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淦 吳凌筱
2001年7月,李女士不小心碰傷了膝蓋,到龍泉某醫院下屬的一家診所求醫。接診的醫生給她用于一種名叫“SMZ”的藥物,當時李女士只花了2元錢,醫生也沒給她提供病歷。在接受治療2小時后,李女士感到身上多處發癢。第二天癢的更加厲害,而且臉上、脖子上都發出皮疹。之后,她曾多次找該醫生求治,但情況不見好轉。從此,李女士被這可怕的皮疹折磨得痛苦萬分,癢的時候連坐都坐不住,夜里更是難以入睡,有一陣子嘴唇都變成黑紫了。
為治病,李女士近3年來輾轉麗水、杭州等地,先后看過二十幾位醫生,花費了上萬元醫療費用,但都沒有將病看好。李女士認為,給自己造成這么大的痛苦,是醫生用藥不當引起的,醫院應該承擔一定責任。于是,李女士于去年向醫院索賠。
可令李女士意想不到的是,院方卻以她不能提供病歷為由,一口咬定她不是在該醫院看的病,否認了與李女士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并斷然拒絕了李女士的賠償要求。
在李女士苦于手頭沒有證據、索賠無果的情況下,她靈機一動,前往醫院看病時暗中帶著錄音機錄下了自己和醫生的對話,真相被套出。在錄音對話中,李女士認為身體發癢是醫生的診療行為造成的,要求醫生陪她去杭州看病,承擔一點經濟上的賠償。而醫生并未否認給李某治過傷,也確認李某的皮疹是因為藥物過敏造成的,但沒有時間陪她去看病,只愿意承擔適當的經濟補償。
但是李女士并沒能在醫生處拿到一分錢,也未能從醫院獲得賠償。在多次協調未果的情況下,2004年5月,李女士把該醫院告上了法庭,要求院方賠償其醫療費。為了證明自己和醫院的醫療服務合同關系,李女士向法庭提供了重要的證據——自己偷錄的磁帶。
法院審理后認為,李女士提供的錄音帶中的對話,證明余醫生確為其治過傷。該錄音帶雖未經對方同意私自錄制,但只要采集手段不損害對方的合法權益,不損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即可認定為以合法手段取得。而被告醫院對錄音帶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并未提出異議,所以對錄音帶應認定為“無疑點的視聽資料”,可以確認其證明力,原、被告雙方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
法院認為,醫患雙方系平等的民事主體,醫療方在診療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的同時,對患者的生命健康亦承擔了相應的風險責任。醫院未能舉證證明其工作人員的醫療行為與李某身體發癢的癥狀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的事實,因此推定原告李女士的損害與被告紅十字醫院工作人員的醫療行為存在因果關系且存在醫療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龍泉市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醫院賠償給該患者醫療費用等6084.7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