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薇
那是去年的平安夜,我們在英國北威爾士的鄉村迷路了。雪紛紛揚揚著,風很大,整個小鎮卻似乎空無一人。轉過一個小小的街角時,司機忽然停住了,一瞬間的錯愕后所有人都被催開了開心的笑容:路邊的小酒吧里熱鬧非凡,看上去是整個村子的人都在這個酒吧里狂歡,里面的熱浪幾乎融化外面的積雪,讓雪中趕路的我們驚喜萬分。
這是典型的英國鄉村生活,酒吧是小鎮的中心之一,是信息的集散地,是所有人放松的地方。數百年來,這種情形都沒有什么改變。
忽然想起看起來不相干的一句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想當年古代中國鄉村的酒館業之發達,大概和今天的英國鄉村酒吧極為類似吧。
只不過中國古代的酒館,后來差不多都淪為了餐館,酒吧反而成了舶來品。
今天,中國城市里的酒吧越開越多,越來越時髦,越來越有趣,離當年一文錢也能喝一吊酒的小酒館越來越遠,而成為一種時髦消費;但在歐洲,酒吧可以說是融入百姓生活的方式之一。
我在英國的房東Douglas,一個62歲的老先生,退休前是巴士司機。Douglas是個球迷,大大小小的足球賽都不放過。而大多數的球賽,他都是在酒吧里和球友們一起看的。對他來說,喝上三大杯Genius,和球友們一起在酒吧里熱鬧,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事情之一。
在愛爾蘭,出名的熱愛酒和音樂的民族,再小的城市都遍布著酒吧,很多酒吧都有自己出名的樂隊或歌手。尤其到了周末的晚上,酒吧門口早早就貼上了紙條,說明這兩天哪支樂隊哪個歌手會在本酒吧表演。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你最喜歡的,或者一個個泡過來,幾乎所有的小酒吧里都擠得滿滿的,音樂表演時大家合拍而吟,音樂一停就忙著聊天交友——所以,愛爾蘭人會告訴你酒吧是他們最重要的結交朋友的地方。
英國的酒吧更為多樣化,有極端的新潮前衛,有極致的華麗優雅,有古樸的原始質樸,風格雖然不同,但消費都是以大眾平民化為主。一大杯啤酒1鎊多(合人民幣20多元),經常看見白發老頭在吧臺前微醺地坐著,幾個老太太聚在一張桌子邊家長里短,老頭老太太一起在酒吧里端著酒晃著腦袋聽音樂。曾經在一個平民區的酒吧里見識了英國最質樸的酒吧生活:客人們一個接一個踴躍地在大廳里唱卡拉OK,幾個不年輕的男女在一角嘻嘻哈哈地跳舞,而一杯啤酒竟然只有80便士(合人民幣12元,1英鎊=100 便士)!去過很多可愛的酒吧,這個簡單到幾乎簡陋的酒吧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消費指數差不多是全球最高的英國,酒吧里一杯啤酒或者一杯咖啡和一張公共汽車票的價錢約略相同;而在中國兩者的差距是二十倍以上。
所以在北京,滿街的茶館酒吧,隔壁大爺不僅找不到一家能進的,甚至自然地不去想了,曾經熟悉的地方和生活逐漸消失,也似乎成了一種自然。
對西方人來說,進酒吧咖啡館就和搭公共汽車一樣是尋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們則還是有錢有閑的標志。那句經濟學的真理這里似乎也一樣合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狀態不同,對生活的品質估算也不同。
現在是北京的春天,樓下院子里高大的老榆樹綻發著新綠,樹下坐著三三兩兩曬太陽的老人。
他們熟悉的一角錢,好吧,就算一塊或者兩塊錢一碗的茶館還會不會再回來?
或者他們有朝一日也能消費28元一杯的茶?
還是得等到還算年輕的我們漸漸變老,才能把今天的高消費熬成日常生活?
在威爾士酒吧里跳舞的老人,和此刻在樹下曬太陽的老人,總有著不一樣的樂子,一定也有著不一樣的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