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林 張先國 胡靖國
在求崛起的實踐中,中部各省探索打破區劃和行業等壁壘,實現城市群發展戰略,目前城市群已漸成中部各地的經濟隆起帶。
記者在中部采訪,所到了不少城市群的新鮮事。湖南長沙、株洲和湘潭三個互不隸屬的城市,通話本地計費,存款通存通兌;安徽蕪湖、馬鞍山、銅陵三個地級市人才開發與服務資源共享;河南鄭州的公交車構想駛過黃河橋,到達相鄰的新鄉轄區;武漢城市圈將周邊8個兄弟城市的工業納入統一規則……
種種跡象表明,中部地區一些固有的區劃、部門和行業壁壘,正在被經濟規律支撐下的城市一體化分兵突破。蕪馬銅沿江產業帶,江西昌九工業走廊,長株潭一體化,武漢“1+8”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協調、優勢互補的規劃,逐步被培育為各地區域經濟的增長極。
長株潭一體化雛形初現
長沙、株洲和湘潭三市兩兩相距不到40公里,7年前開始的以規劃一體化為龍頭的基礎設施、城鄉、產業三個一體化已步入正式實施階段。湘潭市發改變主任潘翔凌說,三個城市分工配合、優勢互補,湘潭在一體化中的定位是“三個中心”:制造業中心、物流中心和生態休閑中心。 2005年通車的長沙湘潭西線高速,使兩個城市間的行車時間將由45分鐘縮減到25分鐘,三個城市之間的行車時間都在半個小時左右。
據湖南發改委介紹,目前長株潭“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的“五同”規劃全面實施,金融同城的金融目標基本完成,一體化城市初顯雛形。 2004年,長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3%的面積和18%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34%的經濟總量和68%的進出口總額。
武漢城市圈:聚散兩相宜
“聚散兩相宜”是武漢城市圈的顯著特點。以武漢為中心,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黃石、鄂州、孝感、咸寧、黃岡、仙桃等城市圈,正在融為一體。四周群聚武漢。東風汽車集團總部已整體遷至武漢;葛洲壩決定總部遷漢;2003年千萬元以上的大企業總部落戶武漢的就有65家。孝感市40%的農產品銷往了武漢,仙桃市水產品在武漢銷量已占到總成交量的35%。
武漢輻射周邊。近年來,武漢企業向周邊城市的投資和配套趨向活躍。武漢煙草集團對紅安煙廠、大悟煙廠和咸寧煙廠進行兼并重組;武漢大學在鄂州投資3億元興建生物醫藥產業園。武漢海爾將壓縮機配套放在了黃石市,武漢百威、可口可樂則將易拉罐的配套生產放在了鄂州生產。
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肖安民說,目前武漢城市圈實施的產業、市場、科技和交通四個方面的對接都初見成效,武漢經濟圈的總量已占到全省的60%以上。總投資90多億元的武漢通往8個周邊城市的快速通道建成后,1小時經濟圈將成為湖北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中原城市群:由區劃城市到經濟城市
經過多年發展,河南已經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等9個城市在內的500平方公里的城市密集區,該區域緘市布局緊湊,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人均GDP和財政收入,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36%以上。 2003年,河南省作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部署。
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目標包括到2015年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提前5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著力打造鄭州-洛陽城市和工業走廊,率先在全省實現工業化。省政府有關負責人說,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都是突破體制性障礙,整合各類要素資源,由區劃城市向經濟城市邁進。
今年內中原城市群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總體規劃,以及交通、物流、工業走廊、區域金融中心的專項規劃都將出臺,9市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已進入實質協調和謀劃階段,對限制生產力發展的現行區劃條件調整也成了熱門話題。專家稱,整合機制、利益分配、制度一體化等創新實踐,都將成為城市群科學發展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