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年
FTA是自由貿易協定(FreeTrade Agreement)的簡稱,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包括獨立關稅地區)根據WTO相關規則,為實現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所進行的地區性貿易安排。由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方所形成的區域稱為自由貿易區,區內各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貨物貿易的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區域內各成員的商品實現完全自由流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FTA發展勢頭極為迅猛,它已經成為貿易自由化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在這一過程中,韓國積極參與FTA談判,把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與多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作為融入世界市場、加快經濟發展和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內外因素 共同作用
韓國已經把加快與多國簽署FTA擺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推行FTA戰略是韓國當前經濟外交的重要內容。韓國之所以對FTA戰略如此重視,有其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
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經濟全球化是一場深刻的歷史變革,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跨越,它使國際分工與交換不斷拓展、深化。它要求逐步打破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在全球范圍內建立更廣闊、更自由的國際貿易環境和全球統一市場,實現貿易自由化。但與此相反的是,各國或各地區間在加強經濟合作的同時,經濟競爭日益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不時地干擾國際貿易的正常進行。而自由貿易區作為經濟一體化的最基本的形式,適用于不同特點和不同發展水平的成員國之間。通過這一組織形式,能夠消除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實現成員國之間貿易的自由化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因此韓國為贏得本國的貿易與投資利益,與多國進行FTA談判,建立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
推行FTA戰略是多邊貿易機制的必要補充。戰后以來,WTO(GATT)多邊貿易談判機制極大地推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隨著成員國的增加、談判議題的擴大以及談判內容的深入,全球多邊貿易機制不能及時、有效地滿足許多國家進一步推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要求和愿望。雙邊或區域FTA具有啟動相對容易、談判時間短、見效較快的特點。面對這種情況,為避免在貿易自由化談判中過于依賴WTO機制的弊端,韓國在不放棄對全球化自由貿易目標追求的前提下,轉向FTA,以增強本國在多邊貿易談判中的回旋余地。
實施貿易立國戰略,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高。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出口第一主義”方針以來,一直奉行著以對外貿易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根據國際經濟分工的格局,確定產業部門的經營方向,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競爭。貿易立國戰略的實施,促進了韓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迅速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環境日益嚴峻,貿易立國戰略使韓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進入新世紀,韓國對外貿易現狀更是令人擔憂,據三星經濟研究所2004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2003年韓國設備投資海外依存度數值為136.9,比標準年度2000年(100.0)猛增了36.9%。從一定意義上說,對外貿易依存度升高因貿易立國戰略而導致,“解鈴還需系鈴人”,加速推進FTA戰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國內需求不足,經濟增長乏力。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亞洲各國(和地區)經濟一段時期內陷入衰退,但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后,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然而各國(和地區)恢復程度大有不同。韓國2004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5%,比周邊國家如中國、印度、新加坡以及香港、臺灣地區都低。韓國經濟雖有短暫回升,但依然不景氣,其出口增長率也呈現連續下降趨勢。而對外貿易具有外溢效應,擴大貿易,可以使分工細化,實現規模經濟,從而促進就業,加快經濟發展。因此,要走出困境,實現2005年貿易順差280億美元、經濟增長率5%的目標,韓國必須擴大進軍海外市場的機會,加快與經濟大國簽署FTA的步伐,成為開放型的貿易國家。
四面開花 建機立制
韓國政府為擺脫經濟不景氣狀況,促進經濟發展,采取多項措施,大力推行FTA戰略:
一、相繼與智利、新加坡簽署FTA,并開始顯現效果。
韓國政府于1998年11月正式確定智利為其實施FTA戰略的第一個談判對象國,兩國的自由貿易談判于1999年底開始,2003年2月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去年2月,獲韓國國會通過。韓國選擇智利作為第一個進行自由貿易談判的對象國基于如下幾方面的考慮:與智利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韓國經濟影響相對較小;可以把智利作為韓國進軍中南美市場的橋頭堡;與智利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能夠學到其豐富的談判經驗。自從去年4月韓智FTA生效以來,其經濟效果開始顯現并超過預期,2004年韓對智利出口6.9億美元,同比增長38%,導致韓國商品在南美洲地區市場占有率提高0.14個百分點。這一良好的開端為韓國經濟再次飛躍創造了機會。
韓國與新加坡于2000年11月宣布展開簽署FTA談判,經過七輪協商,在2004年11月出席東盟峰會之際,韓國總統盧武鉉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兩國就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了協議。韓-新FTA是“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與韓國同智利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相比,韓新兩國的自由貿易協定還包括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相互認證合作等領域。協定正式簽署后還需兩國國會批準,預計今年中期協定才能生效。新加坡既是一個有代表性的開放型貿易國家,又是發達的經濟區,已經與美、日、澳等國簽署FTA。隨著韓-新FTA協議的達成,相信兩國在政府采購、擴大投資等經貿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并為提高韓國在金融、運輸、IT、通訊等服務產業的競爭力以及韓進入東盟及東亞地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與多國展開FTA協商(談判),擴大出口,爭做世界貿易大國。
韓國與日本的FTA談判于2003年12月開始的,至今已經舉行六輪。兩國政府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正式簽署FTA,內容包括取消關稅及非關稅壁壘、農業、服務自由化、投資、政府采購、知識產權、貿易規范、中小企業合作等廣泛的領域。成功簽署FTA后,韓日將形成450億美元貿易規模的共同市場,但目前韓對日貿易赤字持續增加,主力出口產品類同,將會給FTA商簽工作帶來一定影響。
韓國與東盟FTA政府間協商于今年2月開始,雙方已就年內完成商品領域的談判達成協議,有關投資和服務領域的協商將在明年啟動。根據雙方商定,自由貿易協定2006年生效后關稅將逐漸降低,至2009年全部實現零關稅。目前,東盟是韓國第五大貿易伙伴,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場,韓對東盟的投資2003年已占到其整體海外投資的23%。韓國與東盟簽訂FTA協議5年后,每年將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1個百分點,出口增加118億美元。
繼與智利、新加坡、日本、東盟之后,韓國又把FTA“繡球”拋向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由瑞士、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等四個國家組成)。韓國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進行FTA談判的目標是打入北歐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由于韓與EFTA間貿易互補性很強,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在推進FTA過程中的結構調整費用,增加由貿易和投資的擴大而帶來的經濟利益,并在部分尖端領域擴大產業貿易及技術合作,雙方FTA談判不會遇到大的障礙。
此外,韓國還計劃同墨西哥、印度、南美共同體(包括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等)就今年展開FTA正式協商進行前期共同研討。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2005年韓國擬與7個自由貿易(FTA)協商對象(22個國家)就簽訂FTA等相關問題展開一攬子協商。
三、設立專門機構,完善配套政策,使FTA走向制度化。
首先,成立FTA民間促進委員會。2004年3月韓國全國經濟人協會、大韓商工會議所等4個經濟團體在漢城、成立FTA民間促進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積極推進韓國與其他國家FTA協商工作的核心支援機構,它將在努力說服政府、充分聽取各產業界意見、為FTA協商取得理想成果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韓國外交通商部曾向韓國務會議提交報告表示,為了有效促進自由貿易協定,將制定FTA締結審議程序。凡今后須促進FTA時,首先由FTA促進委員會審議可行性報告和協商案,之后提交實務促進團和對象國研究委員會討論,同時應在協商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等每個階段聽取民間的意見,并將上述程序成為制度化。
為提高與相關國家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效率,并對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提供援助,韓國政府于2004年12月在外交通商部設立“自由貿易協定局”(FTA局)。FTA局專門負責自由貿易協定的協商談判和相關事務,所需人力將從民間專家、其他部門職員、行政和司法考試合格者中聘用。隨著FTA局的成立,韓國將加快推進FTA戰略。
為保證相關產業的利益,早在2003年8月,韓國政府便向國會提交《不公正貿易行為調查與產業損害救濟法》修正案,具體內容為:因自2001年后加入WTO的特定成員,或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進口的產品增加,導致產業損害時,可采取救濟國內產業的保障措施。
此外,不少產業還成立“專利聯盟”,以應對FTA引發的相關法律問題。這是韓國產業界旨在應對發達國家對韓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攻勢和保護本行業專利,而成立的行業或跨行業的聯盟組織。主要職能與措施是,通過聘用企業、研究機構的專利專家和律師等,制定應對專利糾紛的對策、戰略,研究開發確保核心關鍵技術的保護對策等。
盧武鉉總統在2004年11月表示:“韓國的目標是2010年前實現出口額達到4000億美元,貿易規模進入世界八強,人均國民收入達到2萬美元。為擴大出口市場,需要積極參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多哈開發議程(DDA)等世界性貿易秩序的變革。”可見,韓國在推進FTA戰略方面可謂雄心勃勃。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