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明

不久前,在意大利北部玫瑰山下舉行的該國首屆“懶人大會”,又提出了一個離奇的口號:什么都不做,閑呆!來自意大利全國1500多名“懶漢”參加了會議。為反映懶散宗旨和適應懶漢生活特點,原定的會議推遲一天舉行,開會時間則定為“將近11點”,全體懶人大會也僅用半個小時。
大會還舉辦了一個小型展覽,展示不同時代“懶漢”們的奇思妙想。其中有:防凍手的堆雪人的棋子;不會弄臟手的斜槽式垃圾箱;簡單的快餐食品;各種舒服的吊床等等。正如大會的“懶人俱樂部”主席、喜劇作家范托尼所說,懶人的目的或曰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尋求事半功倍的捷徑,并在滾滾紅塵和有用時光中爭取健康長壽。
新懶人主義并非空穴來風。有調查顯示,人類精力有60%以上是用于抵抗壓力的侵蝕、完成責任以及對規章制度的遵循上。在我國,中青年“職業枯竭”話題也已進入公眾視野。“職業枯竭”主要表現為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竭,人性化淡漠等。換言之,這是一種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疾病。一本名叫《懶人長壽》的國外暢銷書說,要想獲得健康、成就與長久的能力,必須改變“不要懶惰”的想法,鑒于壓力有害健康,應該鼓勵人們放松,睡點懶覺,少吃一些等。其主要觀點是,“懶惰乃節省生命能量之本”。我以為,這不但是養生觀念,更是成功理念。
與從前相比,人被餓死已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人們忙碌如工蟻的生存方式并沒有改變,甚至工作之余,也不得清閑!考照、考本、考研之類的學習就不說啦,反正“書山有路勤為徑”,學了再多也嫌不夠。問題是,人的本能物質欲望,被商品社會開發到不可抑制、登峰造極的地步—唯恐不知道新鮮的玩意、唯恐用不上別人用上了的東西……這不是病,又是什么?
“我懶我快樂”的懶人哲學,即使無力改變這勞碌社會的不理智、不健康傾向,起碼亮出了一份鮮明有個性的態度—懶人控制不了整個社會,卻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咱們古人說的:“從靜中觀動物,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