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寧
“我兒子上大四了,馬上就面臨找工作了,可他一點都沒有壓力,整天松松垮垮,懶洋洋的,就愛看動畫片,特別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不知看了多少遍。一米八的個頭,還滿臉稚氣,對前途沒有一點考慮,真使人很擔心。”
“我女兒正在讀研究生,她特別喜歡看韓劇,她得出一個結論,韓劇中的‘灰姑娘最終閃光、大富大貴,除了心地善良等,還是要靠出眾的美貌。其實,我女兒雖然長相平平,但也五官端正,青春可人,可她最近對自己容貌特別不滿意,已悄悄去咨詢了美容醫(yī)生,說要來一個‘韓式大修。這會不會影響她的學業(yè)?”
以上兩位父母的咨詢,很有代表性,所以有必要提醒人們注意。
醫(yī)生點評成年人愛看動畫片,這很正常,也是現代社會一種釋壓的好方法,但過分了,如沉溺于動畫片中不能自拔,心理發(fā)育停滯不前,平時做人處事都以“動畫片”為榜樣,這就有問題了。在心理疾病中將這種成年人的精神撒嬌叫“彼得·潘綜合征”。彼得·潘是童話人物,他生活在夢幻里,不想長大。患“彼得·潘綜合征”的人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進入成年,但在心理上還不能與之相適應,言談舉止都像孩子,總是在逃避責任、生活和愛情,年齡不小了,還同父母住在一塊,拒絕長大。但總有一天,等他們突然明白生活原來并不是“動畫片”時,已經太晚了,心靈已受到嚴重傷害。
“彼得·潘綜合征”的形成與家庭環(huán)境、教育有很大關系。在過分保護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已形成了依賴行為模式,習慣于讓別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這些“彼得·潘”們,應有目的地迫使他們面對現實,并懂得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走出依賴、等待和幻想的心理迷宮。
美國一些社會學家曾經“發(fā)難”“灰姑娘”類故事的負面影響。調查發(fā)現,諸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之類的童話不利于女孩成長。這些童話中的女主人公都因為長得漂亮,所以與眾不同,盡管落難,但最終能過上富貴的生活。客觀上宣揚了只要擁有漂亮的外表,就能取得成功。會使那些自覺相貌平平的女孩備感挫折,導致心理失常。
“灰姑娘”故事有害論的確有一些道理。最近,同時播放的此類影視作品也太多了,甚至中國“灰姑娘”已開始“巧遇”外國富公子了。“灰姑娘”故事與一般選美和模特還不同,因有內容豐富的劇情,更能引起同齡姑娘的共鳴和感慨,也可能“傷及一大片”,使一些長相正常的女孩子對自己的容貌“不滿”,悲觀失望。甚至還會助長就業(yè)市場的“容貌歧視”。但是,只要積極引導,向孩子說清楚,美貌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灰姑娘”故事還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