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胤鴻
近年來,日本一直謀求政治軍事大國地位,提高對國際事務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特別是2004年以來,日本內政和外交雙管齊下,加快了走向軍政大國的進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積極謀求常任理事國地位
擴大在聯合國的發言權
近十余年來,日本一直認為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保持和擴大其影響力的最佳途徑,早在1990年就制定過在戰后50周年即1995年成為常任理事國的目標,1994年,當時的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正式聲明“日本已經準備好承擔起常任理事國的責任”。現在,日本想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為達到這一目標,日本多方游說。首相小泉于2004年9月在聯大發表演講,大力宣傳日本在防擴散、國際合作和人道重建、經濟援助和開發等方面做出的貢獻。并表示有愿望在國際和平與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全面參與安理會的決策過程。
2004年10月15日,日本如愿當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對此,日本受到極大鼓舞,外相町村信孝公開表示,日本將好好利用今后兩年的任期,為最終成為常任理事國打下堅實的基礎。今年以來,日本利用聯合國改革之機,加大了“入常”活動。3月31日,日本聯合印度、巴西、德國在紐約開會,結成“四國聯盟”,相互支持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此同時,日本還在全球展開了拉票活動,指示其駐各國使館,向駐在國進行游說,爭取該國支持日本進入安理會。但是,日本的如意算盤卻為他自己的錯誤行為設置了重重障礙。近一時期以來,日本不斷惹事生非,挑起島嶼爭端,篡改教科書,否定侵略歷史等等,失信于鄰國和亞洲人民,遭到有關國家和人民的激列反對。日本《朝日新聞》指出,日本外交處于四面楚歌,小泉首相責任重大。安南也公開表示,日本要在聯合國扮演重要的角色,必須首先說服亞洲鄰國,與他們就歷史問題進行直接對話。日本當局如果不直面歷史,反省錯誤,取信于亞洲鄰國,想謀求常任事事國的地位,那將是相當困難的。
建立完整的“有事法律體系”著手修改和平憲法
隨著國內右翼勢力迅速發展,日本開始對“戰敗國”地位不滿,謀求從“經濟大國”、“科技大國”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轉變。近10年來,日本政府加速戰爭立法進程,加強日美安保同盟,建立了完整的“有事法律體系”。在向海外派兵問題上,先是實現了向海外派遣非戰斗部隊,后又以反恐合作名義實現了派遣自衛隊戰斗部隊到海外。
在此背景下,日本又開始著手修改二戰后作為日本國家安全基本法律保障的“和平憲法”。在右翼勢力的煽動下,日本政府正在謀求一步步突破二戰結束時“永遠放棄戰爭、不保持戰爭力量”的承諾,大力擴充軍事力量。執政黨自民黨的憲法調查會2004年11月17日提出了《憲法修正草案》,其中僅留下“和平憲法”第9條中的第一項“放棄戰爭”的規定,卻明確表示要將現在的日本自衛隊提升為“自衛軍”,并允許其行使集體自衛權和在參加國際活動時行使武力,其實質是拋棄“和平憲法”,使日本向海外軍事擴張永久合法化。另外,將有軍國主義色彩的“旭日旗”和《君之代》也被納入修憲草案中,作為日本的國旗和國歌。修憲草案的另一個主要內容是恢復天皇的國家元首地位,并進一步承認女性皇族成員有權繼承皇位。而二戰后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征,被剝奪了一切國家權力。
出籠新防衛大綱
防衛職能和范圍急劇擴大
在推動修憲的同時,日本還對1995年制定的現行防衛大綱進行了全面修改,使其安全政策更具攻擊性。日本政府已于2004年12月10日通過了“新防衛計劃大綱”,與現行防衛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如下幾個明顯的變化:
1、提出了日本安全保障戰略的兩大目標。一是國土防衛;二是改善國際安全保障環境,將自衛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國際活動由過去的“附帶任務”提升為“基本任務”。并提出了日本防衛力量的三大任務:應對恐怖主義和彈道導彈等新威脅;抵御敵人進攻;積極改善國際安全保障環境。這樣一來,日本自衛隊今后不但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海外,還可以對“威脅國際安全”的國家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
2、新大綱在論及日本周邊安全問題時對朝鮮、中國等特定國家直接指名道姓。而現行防衛大綱當中都盡量避免提到特定國家的名稱,而只是使用“軍事大國包括核大國”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這樣的模糊提法;
3、除了防備周邊國家外,新大綱還明確表示,日本自衛隊的海外軍事行動將不僅僅覆蓋東亞地區,同時還將以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名義參與執行中東任務。新大綱稱“從中東直至東亞地區的穩定對于資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賴進口的日本而言極其重要”,這意味著日本自衛隊在成立50年之后在作用與地位的定義上發生重大變化;
4、新大綱中制訂了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的方針。根據這一方針,日本將不再受到武器出口限制的范圍包括:日美兩國或以美國為主多國聯合研發生產的武器以及與支持反恐和打擊海盜的國際合作有關的武器。此外,新大綱還包括了主張設立“自衛軍”、進行經濟制裁、發展導彈防御系統等具有實質意義的內容。
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新大綱首次明確提出要關注中國可能帶來的威脅,而且此前日本防衛部門還在內部會議上推出了中國襲擊日本的三種假想。分別為:1、如果中國大陸與臺灣爆發戰爭,中國可能襲擊日本部分地區,以阻止駐日美軍援臺;2、隨著中日領土紛爭的加劇,中國可能武力奪取釣魚島;3、中國可能采取各種手段確保其在東海的利益。日本此時重彈“中國威脅論”的老調,是為其軍事大國化進程提速尋找借口。
以“軍縮”為名
行加強日本軍事能力之實
在通過“新防衛計劃大綱”的同時,日本還制訂了自衛隊軍備縮減方案,計劃將自衛隊的軍備進行大規模的裁減,分別減少了陸上、海上和空中自衛隊的坦克、自動炮、護衛艦、海上巡邏機以及戰斗機等裝備和陸上自衛隊的兵員數量。同時陸上自衛隊決定組建 “中央快速反應部隊”,以應付“反恐”和“維和”等緊急事件的需要,這是冷戰后日本自衛隊的一個重大的具體策略。這個所謂的“軍縮”方案名義上是裁軍,實質上是一項加強日本軍事能力的“改革”,是日本準備制定的長期防務和軍事政策的一部分。日本自衛隊考慮的要點不在于“減縮”,而是向“信息化”轉型,并配合駐日美軍的戰略調整。
在裁軍的同時,日本軍費開支卻在繼續大幅度增長。日本防衛廳2004年8月31日提出的2005年度防衛預算要求表明,日本將加快發展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大幅增加防御預算。防衛廳提出的導彈防御預算總額為1442億日元,比上年度增長35.5%,整個防衛預算要求額為49335億日元,比上年度預算增長12%。
此外,日本政府還撥出巨款計劃至2006年總計將8顆偵察衛星送入軌道,用于監視日本的頭號安全目標——朝鮮,日本現在已經有2顆衛星繞地球運行。
經略中亞和拉美
發展政經關系并擴大影響力
日本還加大了對中亞和拉美地區的外交力度,大力發展與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2004年8月底,日本時任外相川口順子訪問了中亞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并出席了在哈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首次“中亞+日本”外長會議。川口順子此行一是為了爭取中亞支持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二是加強日本在中亞的能源開發合作,以實現日本油氣資源供給的多元化,三是謀求與中亞各國進行反恐合作。
此后不久,日本又對拉美國家展開了強大的外交攻勢。首相小泉于2004年9月13日開始前往巴西、墨西哥和美國,進行他就任首相以來時間最長的外交之旅。在巴西圣保羅訪問時,他提出“日本與拉美新伙伴關系構想”,主要內容包括:日本在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合作,擴大雙方經貿往來。還與墨西哥總統福克斯共同簽署了日墨自由貿易協定,并就擴大經濟合作關系交換意見,同時針對墨西哥對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態度消極展開游說,向其呼吁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必要性,爭取墨西哥支持日本。
強硬對待領土爭端
加強東海軍事部署
同上述種種動向相對應,小泉政府的主權意識也極大膨脹,對于同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表示出強硬姿態。在西面,聲稱“竹島”(韓國稱為“獨島”)屬于日本領土,島根縣議會還通過《竹島之日條例案》,宣示對“竹島”擁有主權,激起韓國人強烈抗議,兩國關系迅速惡化。在北面,日本國會兩院通過決議宣布簽署日俄和約的先決條件,除收回北方四島外,新增“其他北方領土”。此前日本從未提出如此要求,這一變化必將使日俄領土爭端更加復雜化。
與此同時,日本同中國的領土爭端也呈激化之勢。在2004年10月中日就東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氣開發和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舉行談判時,日本采取十分強硬的態度,提出了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的主張,即從日本沿岸開始的200海里范圍之內全部屬于日本的專屬經濟區,以此來牽制我方提出的以大陸架延伸來劃分東海海域日中專屬經濟區界線的主張,遭我拒絕。今年4月13日,日本政府無視中方權益和國際關系準則,決定開始辦理日本民間企業對有爭議的東海“中間線”以東油氣田試采權的手 續,直接對我挑釁。此外,日本防衛廳作出了多項針對中國的重要決定:一是準備在東海海域增設無線電探測系統,加強搜集和處理中國的情報信息,加強監視中國軍艦飛機;二是決定向宮古島派遣陸上自衛隊,配備無人偵察機,把那霸基地的F4戰斗機更換成更先進的F15戰斗機,向與臺灣相鄰的下地島派遣戰斗機,以增強東海方向的防衛能力;三是決定組建一支850人的軍隊充實到沖繩那霸市,形成一個人數達2300人的作戰旅,主要執行東海方向的作戰任務。
在加強東海軍事部署的同時,日本防衛廳已經開始研究釣魚島的作戰問題。由陸海空各幕僚監部(相當于參謀部)和統合幕僚會議(相當于參謀長聯席會議)每年制定一次的“防衛警備計劃”目前雖然尚未將釣魚島的“防衛作戰”列入其中,但日軍方高層已經就釣魚島的作戰計劃問題開始“非正式”的研究,估計這項研究最終會成為“防衛警備計劃”的內容。
最近以來,日本右翼勢力纂改歷史教科書,否認和歪曲侵略戰爭歷史,其政要連年參拜靖國神社,這一系列舉動理所當然遭到了中、朝、韓等亞洲鄰國的強烈反對,使其大國夢平添了許多變數。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