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梓 蔣志高 劉 俊 李北方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而言,最能感覺到每年的3月12日與平日不同的也許是:這一天是植樹節,許多機關單位和學校都在當天組織植樹活動。
植樹節是孫中山生前于1915年倡導設立,他逝世后,國民政府在1928年將植樹節由原來的清明提前到他的忌辰,即3月12日。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也許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孫中山,但這位偉人仍然在影響著他們。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和他倡導的三民主義是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必修的內容。每逢國慶,天安門廣場上會放置孫中山的大幅畫像。
1911年,孫中山參照日本陸軍士官服,設計了一套直翻領、四貼袋服裝,這種被稱為“中山裝”的服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政府官員的正式禮服。如今,官員的正式著裝已經被西裝取代,但中共領導人在個別場合下,比如到革命老區視察參觀時,還會身著中山裝。
研究者對孫中山的歷史地位給予高度評價。民革南京市委文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仲山認為,孫中山不僅是國民黨的國父,也是全中國人民的國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金安平老師認為,沒有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就沒有今天中華民族的概念。
每逢孫中山的誕辰或忌辰,中國都會舉行紀念活動,而逢十的誕辰或忌辰,通常會由一位中國國家領導人出面講話,在贊揚孫中山為革命先驅的同時,內容也與時俱進,體現時代脈絡。1996年,江澤民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30周年大會上,將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并列為20世紀中國的三位偉人。是中國官方對孫中山做出的最高評價。
屬于中國的孫中山
孫中山是國民黨的創始人。他的治國政策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但是在他身后不久,繼承者們就背棄了他的遺囑,共產黨人和工農成了他們屠殺和追捕的對象。
1956年11月,原國民黨將領張治中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反省了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他說:“事實證明,國民黨違背了三民主義,而是以依附帝國主義喪失國家主權代替了民族獨立;以土豪劣紳和法西斯特務統治代替了民權政治;以官僚資本封建地主買辦的剝削壟斷代替了民生主義。特別是違背了孫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采取了反蘇、反共、反人民的措施,完全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正因為如此,國民黨領導的政權終于為人民所拋棄,走到了完全失敗的地步!”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雖然在實質上違背了孫中山的遺訓,表面上卻開始美化甚至神化孫中山,將其尊為“中華民國”的“國父”,三民主義思想被指定為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指導思想,大量孫中山的文集、傳記、翰墨、資料、回憶錄和宣揚三民主義的文章、著作出版發行,還將三民主義編入大、中、小學教材。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對記者分析,國民黨這樣做是出于統治的需要,要為通過革命方式取得的政權尋找合法性。“因為‘中華民國的建立是孫中山的功勞。他是代表了整個民國的一個符號,只要孫中山支持的,就合法了,所以就拼命去美化、神化孫中山。”
共產黨看透了蔣介石政權背叛民主革命的本質,將作為國民黨創始人的孫中山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區別開來看待。經過四年的內戰,在打敗了國民黨之后,中國共產黨沒有連孫中山一起打倒,而是將他視為中國革命的開拓者、先行者予以尊敬。
1946年5月,作為參加國共和談中共代表團團長的周恩來赴南京談判,剛剛抵達南京之后,周恩來馬上前往中山陵拜謁。
毛澤東惟一—次謁陵是在1953年2月23日,當時他不顧警衛的勸阻,堅持“不走小路走大路”,在孫中山墓前沉思了10多分鐘,然后離去。他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此后,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胡錦濤等中共幾代高級領導人都到中山陵謁陵。
孫中山早就超越了黨派界限,而成為“中國人的孫中山”。這一點連日本侵略者都明白,占領南京期間,日本人燒殺搶掠,惟獨不敢碰中山陵。
兩岸只有一個孫中山
195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90周年。中國政府舉辦了一次規格極高的紀念活動,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都出席了會議,13個國家的代表在會上講話。
同一天,毛澤東還在《人民日報》上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為題發表文章,對孫中山的一生作了概括總結:“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毛澤東自豪地寫道:“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在紀念活動上,周恩來的致辭中提到了臺灣問題:“一切愛國者,一切孫中山的忠實信徒,應當共同努力,實現臺灣的和平解放。”周恩來的發言有其針對性,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浙江海岸各島,并希望能夠和臺灣協商和平解放臺灣。1956年7月16日,周恩來在會見原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曹聚仁時,首次提出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設想。
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在臺灣為孫中山先生舉行大規模的紀念儀式。曾經在1949年后一度精神崩潰的蔣介石,此時已經從陰影中走了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閉門思過”之后,蔣介石決心拾起三民主義,利用孫中山的號召力重新凝聚臺灣各界人心,他在紀念大會上主要強調的是以“五權憲法”理論建立憲政政府。
當時,兩岸處于高度的敵對狀態,但都認同一個中國,因此對作為中國象征的孫中山的認同幾乎成了雙方惟一的共通之處。
受周恩來講話的感召,次年春天,蔣介石派國民黨“立法委員”宋宜山到北京與周恩來、李維漢等領導人接觸。但幾個月后,國民黨召開全會,口號由“保衛臺灣,建設臺灣”發展到“反攻大陸”,年底的全島大演習加劇了海峽兩岸的緊張氣氛,中國共產黨按照孫中山先生“新三民主義”想做出的和平解放臺灣的第一次努力就這樣付諸東流。
在孫中山95周年誕辰之際,民革中委員會副主席程潛提醒那些曾追隨過孫中山的在臺人士應不忘孫中山的遺訓,把美帝國主義趕出臺灣。但此后不久,中國就進入“文革”時期,對臺統戰陷于停滯,但“逢十”對孫中的紀念活動依然保持。
在這個階段,兩岸雖然都認同孫中山,但對于這位偉人的解讀卻有所不同。在蔣介石生前,國民黨政權以官方意識形態控制孫中山研究,三民主義僅僅是用來對付共產主義的武器。廣東省社科院孫中山研究所所長王杰說,國民黨的理論家更多地將孫中山作為儒家傳統的繼承人來看待,宣傳的是他思想中“仁”的部分。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對孫中山的看法整齊劃一,因為毛澤東對孫中山的功過做出了概括,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主要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哲學思想以及他早期的思想和活動,在研究成果中,幾乎都是正面文章,少有提出問題的。
孫中山與兩岸統一
20世紀50年代,兩岸的目光都聚焦于游弋在中國南海的美國第七艦隊,正是這個時候,一小撮“臺獨”分子在美國建立組織,并開始了50年來有預謀的分裂計劃。
1970年1月,“臺獨”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國,“臺獨聯盟”在美國成立。蔣經國時代的臺灣繼續沿著孫中山的道路前進,并最終完成了“憲政改造”。“臺獨”分子在臺灣的活動受官方限制,民間也對其持普遍排斥態度,故而沒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從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來的中國大陸重新開始重視國家統一問題。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1980年3月12日,民革中央為紀念孫中山逝世55周年在北京舉辦座談會,主題為祖國統一。杜聿明在會上說:“臺灣有我的老師、朋友和同事,他們當年都曾信奉中山先生,我希望他們遵循中山先生的遺訓,為祖國的統一,做出自己的努力。”此后,歷次紀念孫中山的活動,都不離國家統一這個主題。
大陸學界對孫中山的研究也復蘇了。1979年11月,“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學術討論會”在廣州召開,首邀美國、日本和香港地區學者參加。1983年以前,孫中山研究和辛亥革命研究大體上聯成一體,1984年以后,孫中山研究逐步有了獨立的系統,研究方向轉向了孫中山所處時代和生活環境,孫中山與同代人關系,孫中山與傳統文化,孫中山與軍閥的關系。進入90年代,孫中山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進一步拓展,學者們開始從近現代視角探討孫中山思想。
當孫中山在中國大陸被深層認識之時,這位偉人在臺灣卻在蔣經國去世后被邊緣化。從根上不把自已看作中國人的李登輝致力于將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作為中國象征的孫中山自然成了他下手的目標,通過排斥孫中山來排斥國家統一。李登輝先是通過修改“憲法”,淡化三民主義的基礎,然后拆解國民黨,引發黨內“新舊之爭”。不但孫中山研究受到限制和打壓,而且在臺灣地區的大學聯考中,三民主義科目也被弱化。
李登輝在用日文寫就的書里,詳細地闡述了如何“去中國化”,所用正是“去其史”的手法。從1988年到1997年,以現代化的名義,李登輝逐步解棄了國民黨數十年以孫中山思想為基礎建構起來的政治體系,不僅讓臺灣的政治、也讓臺灣人的意識陷入混亂。
陳水扁推動“去中國化”的步驟顯得更加急切,想盡一切辦法過濾“中國”二字,在孫中山身上做的文章比李登輝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在“大選”中,陳水扁陣營竭力將孫中山描繪成“國民黨的孫中山”,以此激化“省籍矛盾”。2004年,已經習慣將孫中山尊為國父的臺灣民眾突然得知,2006年啟用的新教科書將把孫中山定義為“外國人”。爭論無果之余,臺灣一位叫李起余的76歲退休老兵,于2004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138周年紀念日,從臺南市搭車到高雄忠烈祠,在孫中山銅像前自殺。次日,大批民眾和國民黨黨員聚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行抗議活動,為滿城風雨的臺灣島又添上一縷蒼涼。
回歸孫中山
近年來,隨著“臺獨”勢力活動猖獗,國家統一成了中國最大的內政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就是審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法律基礎。
大陸學界對孫中山的研究和認識也在近年內出現了新的進展。電視劇《走向共和》是將這個研究趨勢大眾化的一個代表,展現了孫中山這個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偉人形象。
在臺灣,國民黨經歷“新舊之爭”后,為了迎合選舉政治的需要,吸引更多選票,一度有意識地淡化了孫中山的政治遺產,模糊其政治理念,以爭取中間選民。這一策略在2004年“大選”前收到了效果,但“3·19”槍擊事件粉碎了國民黨的夢想。
2005年是孫中山逝世80周年,國民黨派出以副主席江丙坤為首的代表團前往南京拜謁中山陵,并赴廣州祭拜黃花崗72烈士墓。雖然過去有國民黨人士謁陵,但如此高級別的代表團還是國民黨撤離大陸56年來的第一次。中國人民大學張鳴教授分析,這體現了國民黨“大選”失敗之后的反思,模糊歷史并不能獲得選民的支持,國民黨通過謁陵回歸孫中山,明確發出堅持一個中國、承認“九二共識”的信號。
孫中山紀念館館長助理劉東華說:“孫中山對國民黨和共產黨來說都是統一共識。國共兩黨最早的時候是合作,以后是分立,如果國共再合作的話,孫中山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孫中山先生對國家的統一時刻縈懷。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在1911年11月宣布,革命成功后的共和政府將保證中國“獨立及領土完全”,同時還要“收復已失疆土”。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利用民初南北對峙之勢,鼓吹分割中國,甚至公然提出“南北分治”的分裂中國主張,并以此作為對南京臨時政府外交承認的先決條件。孫中山嚴正指出:“為什么要把向來統一的國家再來分裂呢?提倡中國分裂的人一定是野心家。”他說,鼓吹中國分裂的言論是“卑劣之言”,制造中國分裂的人是“中國之仇敵”。
1922年8月,孫中山在《統一宣言》中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夠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
孫中山認為謀求中國“統一的方法,有輿論和武力兩種”。前者是用文治感化,即靠宣傳贏得民心來謀統一;后者是用兵力鏟除軍閥、官僚、政客,以造成國家統一。由于“世事變化不定”,統一辦法“沒有一定的公式可以遵循”。
孫中山曾先后3次抵達尚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活動。1912年5月,他對赴臺灣組織光復起義的同盟會員羅福星說:“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要決心收復”;1925年2月11日,他在重病中仍惦記著臺灣,要求“日本須放棄……與中國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將臺灣歸還中國。
孫中山堅信“中國當成為統一、獨立之興盛之國家,確系將來必然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