽過去靠政治動員督運,群眾意見極大,陳云決定改為運用價值規律來指揮鹽運、調劑出口。哪個口岸鹽缺價高,就提高哪里的收銷價格;哪個口岸國民黨壓價了,就壓低收銷價格。這樣一來,公私兩利,負責運鹽的腳戶月利潤可以達到50%左右。鹽業公司順利地掌握了邊區幾乎所有貨源,讓國民黨無隙可趁。
消息傳出后,沒幾天就有鹽商找上門來,要求按原價買邊區的鹽。但邊區鹽業部門態度很堅決,怎么說也不同意。鹽商們一合計,即使邊區食鹽漲了價,販運出去也比到青海販鹽合算,還是趁早買,省得鹽價再漲。
不出兩個月,鹽商們蜂擁而至。邊區食鹽在提價中實現持續旺銷,完全掌握了市場主動權。國民黨頑固派在食鹽對抗中占不了上風,只得依從邊區的食鹽價格,對食鹽的封鎖也不得不放松,一些口岸出現明封暗不封的局面。
10月13日,陳云高興地向西北局常委會報告了斗爭情況,說5個月里共提了9次鹽價,在出口上實現了等價交換。以后在鹽銷政策上,將以國計民生第一,不吃虧第二,不少賺第三。
1944年底,外銷鹽價已漲到每斤2.2萬元。邊區用賺來的錢從國統區買進大量日用品,保證了邊區的市場供應,財經工作也好做多了。
事后,陳云高興地說:這個寶不是押準的,而是調查研究得來的,是摸準行情、正確判斷的結果。他還總結說: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辦任何事不能貿然而行,必須調查研究,掌握情況,認真分析,采取正確的政策,才能取得勝利。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法寶,當然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法寶。
在食鹽反封鎖斗爭取得勝利之際,棉花收購季節來臨了。1944年九十月間,關中新花上市。國民黨一面向棉農催收貸款,一面壓低價格強迫征購。
邊區要打破國民黨頑固派的棉花封鎖,必須想辦法爭取棉農、棉商。為此,陳云領導財經部門采取了機動靈活的戰術:高價招遠客。
那時,國統區棉花征購價每斤僅1100元。邊區便以2800元收購,差價高達1700元。棉農和棉商一看邊區棉花收購價這么高,想方設法突破封鎖,向邊區販運棉花。
由于法幣不斷貶值,再加上各級軍官克扣兵餉,國民黨士兵常常吃不飽飯,不少人偷偷地背著東西進入邊區換錢補充伙食。連排長們看到有利可圖,也跟著干起來。商人們看到這一點,就主動給他們一點“買路錢”,于是騾馬隊就可以平安地進出封鎖線。國民黨用來封鎖邊區的軍隊反倒成了進出邊區各種物資的保護隊,經濟封鎖破產了。西安、長武、平涼、西峰鎮、銀川都成了邊區的物資進出轉運站。
在邊區棉花收購價格的吸引下,國統區棉花源源不斷地流向邊區。封鎖線上的國民黨軍,連排長們帶著整連整排的士兵去背花,有的一夜就跑三趟。僅兩個月時間,邊區就進口棉花百余萬斤,成功地打破了封鎖。
等國民黨頑固派醒過神來,已經遲了。不久,國民黨統治區花價上漲4倍多,強迫收購60萬擔棉花的計劃破產了。這樣,邊區一開始的高價收棉不僅沒有吃虧,最后還占了大便宜。由于收到了足夠的棉花,當年邊區不但能保證自用,還支援了其他根據地。第二年抗戰勝利后,大批干部由延安出發上前線時,都發了里外全新的棉衣。
要當掌柜,不要當出納。陳云出色的財經才干,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
隨著貿易、金融管理的改善,邊區金融和物價基本穩定。在這種好轉的形勢面前,一些干部難免產生松懈思想。各單位都伸手向邊區政府要物資,而且拿得多,拿得快。
對此,陳云十分警惕。1944年11月25日,陳云在西北局座談會上說:要避免在明年一二月份發生金融波劫。在“大公”與“小公”的關系問題上,要堅持“小公”絕對服從“大公”的原則。財經辦事處要有不做“好人”做“惡人”的精神,就是不能讓大家隨便拿。
這年10月至11月間,由于邊區一些機關、部隊“小公”的生產經營,使邊區財政墊支法幣4億元,折合邊幣34億元。陳云馬上指示,停發他們的經費,并指示鹽業公司停止屯鹽,借以收縮邊幣,穩定金融。停發經費就得準備挨罵,陳云說:這不要怕。天下大亂,不如天下小亂,這樣金融才得以穩定。
財經工作是一種事務性非常強的工作,然而陳云并沒有沉湎于事務中。他是一個注重從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的人。為了進一步做好財經工作,陳云認真總結了一年來的工作經驗。1945年2月1日,他就此在陜甘寧邊區財政廳工作檢討會上作了報告。
陳云首先實事求是地指出,“財政廳及各局的同志是努力的,工作是做得好的”。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財政工作還有問題,就是工作比較被動。這有三個原因:一是有盲目性,二是存在實際困難,三是主動性不夠。第一條是主要的。
陳云認為,要真正克服工作中這些缺點,擺脫被動狀態,就有一個對待工作的態度問題、責任心問題。他說:“我們是‘掌柜態度呢,還是‘出納態度?每一個同志,局長、科長、科員,都要有‘掌柜態度,當家的態度,應該把責任心提高到這個程度。這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主動或被動的問題?!?/p>
針對這種“掌柜態度,陳云強調了兩點:
一是“先小人后君子”,先算賬,有什么才能給什么。陳云說:要說老實話,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人家來領東西,要給他計算一下,仔細打打算盤,這是必要的。在同
志面前點錢不是丟臉的事情。不該給的東西,一定不含糊;許可了的東西,則大體不能變更,空頭支票不要開。當然,有了錯誤或影響全局的問題,應該改的還是要改。在算賬時,項頃都必須看一看,雖然形式上好像是找茬兒,其實這才是負責的態度。這是對革命負責。
二是“豆腐里挑出骨頭來”,要仔細核算。窮會使工作被動,但是有了東西不仔細核算,人家要什么就給什么,工作也會變成被動。因為要求是無止境的,你放得寬些,人家就要得多,來得勤。
具體到財經工作中,陳云認為,做好財政工作,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既要解決問題,又不浪費。問題一定要解決,決不能餓死人、凍死人。不浪費,就是用錢要節省,要適當。錢要用在刀口上,不要用在刀背上。
第二,力量集中,不要分散。要長期打算,把力量集中起來,并且要留有后備,以備救急。如果每一機關都要求有一些余裕,就會分散力量,一有急事,拿不出來,臨時這里收幾斗米,那里湊幾套單衣,是不行的。集中才能救急,這個方針要堅持??梢怨_同各旅各團各單位討論,請他們考慮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開會開到中央去,我們也是有理由的。
第三,思想要一致。在收支關系上,機關、部隊、學校與財政部門是對立面,沒有一個單位嫌預算批得太多的吧?我們要用民主協商的辦法求得一致。要說服大家,首先是各個單位的首長,然后是經濟工作者,再后是群眾,使他們的立場與我們一致。
財政工作采取什么方針?是生產第一,分配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保證需要,是軍隊第一,學校第二,機關第三。因為機關多少有些能力,而且人少。解決問題要有重點。
在開支項目上,伙食、草料最重要,衣服次之,有了錢應多發油鹽,使大家吃好些。吃得好,病就少?;锸澈?,意見就少,否則一天三頓飯,頓頓有意見。其次是治病、辦公、文化娛樂。這是按生活需要說。
對1945年的財經工作,陳云也預作安排。他強調了一個原則,就是財政與金融、貿易的關系,基本上是金融、貿易為了財政,這是大政方針;但有時財政要服從金融、貿易,保持金融穩定。
由于正確安排了邊區的財政、金融、貿易,邊區物價繼續保持穩定,生產繼續保持大發展勢頭,積累起了相當雄厚的家底。這種情形,與前幾年邊區金融物價不斷波動形成了鮮明對比,更與國統區物價飛漲、經濟蕭條形成了鮮明對比。陳云的才干,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5月9日,陳云在中共七大作大會發言,提出一個建議:現在我們快要由鄉村轉到城市了。陜甘寧邊區有的部隊出發時,把一些東西糟蹋了,浪費了。這些東西是我們勞動創造的。將來進城時,要把農村家務保持好,還要保存好城市機器。那時的城市是經過八年抗戰、經過大反攻、破壞相當嚴重的城市。同志們到了城里,千萬別把機器也搞壞了,沒有機器,恢復經濟會很困難。
陳云的意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月24日,毛澤東向大會報告中央委員會選舉方針時說,不一定要求每個人都通曉各方面的知識,通曉一個方面或者稍微多幾個方面的知識就行了,把這些人集中起來,就變成了通曉各方面知識的中央委員舍。“比如現在經濟建設才開始,將來還要搞大工業,陳云同志講不要打爛機器,搞大工業我們相當生疏。為什么這次大會提出不要打爛機器這樣一條呢?因為我們在這方面還沒有知識,從前因為沒有知識就打爛過,我們,進過城,把玻璃打爛了,把機器打爛了,因此才提出不要打爛機器的問題?!?月31日,毛澤東作七大結論報告時,又再次講道:“我當了幾十年共產黨員,過去沒有學會搞經濟這一條,沒有學會就要承認,現牲就要學。陳云同志講,進了城市不要打爛機器,這就有一個學習問題,不學會還是要打爛的。抓到機器,抓到工業以后怎么辦?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個重要的問題?!?/p>
抗日戰爭勝利后,陳云轉赴東北,參加領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東北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陳云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