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守 陳 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曾蔭權2005年 3月12日晚8點30分在香港政府總部宣布接棒董建華,出任代理特首。
這個曾在年初表示,將于2007年告老歸田的香港政務司司長,在61歲這一年,迎來了政治權力的又一個高峰。
被迫輟學的貧家小子
曾蔭權出身貧寒。父親曾云是一名警察,收入低微。曾云夫婦五子一女一家八口,20世紀50年代居住于香港荷里活警察宿舍。曾蔭權是家中長子,很小就打工幫補家用。
當警察的父親崇尚“藤條”教育方式。但藤條下的教育,無損曾蔭權對父親的敬愛。父親對他們的教育,除了言傳身教外,最重要的一筆就是要求他們記周記。當時曾云長期駐守偏遠的粉嶺,要求曾蔭權和二弟每周寫一篇周記,留待自己周末回家批改,以了解孩子們的學業和生活情況。這為曾氏兄弟打下了良好的語文基礎。另一位對曾蔭權影響很大的人,是香港華仁學院的穆嘉田神父。這位受尊敬的老師對學生要求極高,常常因為學生的一點紕漏大發雷霆。他在課堂上朗讀曾蔭權的英文作文時,狠斥他文法錯漏。這種嚴厲的做法,讓曾蔭權印象深刻,養成了日后寫作行文嚴謹的習慣。
曾蔭權1964年預科畢業,被香港大學建筑系錄取,但由于家庭經濟拮據,曾蔭權放棄升學的機會,20歲便投身社會。第一份工作是輝瑞藥廠的西藥推銷員。他在日后的文章《憶苦思甜》中這樣形容當年的辛酸:“拿著各式各種的藥物,逐家醫院拍門,向醫生費盡唇舌推銷產品,日曬雨淋,殊不好受,汗水不知流過幾多,冷眼千百回。”
沒有大學學歷的高級公務員
缺一個大學學位,一直令曾蔭權難于釋懷。他為官之初,曾為身邊同事多戴過“四方帽”而自卑:“我心里總有一根刺,擔心(沒學位)會影響前途。”
1967年曾蔭權加入政府部門任二級行政主任,在當年可算是少有的沒有大學學歷的高級公務員。正因為感到不足,所以他加倍努力,政府升級考試時,“我好怕失敗,人家做八個,我就全心全意做十個,總比別人多走兩步”。
曾蔭權任政務官七年后,平步青云的轉折點是1974年調往政府財務科,并獲得當時的財政司司長夏鼎基賞識。1981年,37歲的他獲政府保送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公共行政碩士課程,結果一鳴驚人,以九科A的優異成績畢業。“這么大年紀還去讀書,心情自然緊張,頭半年眼看其他同學很利害,壓力好大,下半年適應了后才感覺好點。”曾蔭權直言,成功并非僥幸。
曾蔭權曾憶及一段哈佛的思鄉情懷,有一天清晨三點起床,對妻子說很掛念香港的云吞面。“再想深一層,我發覺我記掛的是香港,香港的氣味,香港的人,以至污染,都縈懷于胸。”今日稱自己“飲香港水,流香港血”,或許正是曾蔭權當年海外留學時期的心跡。
首位華人“財爺”
1984年,曾蔭權出任貿易署副署長,負責就香港工業品出口與美國談判。1989年是他仕途的一個轉折點,當年港人要求英國給予居留權,布政司霍德派他獨自到英國處理,他一個人困在酒店31天,期間只能與霍德聯絡匯報,這段工作是他從政30年中最痛苦的經歷。
1993年,曾蔭權升任庫務司司長,兩年后終成為殖民地首位華人“財爺”。
1996年3月,曾蔭權迎來首次大考——發表第一份財政預算案。這份預算案的主題,主要是改善民生,受到市民普遍歡迎。曾蔭權以廣東話及英語宣讀他的“處女作”,并在一小時四十五分鐘內完成,比歷任財政司的預算案演示文稿都來得簡潔。預算案發表的翌日,曾蔭權出席電臺節目,受到不少市民致電贊許。他回憶說,當時做完這份預算案,心里忐忑不安,但在街頭看到出租車司機對他樹起大拇指,方覺心安,并大受鼓舞。
曾蔭權的理財哲學秉承前一任財政司司長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但在1997年的金融風暴中,他曾率領政府人市干預。
1997年7月中旬至1998年8月,著名“炒家”索羅斯聯同其它財力雄厚的“大鱷”,指揮旗下基金大手沽售港元,三度沖擊在港奉行多年的聯原匯率。猛烈沖擊下,港元兌美元匯率從高位迅速下降,跌勢令香港金融市場亂成一片。各大銀行門前出現一條一條擠兌美元的人龍,情況的緊急是自80年代以來的首次。
曾蔭權先授權金管局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干預。經過數次角力,雖然港府的措施可一挫炒家們的銳氣,但成效有限。
1998年8月14日,港股已下跌接近6500點,是當時近5年的新低。
8月14日上午9時半,香港證監會主席梁定邦接到曾蔭權通知,港府決定干預股市及期指市場,對抗炒家。
在接下來近半月的“大戰”中,炒家不斷拋空股票,金管局則力接沽盤。經過14天的“肉搏”,港府終于成功擊退炒家:8月28日恒指以7829點收市,成交額達790億港元,創出單日成交紀錄的歷史性新高。
成功擊退炒家后,曾蔭權在電臺節目中解釋港府入市的必要性:“炒家所拿走的,不單是金錢,更是香港金融制度的穩定和600萬人的信心。”后來在一次宴請傳媒會上,曾蔭權坦言決定入市前夕,壓力大到半夜驚醒,偷偷落淚。
此后,特區政府將入市炒作賺得的豐厚基金,以出售官股盈富基金方式,還富于民。雖然政府入市干預一舉令港府一直奉若神明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由此“破戒”,但同時成就了曾的另一樁得民心之舉。經此兩役,曾蔭權民望高企。
根據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有五成半受訪市民認同政府托市的行動,同時帶動曾蔭權的支持率上升達65.1%,是回歸以來的新高。
除了在金融風暴中給市民送大禮外,令公眾印象深刻的是曾蔭權通過傳媒以“狼來了”手法透露預算案可能加稅風聲,但最終卻連年減稅。
曾蔭權上任之初,以摩西不會向以色列人允諾迦南的樂土為喻,暗示沒有“大禮”給市民。但他的首份預算即把個人免稅額由79000港元增至90000港元。翌年的1997年過渡預算案,曾再次減稅,把個人免稅額增至100000港元。連續兩年減稅,令香港市民對他好感倍增。
由于擁有豐厚的政府財政儲備和減部福利,曾蔭權出任香港財政司司長的6年時間,已經成為市民緬懷的美好時光。而這段財政司司長的任職經歷,是香港市民擁戴曾蔭權履新代理特首的重要民意基礎。
“煲呔曾”造型成就個人風格
曾蔭權衣食住行講究,總是西裝筆挺,衣領上結一個與西裝顏色格調相配的煲呔(領結)。據稱曾蔭權家里放置了超過一百個領結,分布在衣柜內三個架上。他的“煲呔曾”形象,被認為是營造個人風格極為成功的例子。
香港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說,曾蔭權的領結搶眼而不刺眼,有幽默的卡通圖案,甚至有六十年代興起的意大利名牌的迷幻色彩圖案,“打破了高級官員的沉悶,有膽量。”
另一位時裝設計師文麗賢對曾的衣著也有很高評價,認為他很懂穿衣文化,在正式場合都穿得很醒目,有教養。
有爭議的施政風格
在三十多年的官場沉浮中,從不違逆上司,是曾蔭權的一個特色。他秉承政治中立的政策,忠于上司的施政方針和理念。媒體對他的評價是一個非常“官僚”的人:即諳熟公務員體制的行事規則,又公事公辦。
但在政務的處理上,曾蔭權的一言一行都顯示他絕對沒有那種“議而不決”的風格,他經常發表極具爭義性的言論,甚至引起政見不同者的不滿。在西九龍娛樂區單一招標事件中,雖然受到媒體和公眾的非議,曾仍強力推行,并多次對文化界代表表示,西九龍問題,談不攏不如“一拍兩散”。
作風硬朗的曾蔭權經常發表惹人關注的言論,可謂有跡可尋。他早年喜歡引用電影名稱議政,1994年任庫務司司長時,他表明港府不會派發免費午餐,叫學者別做“沉默的羔羊”,應挺身而出維護港府理財哲學。談到政府財政狀況透明度時,他說“正如《本能》里的斯通一樣,政府根本毫無隱藏”。
多次與曾蔭權爭論西九問題的文化評論人胡恩威直言,曾蔭權為人喜怒形于色,“這是他的可愛之處”。有政治學者稱,曾蔭權公事公辦,但也有火氣。近年,他開始收斂脾氣,說話也稍添圓熟。被人當面批評也能保持笑容,說話也開始留多了輾轉空間,漸漸開始顯露政治家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