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慶
吉爾吉斯斯坦動亂在選舉期間拉開序幕,反對派以“選舉舞弊”為由制造事端,吉總統以逃往國外的方式下臺。那么,吉事件的性質與成因是什么?有何影響?事態發展前景如伊?本文就此談點看法。
事件過程與性質
吉于2005年2月27日舉行議會選舉,爭奪75個席位。由于第一輪只選出32名議員,3月13日舉行第二輪選舉。第二輪選舉結果剛一公布,反對派就舉行示威,抗議“選舉舞弊”,經過反復沖擊,19日反對派占領了賈拉拉巴德州和奧什州州府。反對派通過奧什電視臺宣布,阿卡耶夫政權在南部已不復存在。3月24日,在吉首都比什凱克,最初數百人,后來發展到數千人沖擊總統府,經過幾個小時的沖擊,在沒有遇到武力阻攔的情況下,較容易地沖了進去。阿卡耶夫總統隨即攜家屬出逃國外,臨走時還命令不要動武。3月25日,比什凱克發生打砸搶事件,許多商人受傷,大批商品被搶。巴基耶夫、庫洛夫等反對派領導人控制政權后,權衡利弊并經過討價還價,新議會被宣布合法,新議會推選反對派領導人巴基耶夫為政府總理,代行總統權力。阿卡耶夫欲回國發表辭職聲明未果,于4月5日在莫斯科宣布辭職。吉議會已同意其辭積并確定7月10日進行總統選舉。曾在恢復比什凱克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吉反對派另一個領導人庫洛夫,在擔任強力部門協調員不到一周之后于 3月31日辭職,準備參加總統競選。
國際社會對“吉事件”的看法各異。有的說是“郁金香革命”,有的說是“政變”,有的說是“爭權奪利”。現已初步查明,這次事件造成15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近億美元,間接損失尚難統計。筆者認為,對這場暴力奪權事件稱作“政變”并不為過。目前,吉國內暴亂被制止,但政局至今仍動蕩不定。
事件發生的原因
為什么吉在議會選舉期間發生暴亂呢?這與反對派擔心擁戴總統的勢力獲勝有關,具體地說,害怕阿卡耶夫利用新議會達到延長自己任期或允許再次參選的目的。那么,為什么動亂從南方的賈拉拉巴德州和奧什州開始?俄羅斯獨聯體國家研究所中亞與哈薩克斯坦研究室主任安·格羅津說,這是部族和氏族領袖精心組織的,動亂參加者不是為理想而斗爭,主要是為了追求部族的利益。吉南北方吉族人屬于不同部落,彼此隔閡很深。蘇聯時期,為保持南北方權力平衡,實行吉主要領導人由南北方人士輪流擔任的做法。阿卡耶夫是北方部落人。南方部落認為,阿卡耶夫已經執政十多年了,這次該讓南方人當總統了,并想用這種辦法改變南方地區經濟長期落后的局面。因此,南方人非拉阿卡耶夫下臺不可。
當然,此事的發生并非都是南北矛盾造成的,與阿卡耶夫的表現有很大的關系。他擔任總統十多年,多為自己家族謀利,治理國家成效不大。執政期間,他不斷清除異己,為自己制造了一批高官反對派,如巴基耶夫、庫洛夫、奧通巴耶娃等。這些人成為倒阿的領軍人物。吉許多官員腐敗成風,在位不為民辦事,多數百姓并不為其去留而動情。吉獨立后,國內經濟長期困難,迄今人均工資還不到40美元,南方地區更少,還不到30美元。失業和貧困人口眾多。面對這種形勢,國內很多人對阿卡耶夫繼續執政不抱信心,對其謀求連任并不認同,希望換個人試試。這是導致吉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至于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和進展如此之快,則與阿卡耶夫的執政能力和執政理念有關。阿卡耶夫迷信西方“民主”,對所在崗位缺乏責任感。在吉事件前后,他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反對派在南方鬧事時,他下令不許武力執法,反對派剛一沖擊總統府,他先跑到國外躲起來。試想,合法總統拒絕用合法手段維護合法政權和法律尊嚴,如此不作為,政權豈能不丟?
另外,由于南方地區位于費爾干納盆地,為“三股勢力”和國際販毒集團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不排除它們從中作祟。
同時,吉事件的發生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介入有關。國際社會普遍注意到,美國在制造了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顏色革命”之后,將下一個目標定格在吉。美駐吉大使揚戈多次直言阿卡耶夫,要他不要謀求連任。美要員還到獄中看望過庫洛夫以示支持。西方出資的各種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達數千個,長期在基層宣傳“西方民主”。選舉期間,美駐吉大使還親自到奧什煽風點火。美投入推動吉“民主革命”的經費達500萬美元,而以經援、軍援、人道主義援助等名義給吉的資助則更多。吉反對派報刊都由美資助出版發行。在選舉期間,歐安組織觀察員和美國持一樣的調門,指責吉選舉“舞弊”,為反對派張目。西方債權國對吉還以債務相要挾。另一個與吉關系密切的大國——俄羅斯,事發前一直持靜觀態度,對阿卡耶夫政權并不明確支持。
發展趨向
吉事件發生已近兩個月,阿卡耶夫下臺已成事實,但他的命運尚無最終結果;反對派上臺已成事實,但新政權走向尚不明朗;目前總統職務仍為虛位,誰將入主吉“白宮”尚難預料;吉事件究竟是“民主革命”,還是“爭權奪利”,還有待實踐檢驗。總之,吉事件曲未終,人未散,塵埃仍未最終落定。
目前吉新議會對如何處置阿卡耶夫意見不一,但阿卡耶夫肯定不會像葉利欽那樣自在,不可能獲得“前總統”的榮光與待遇。謝瓦爾德納澤和庫奇馬的命運,或許就是阿卡耶夫的前景。
盡管目前巴基耶夫已為吉總理,并有意競選總統,但另一個反對派重量級人物庫洛夫在辭去“強力部門協調員”職務后,并不言退,同樣想入主吉“白宮”。巴基耶夫代表南方,庫洛夫代表北方,不談政見,僅此就又再現南北矛盾。這兩人幕后支持者都是有實力的大國,他們兩人是否能接受未來選舉的結果也很難說。同時,最初起事的另一個南方領導人對“自己造反,別人摘桃”大為惱怒,組成“3·27”委員會,聲言再次造反。吉局勢能否很快穩定下來,令人擔憂。
吉新政府將會按哪個大國的意圖行事,還要看將來吉新政府的表現。吉面臨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堆積如山,現在又加上政治爭斗,200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肯定步履維艱。在動亂的吉國,受傷害最重的人仍是失業者和貧困者。希望通過政權更迭改變生活和命運的人,除巴基耶夫、庫洛夫等一班官員外,其企望仍將會落空,起碼在最近幾年會是如此。
吉事件的影響
吉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并產生重大的影響。
從世界層面來看,“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已經向美國傾斜。美國仍以其財大氣粗、武庫超群而肆無忌憚地在全世界推行“民主革命”戰略,在一些國家制造“顏色革命”,則使業已失衡的國際格局進一步向西方傾斜。
對獨聯體的影響則表現為,在實現“顏色革命”的格魯吉亞和烏克蘭與獨聯體的關系漸行漸遠之后,吉事件對獨聯體又是一個打擊。須知,吉是由俄羅斯主宰的獨聯體、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以及中亞合作組織等的成員國。目前吉雖然聲稱不會退出這些組織,但對這些組織的態度是否會一如既往,也很難說。在其成員國“顏色革命”頻起的情況下,獨聯體欲振興,恐怕只能是愿望,而難于成為現實。
目前有一種說法,似乎吉事件對俄羅斯的影響不大。其實不然。美不會容忍“顏色革命”的桃子落到俄的手中。吉事件已經告訴俄,在其后院同樣會爆發“顏色革命”,同時也說明,俄在中亞的掌控能力有限。俄主宰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其成員國安全受到威脅時,同樣也無所作為,人們對俄能否確保中亞地區安全產生疑慮,俄的威信因此受損。俄在獨聯體內的親密伙伴日益減少,意味著俄勢力范圍被壓縮,重振世界強國夢想的基礎被削弱。
從俄自身來看,它同樣面臨“顏色革命”的威脅。俄國內反對派從吉事件中再次受到鼓舞,準備在2007年與政權黨展開一搏。考慮到美推行“顏色革命”的最終目標是俄羅斯,因此,俄自身壓力明顯增大。盡管吉事態近期似乎在按俄的意圖發展,但俄切莫小勝則喜,總的來看,它損失的要比得到的多。在美的攻勢下,俄的處境較前明顯險惡和艱難。
吉事件對中亞其他國家影響較大。中亞國家領導人擔心“顏色革命”特別是以吉方式奪權會在本國重演。為此,各國都加強了對國內局勢的控制,并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變化。吉事件也使本來就復雜的中亞國家之間的關系又增加了新的變數,給該地區的穩定、經濟發展和實現“一體化”的目標增加了困難。另外中亞其他國家的外交走向是否會發生變化,尚待觀察。
吉事件對上海合作組織也有影響,使成員國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活動難度加大。
對中國的影響表現在:經貿關系受損,欲達到2004年水平已無希望,對長遠的合作也會有負面影響;中國西部安全威脅增加;在美影響擴大的情況下,中吉關系能否一如既往的友好,也有待觀察。
(本文責任編輯: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