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暉
每天,一條長長的超重運煤車隊綿延在大同通往北京的公路上;每天,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都在裝船發往武鋼、馬鋼、太鋼;每天,安徽金寨縣都有農民拿著那張從未見過的補貼明白卡在問:我現在可以取嗎?
這些加速著的變化發生在中國的中部,晉、豫、鄂、湘、贛、皖六省,這里人口占全國的近三成,土地占全國的一成多。2002年一個數據的微小變化,使這片古老土地的希望與夢想陡然繃緊。這一年,中國西部地區GDP增長率開始超出中部O.51個百分點,中部心不甘情不愿地成為了全國的尾巴。而中央投向西部4600個億的建設資金,再加上約5000億的各類轉移和財政補助資金是中部最眼饞的。隨后的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之策,更使得中部塌陷之說與洼地之說風生水起。
第一問:中部的優劣何在?
優勢劣勢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的不同鋒面。
這里有中國最好的小麥,也有著全國1/4的貧困縣;這里有全國森林覆蓋最好的江西、湖南省,也有著全國污染嚴重城市最多的山西?。贿@里有長江、黃河,全國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也有全國洪澇頑癥的淮河和洞庭湖;這里有中國最多的富余勞力,也有著出外打工最多的人群,到外省市暫住人口占全國的43.6%;這里有中國最早的工業體系,也有著沉重的改革負擔;這里有全國最密集的鐵路、公路和河流,但運出的是煤、糧等初級產品,鄭州的高速公路上飛馳的一半是過路車。一句話,中部什么都有,最多的還是發展的空間與潛力。
2004年經濟增長速度列入前五名的沒有中部的身影,GDP僅相當于東部的33.6%:地方財政收入僅占全國的15.3%,低于GDP所占比重,說明增長較為粗放;再有兩個重要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部六省全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除江西外,其余五省也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百姓家底仍不殷實。
第二問:中部崛起的結點在哪里?
一個答案:三農。中部2.44億農民不致富,中國就不會進入小康。面對三農,中部依然兩難:不種糧,顯然大局上過不去,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小麥第一的河南,油菜第一的湖北,水稻第一的湖南怎能不種地?但只種糧,肯定富不起來。難題可能需要三把鑰匙齊來攻破:第一把叫調整結構,農業產業化,糧食深加工,河南憑此由農業大省成為強省。但需警惕不顧條件克隆式、刮風式的一哄而上;第二把叫勞動力轉移,但就地轉化需要科學規劃小城鎮,外出打工需要城市的戶籍門、社保門公平敞開;第三把是制度鑰匙,比如安徽省正低調推進的農村綜合改革。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都是為這三把鑰匙提供潤滑的空間。
第三問:中部崛起的發動機在哪兒?
農業的根本出路是規?;?,國際測算只有戶均達到30畝地才能實現依靠農業致富,而在中國的條件下只有通過工業的發展把人口剝離耕地才能實現。
中部的工業化靠兩條腿,一條是迎接梯度轉移過來的東部產業,一條是依托自身老本上產業。但細瞧中部六省工業增加值和增值稅的變動曲線,便知這里的產業外向度很低,最大的發動機依然是傳統的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化工等高舉高打的重化軍團,它波及面廣,牽動性強,但需要警惕的是資源在時空上的支撐力有多大?去年山西的煤產量是5億噸,小煤礦挖出了1億5,消耗了7億5的資源,而同樣的消耗,大煤礦卻挖出了3億5,一個小小開采率的提升可以使資源能夠多傳一代甚至幾代后人。重化工業帶來的水、電、土地等資源的高消耗以及污染考驗著中部工業發動機的可持續運轉。令人欣喜的是中部近幾年增速飛快的旅游文化產業和園區經濟可能會給六省增加一部更為潔凈的引擎。
中部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部的所有問題都帶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如果說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國仍任重道遠,那么中部發展的帷幕也才剛剛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