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麗
《徽州宗族研究》一書系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八五”規劃重點項目。作者在《寫在前面》中說到,徽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典型的宗族社會,世家大族是徽州歷史發展變化的社會土壤,要研究徽州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風俗等方面的各種事象,必須要弄清楚宗族問題,這是闡明徽州社會發展規律的關鍵所在。因此,書中即從徽州宗族的興起開始,分九章四十二節,詳盡地探討了徽州宗族的來源、形成、繁榮、裂變等問題,剖析了徽州宗族的組織結構,系統地總結出了徽州宗族之所以比外地發展的具體原因。作者更以大量的典籍文獻、文書檔案和通過實地調查得到的、親眼見到的實物遺存和親耳聽到的訪問資料為依據,深入考辨研究了徽州宗族的祠堂、祖墓、譜牒、族產、族規家法等,闡明了諸多問題的事實真相,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徽商和教育是徽學研究中的熱點,書中設專章來論述這兩個問題,重點探討其興衰起伏與徽州宗族的內在聯系,將其變化的原因、狀況、影響等,考察得細致入微,其資料之豐富,論辨之精當,令人嘆服。第九章,通過歙縣呈坎前后羅氏宗族和黟縣西遞明經胡氏宗族的個案研究,將前面對宗族的興起、結構,宗族的祠堂、祖墓、族譜、族產、族規家法,宗族的功能、作用、影響等的探討研究,一律落實到三個宗族個案中去對號入座,實地驗證,使對徽州宗族的研究論述具體化、立體化起來,變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個案實體,極大地增強了說服力,展現了作者對徽州宗族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附錄中提出的宗族的基本特征,應該看作是作者多年從事徽州宗族研究的。點睛之筆。它由點到面,由個性到共性,以對徽州宗族的深入研究為基礎,科學地總結出了宗族的八大特點,對于其他各地乃至全國的宗族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從對徽州宗族的探討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宋元以來,徽州地區以父系血緣苯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特別發達,成為組成徽州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的基本單位。“觀察徽州文書中有關土地買賣、經商管理、山林經營、祭祀活動等記載,我們不得不為當時社會關系的大部分是由宗族制度下的派、房、家族等血緣紐帶所維持的事實而驚嘆”。([日] 澀谷裕子:《明清徽州農村的“會”組織》,載周紹泉、趙華富主編《1995年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51頁。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7年版)除了個別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一般宗族都是由若干小家庭組成的,家庭是宗族組織的細胞。在族長的主持下,宗族行使著維護其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權力。各個家庭,不管是富商地主還是貧民佃農,都要遵守族規家法,盡到宗族所需要的應盡義務。同時在生產、生活、教育、社交等方面,也受到宗族的支持和庇護。宗族組織支持棄儒服賈,棄農經商,保護商幫利益。徽商發了財,不忘鄉梓,回鄉買地蓋屋,捐款修家譜,建祠堂,又促進了宗族的鞏固和發展。宗族崇文重教,扶貧助學,獎掖鼓勵學子讀書入仕。學子一旦入仕為官,不僅光宗耀祖,還為本宗族的發展繁榮找到了靠山。宗族的族長多由受人尊重的長輩擔任,他管理宗族的各項事務,協助官府完糧納稅,維護地方治安。宗族中的商人、士子和以農民為主的廣大勞動者各司其業,構成和諧安定的基層社會,創造了明清時期徽州地區燦爛的歷史文化。近年來對于徽州的商幫、教育、建筑、樸學、村落、民俗、科技、方言、版畫、刻書、徽墨歙硯、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等問題的研究雖然已分門別類,越來越深入,但要想進一步發掘其精髓,搞清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還必須把它們放到徽州宗族社會這個大視野中去考察,去研究。因為在宗族組織占主導地位的徽州社會里,其作用、影響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徽州社會中的各種事象,或發生在宗族組織之內,或與宗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離開了這種影響和聯系,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所以,欒成顯先生說:“唐宋以后,世家大族已成為徽州居民的主體,在徽州社會中占據了統治地位。世家大族與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可以說,離開世家大族來研究徽州的歷史是不可能的。”(欒成顯:《元末明初祁門謝氏家族及其遺存文書》,載《1995年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43頁)《徽州宗族研究》抓住了徽學研究中的根本問題,剖析了徽州社會歷史的核心內容,是徽學研究的—把鑰匙。
趙華富先生早年執教于山東大學,從事元史研究。年屆五十調入安徽大學,正趕上徽學研究勃起。為教學和研究的需要,趙先生改從徽州區域史的研究。他抓住子徽州宗族這個課題,采用歷史文獻與社會調查相結合、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粗結合、專題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走遍安徽及全國各有關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查閱了大量的家乘譜牒和有關文獻典籍,抄錄積累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從1990年起,他堅持每年在農村進行社會調查一兩個月,十年之間足跡遍布徽州一府六縣,親眼看到了民間收藏的大量契約、譜牒和其他有關實物遺存,親耳聆聽了老百姓的介紹講述,獲得了許多口碑資料,從而澄清了某些徽學論著中未經調查而得出的不少錯誤論斷和道聽途說。在此基礎上又—個村一個村,一個宗族一個宗族地進行個案研究,撰寫了一大批專題文章。然后,對這些專題進行歸納排比,概括綜合,從個案到整體。從微觀到宏觀,逐步揭示徽州宗族的整體面貌,先后用13年的時間,才完成了此作。這部凝聚著作者大量心血的巨著,對徽州宗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書中的許多地方論證精彩,亮點迭出。如先儒和當前學術界對宗族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長時間,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運用文獻資料和具體的歙縣呈坎前羅氏宗族的世系表格,說明必須在“五世以后”。徽州女祠的朝向,有人說與男尊女卑、男陽女陰有關,都是一色坐北朝南或坐東朝西。作者通過對女祠的實地考察,認為此說沒有根據。女祠的朝向,主要是由村落的朝向、布局、環境和祠堂在村中所處的具體位置決定的。在宗族的族規家法一章中,專設一節《家法大于國法辨》,以實地的調查訪問和大量文獻資料相對照,分析研究了具體的案例,得出合理結論,澄清錯誤說法,解決了以訛傳訛、久而未決的問題。徽州宗族制度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如宗族的形成、裂變和繁榮問題,宗族的族規家法問題等,過去從無人涉及或者有人涉及也沒有能搞清楚,由于作者長期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在書中都得到了詳盡的論述和完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