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 凱
我國應用人參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紅樓夢》中,醫生處方、病家服藥,最常用的藥物應當首推人參。涉及到人參的藥理和應用的章節有很多處。以人參入方的劑型就有湯劑、膏劑、散劑、丸等。曹雪芹以他豐富的中醫藥學知識,詳細地記錄了人參的藥理和應用。在一味人參上大作文章,勾勒出許多精彩、曲折的藥案。
賈府的壽星史老太君常服“人參養榮丸”補養氣血,借以延年益壽。臨終前,還以人參代茶飲,以求生津醒神、回陽救逆。寶玉被油燈燙傷了臉,也用宋代《小兒藥證直訣》中的“人參敗毒散”外敷。至于那個誤入鳳姐設下的相思局圈套的天祥公賈瑞,淫欲未遂,七情內傷,又在冬夜里被一桶“黃龍湯”澆了個透心涼,內傷外感虛損成疾,也曾服用出自明代醫家張景岳的“獨參湯”固脫補氣。
患月經病的秦可卿求醫于儒醫張友士,開了一劑“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方中以人參為君藥,每劑要用人參二錢。鳳姐去探望秦氏時說:“別說一日二錢人參,就是二斤也吃得起。”當時一斤人參就需要600兩銀子。口氣之大,非鳳姐莫屬。張友士開的這張處方,是《紅樓夢》中惟一的一張載錄完整、君臣佐使配伍精當的湯劑藥方。用人參與白術、茯苓、黃芪相伍,共收補益肺脾之氣、壯氣血生化之源的功能。其組方醫理、用藥法度源自易水學派。
“病西施”林黛玉所服用的方藥中,大部分也伍以人參。“冷美人”薛寶釵對黛玉說:“我看你那藥方上,人參肉桂覺得太多了。雖然益氣補神,也不宜太熱。”此話頗符合藥性醫理。黛玉自幼體弱多病,先天虧虛。后由肝郁化火、肺陰更傷,而出現咳嗽、咳痰、失眠等癥狀。人參和肉桂性味甘溫,性屬純陽之品。如果配伍不當,藥量太大,有生火耗津灼陰之虞,久施于黛玉的疾病無益反而有害。不宜太熱,無疑是明智的辨證施治,清醒的對癥下藥。清代醫家徐大椿就說:“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也。”寶釵勸黛玉吃“燕窩粥”,說“那東西最是滋陰補氣”。與冰糖配伍,對黛玉的病證體質來說,是頗為對癥的食療佳方。
鳳姐因患“血山崩”,病情纏綿。除了每日請大夫診脈更方,服用湯劑外,還要吃丸藥緩圖治本。配制“調經養榮丸”,需要上等的人參二兩,。王夫人翻箱倒柜,搜尋了半日,只找出幾枝簪子粗細的人參和一大包人參須末。鳳姐那里呢,只有一些參膏。賈母手中雖有一些當日余下的“手指粗細”的人參,但拿到大夫那里一鑒別,說是由于年代太陳,人參的藥性已盡。王夫人只得讓周瑞家的去買二兩來。寶釵卻勸周瑞家的不要上藥鋪去買,她指出,外頭的人參雖有全枝,他們必截作兩三段,鑲嵌上蘆泡須枝,攙勻了賣,“看不得粗細”,真假難辨,難免買來劣質品。薛家是經商的,寶釵自然深知奸商藥賈們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奧秘。她從人參行“要它二兩原枝”來給鳳姐配丸藥。從這些章節中,我們可以了解清代有關人參的經營、鑒別、劑型的藥物史知識。由書中的敘述得知,當時已有應運而生的“參行”,專門經營人參的買賣。這說明風行一時的“服參熱”,促使了名貴中藥的商業化。
有人將寶釵說的蘆泡須枝,解釋成是浸泡過的人參,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其實它指的是人參的不同部位,即參蘆和參須。參蘆,是指人參頂部,形似泡。明代醫家李時珍認為它可以治療“虛勞痰飲”。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用參蘆配伍催吐藥,治療痰因怒郁所致的呃逆。據最新的藥理研究,人參蘆并沒有直接的催吐作用,它有解毒補虛的協同作用,可增加人體的耐受性。傳統的中藥炮制法一直認為人參應去蘆,研究結果證明,人參蘆所含成分與人參根近似。參須,指的是人參主根旁側生的細根,稱“人參須”,收載于清代張璐的《本草逢原》。其含多種人參皂苷,多用于胃虛嘔逆、口渴多汗、咳嗽失血等癥。參膏,則說的是人參的一種常用劑型。多以人參單味熬制而成,有時還配有其他的藥物。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以人參十兩,煎汁后濃縮成膏。可隨時沖服,其藥性較平和。參膏較人參的丸散有吸收快、服用方便和便于保存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