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尚賢
一、一座豐碑。被人們敬仰的當代著名作家王汶石離開我們五年之后,匯集作家,一生作品,近200萬字的四卷《王汶石文集》,終于在2004年12月由陜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文集》表明,從1941年創作《畢業歌》起,一直到1999年,近60年的創作生涯,勤苦奮爭,筆耕不輟(“文革”10年除外),鑄就了王汶石在中國當代文壇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說,在1954年至2001年的近半個世紀中,贏得了如潮般的好評。僅《文集》附錄所記載的就有茅盾、唐弢、康濯、李希凡、胡采、杜鵬程、閻綱,嚴家炎、鄭伯奇、肖云儒、曉雷、韋昕、韓望愈等名家在內所發表的170多篇評論文章;王汶石被譽稱為“短篇小說大家”,“一代文學宿將”,“當代短篇小說作家中寫農村生活的高手”。特別是周揚稱譽王汶石為“中國的契訶夫”。
四卷《文集》,匯集有作家的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詩詞、文論、席文、文學通信,戲劇作品,第四卷是作家《日記》,記載了作家讀書、生活、工作、性格多方面的史實,展現了作家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我讀《文集》,深感王汶石是兼融小說、戲劇、詩詞、散文、文論為一體的一位全能式的文學大師。王汶石說過:“生活就是歷史”。一位作家的《文集》,就是作家的一部生命史,也是一部文學史。它記錄了時代風云的變幻,也記錄了中國人民走過的歷史足印,更記錄了作家思想、情感、追求的生命軌跡。因此說,作家的人生旅途結束了,而他的生命繼續著,這就是他豐盛的作品,就是他厚重的四大卷《文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的流逝是無情的,歷史的變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文集》的生命力永存,則作家的生命就得到永生!王汶石曾以他的作品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生斗爭,《文集》也將激勵后來人繼續去奮斗!
《文集》中的許多小說、文章、詩詞、所記錄的恰是中國近、當代歷史的極其重要的時期,這些作品以藝術的形式把中國近、當代史串連起來,使人們記憶猶新,成為今日描述中國的特殊線索,它體現了《王汶石文集》的重要歷史價值。解讀一位歷史人物是很艱難的事情,解讀一位文學巨匠就更為艱難。20世紀已經過去,《文集》在21世紀的解讀,應當是歷史性的。王汶石以他的生命,為我們鑄就了一座當代文學史的豐碑!
二、一種“信條”。王汶石說:“寫新人,這是我給自己立下的文藝創作的信條。”因此,作家終生不渝地執著地寫新人。為什么?在《文集》卷一的代序中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時代需要新人”。他說:“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的周圍,依然不缺少那種品格高尚的人。這是一些具有共產主義理想和道德而又肯艱苦實干的人,正是他們帶領著億萬群眾為共同富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祖國推向空前繁榮。文學藝術有責任塑造他們的光輝形象,照耀人們的生活道路”。又說:“以我的理解,這也就是主體旋律”。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信條”的強烈主導下,《文集》所匯集的王汶石的22篇短篇小說,尤其是以《風雪之夜》為題集中的小說和中篇小說《黑鳳》所描寫的人,恰恰都是那些閃著時代光輝的社會主義普通的勞動者。王汶石認為這些普通勞動者,“是在共產主義理想光輝照耀下翻天覆地,創造新世界的巨人,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的海洋比起前人來,不知要深遠廣大多少倍!”因此,他始終將描寫普通勞動者的廣闊情懷和創造精神,作為文學“新開拓的富饒的疆土”,用他的筆“更加深刻地展示了勞動者的精神世界的全部寶藏和無限美。”王汶石小說里的主人公,不論是區委書記嚴克勤(《風雪之夜》),年輕的賣菜人開平(《賣菜者》),新時代的大學生江波(《土屋里的生活》),年過六旬的王大嬸(媽)(《老人》),年輕的創業者陣大年(《沙灘上》),植棉能手吳淑蘭、張臘月(《新結識的伙伴》),還是黑鳳,芒芒、葫蘆、月艷(《黑鳳》)等等,都是普通勞動者,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農民(其他勞動者也是一樣)那種淳厚、慷慨、蠻勇、豁達、堅忍不拔、雄奇悲壯、善良溫和、冷峻熱情等優秀品質和性格特征。我以為,王汶石小說中的人物,有著強烈鮮明的渭河平原人的性格特點,有著豐富多彩的渭河平原人民生活的風俗和風景的畫卷氣質,這里性格特點,也就是這些人物所具有的那種百折不撓的堅毅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創造力量等等,均被王汶石描寫得生機勃勃,淋漓盡致,以小見大,展示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作家牢牢記住并反復強調描寫社會主義新人,是社會主義文學的“中心和重要任務”,并且認為“這也是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重要規律之一”。
曾經有人質疑:王汶石小說中的新人,多為“合作化”、“公社化”、“大躍進”時代的“左”的政策時期的新人,可信嗎?對此,作家有明確的解答,他說:這個時期的一些口號和“這個時期的一整套設計指標,方針政策,都是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這是領導上的錯誤,是決策者的失誤。而廣大勞動群眾為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為改變自身的貧窮的處境,為建設富裕的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而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的忘我勞動的熱情,到什么時候,都不應受到指責而應當得到保護,珍惜和贊唱的”。他還針對《黑鳳》的時代背景深沉地說:“我的心頭,至今還常常活躍著黑鳳姑娘,芒芒、葫蘆及月艷們的身影。我是深深地愛她(他)們的。”我以為,上述的認識和回答,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性的判斷,也恰恰是王汶石終生執著的堅持寫新人的創作信條的根本的世界觀!
三、一個信念。《文集》的字里行間,使我們清晰地看到和理解了王汶石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1962年他在與青年作家座談時,深情地說: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作為一個作家,“應當記住總的主題:我們的黨不愧為偉大的黨,我們的國家不愧為偉大的國家,我們的軍隊不愧為偉大的軍隊,我們的人民不愧為偉大的人民。”因此,要“以堅定的信念,無限的熱情,全部的心血,畢生的精力來描寫它,宣揚它,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文集》告訴我們,王汶石這種堅定的信念,是在1938年的“白色恐怖”中,在“競中黨組織”的教導下,就已經形成了的。也正是這樣一種堅定的共主產主義信念,鼓舞著王汶石終生獻身于黨和人民的文學事業,將文學作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一種責任,矢志不渝,奮斗了六十多個春秋!他忠實地實踐著:“一個革命現實主義作家,不可能沒有理想。這種理想,在小說中總是通過人物表現出來的。作家總是把現實生活中已經出現的符合他的生活理想的人物,介紹給讀者,用以照耀人們前進的道路。”王汶石的理想,信念,同樣充分地體現在他的作品的一系列新人的品格之中。
不論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難,王汶石都堅信“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具有共產主義思想品德和性格的人,多如夏夜睛空的繁星:證明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并非像某些人說的是一種烏托邦,而是現實生活中真真實實的存在,且在日益發展,波瀾壯闊,終將吸引全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的明天。不論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在他古稀之年為朋友、戰友的贈詩中,仍然表達著自己對人民事業的堅定信念,對理想追求的執著。詩曰:“朝暾年華赴延安/夕照銜山志未閑/忘食廢寢尋常事/只緣理想在遠邊。”仍然決心“欲向余年鼓剩勇。”為此,王汶石在生命的晚夕之年仍然創作了大量的文論,詩詞,并且時時關注著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
四、一生追求。《文集》還告訴我們,王汶石把作品的創新、超越,作為自己畢生的,無止境的追求。他說:“作家藝術家都是在不斷的追求,畢生在追求,追求獨創,追求出新,追求不斷地超越自己,也追求超越別人,追求高水平”。王汶石將這種追求作為他藝術創作的生命!就是在1985年,他仍然反復強調:“追求出新,仍是創作界的當務之急”。他曾對自己發誓:“將終其一生,用文學這個武器,在群眾中堅持不懈地傳播共產主義,揭示生活的真理,揭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提高群眾認識觀察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為了實踐作家的諾言,王汶石永不滿足。他認為“作為一個革命者,一個革命的文藝家,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成績,正是我們應有的革命家的本色。”1981年,在王汶石六十歲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充分表達了作家的這種心聲。詩曰:“歲逢辛酉滿花甲/半世風云何須夸/天白未了雛年志/猶爭一唱醒萬家。”我想,一切有作為的作家藝術家,都將會從王汶石的這種永無止境的追求中,汲取力量,奮發進取!
五、一句贈言。在1982年2月《延河》召開的青年業余作者座談會上,王汶石語重心長地向青年作者贈言:“要讀書”。他強調要“有計劃地系統讀書。”“如果空有大志而不去刻苦讀書,我們終究還會是一個志大才疏的庸人。”作家用自己終生不倦讀書的感受指出:“要使自己變得聰明,有知識,就得讀書。”讀什么?他說,讀馬列、毛主席著作;讀點世界史、中國史;讀點哲學、政治經濟學;還要讀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也要讀文藝史。他體會到,書讀多了,詩讀多了,“寫起小說來也有點詩味”,也會使小說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不同的人,讀書也要有重點,有選擇。他說:“比如,我為了對俄國作家契訶夫有個較明晰的了解,就把國內已翻譯過來的契訶夫的全部小說,劇本、手扎,評傳、回憶錄統統找來,集中攻讀,而且其中許多作品,讀過好多遍;同時,還找來一切與契訶夫有關系的作家藝術家的著作,如俄國著名演員和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文學家丹欽科等人的著作以及有關高爾基與契訶夫的文字來讀。這樣,我就覺得似乎有點認識契訶夫了,就像熟悉學校的老師那樣熟悉他了”。至于王汶石如何讀契訶夫的感受,在《文集》的文論,日記中曾反復描述過多次。我想這不僅是講述了讀書的有效方法,而且針對當前文壇上一些蒼白的作品,只有故事,而無文化的小說的種種弊端,王汶石的贈言與忠告,是何等的切中時弊,發人深省啊!
1999年,汶石老走的時候,由于我不在西安,未能為他送行,成為我終生的遺憾,在《王汶石文集》出版之時,我寫下以上粗淺的感受,就作為對汶石老的一種追思與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