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杰
近年來,蒙古國宏觀經濟整體與運行平穩,經濟保持恢復性增長。蒙古國穩定的經濟形勢對進一步擴大中蒙經貿合作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蒙古國經濟恢復增長
自2000年下半年蒙古人民革命黨重新執政以來,在穩定政局、調整外交、發展經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克服了寒災、雪災、瘟疫等不利影響,使蒙古國宏觀經濟保持穩定增長。2002年以來,蒙古國內生產逐步得到恢復。據統計,2003年蒙古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5.5%,人均達500美元。2004年蒙古經濟發展態勢依舊良好,各項社會經濟指標均大幅增長,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6%,創該國1990年以來經濟增長率新高,遠遠超出2003年底該國政府確定的6%的增長目標。2004年是蒙古國保持社會經濟生活良好發展趨勢和穩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之年。蒙古國經濟恢復增長的突出成效表現在:
1.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蒙古經濟的復蘇。蒙古政府把2001年定為“支持工業發展年”,將采礦業、畜產品原料加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首要的發展行業,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民族工業的政策。使工業生產連續多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并逐年提升。到2004年蒙古國工業生產總值(按1995年可比價格計算)達
2.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77萬美元,增幅為13%。隨著一些產業的逐步恢復和發展,企業的投資動力增強。2004年,國際市場有色金屬、貴金屬和燃料價格上漲為蒙古出口銅精粉、黃金和煤炭企業帶來了福音,也大幅提高了該國礦產品的價值。
2. 外貿、外資、外援的持續增加促進了蒙古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自2000年起蒙古外貿結束多年的低迷狀態,貿易額有較大增長。特別是由于國際市場銅價上漲,使出口總額有大幅增長。2004年,蒙古外貿總額達18.65億美元,增長31.6%,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總額8.53億美元,進口總額10.12億美元,分別增長38.5%和26.3%,外貿逆差1.58億美元,比上年減少2680多萬美元。
外資的引進也為蒙古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2004年,蒙古的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為778個,投資金額為2.37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0.4%。
至2003年11月,十次援蒙捐助國會議允諾向蒙古提供累計29億美元的各項援助,實際落實
82%,為實現蒙古經濟發展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財政基本穩定為蒙古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蒙古政府通過完善財政管理制度,全面進行稅制改革,加大了金融調控力度,在2000年以后出現了通脹率大幅下降、匯率穩定、外匯儲備增加、財政盈余的積極態勢。近5年來,蒙古通脹率一直保持在1位數以內,在8.1-3.7%之間。近年來,匯率也比較穩定,一直在1美元兌換1100圖格里克上徘徊。2004年12月底,蒙古銀行外匯凈儲備為1.6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460萬美元。外債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57.8%,下降了13.4個百分點。蒙古國2004年中央財政總收入(包括各類外國援助)為5.73億美元,同比增長25.1%;總支出和償還外債總額為5.93億美元,同比增長16.5%。
4.農牧業收成較好為蒙古經濟真正走出困境提供了保障。在多年的夏季干旱和冬季嚴寒之后,2004年的氣候一直不錯,占蒙古GDP30%的農牧業產值出現了4年來首次增長,牲畜存欄總數增加了250萬頭(只),增長率高達10%,創近年新高。截止2004年底,該國牲畜存欄總數已達2800多萬頭(只)。全年非正常死亡牲畜頭數29.2萬頭,比去年減少損失100萬頭。
糧食單產比去年提高,集約化畜牧業進一步發展,以家庭為單位飼養家畜也開始推廣,農業灌溉投入進一步加大。這與2004年蒙古國風調雨順有直接關系,加之羊絨等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恢復并有所提高,也給該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牧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5.貨物運輸量的增加顯示出蒙古經濟發展的活力。近年來,蒙古各類運輸工具貨運量不斷增加。2004年蒙古全國完成貨物運輸總量2160萬噸,同比增長了22.5%;旅客運輸1.94億人次,同比增長
15.7%。
當然,在蒙古國的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氣候惡劣,農牧業依然靠天吃飯、工礦業生產和出口過分依賴世界市場價格、內外債壓力大、貧困化嚴重等不利因素。但是,蒙古國未來經濟發展呈現出的積極因素仍是主流。
蒙古國經濟復蘇的原因
1.新政府更加重視經濟發展。2004年,由蒙古人民革命黨(簡稱人革黨)和祖國—民主聯盟聯合執政的新一屆政府成立后,在機構設置調整中增加了交通運輸、旅游、建筑與城市建設等4個與經濟工作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這表明新一屆政府在加速發展經濟的問題上已經取得共識,它將按既定的經濟發展思路,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抓好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2.“千年公路”計劃是促進蒙古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措施。蒙古現有道路約1.1萬公里,其中硬路面的公路僅占11.9%,礫石路面公路占12.5%,自然路占75.6%。長期以來,道路交通發展嚴重滯后成為了蒙古振興經濟的最大障礙。為此,蒙古人民革命黨提出“千年路”計劃。蒙古新政府認為,這一計劃是帶動國內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消除貧困,密切和擴大對外聯系的一個重要措施。連通全國的現代化交通網絡的建成將為開發各地的礦產、旅游資源創造“進得去、出得來”的便利條件,進一步夯實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3.投資環境寬松,引資成效顯著。近年來,蒙古國投資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法律政策進一步完善,這為開放引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蒙古國政府的開放引資政策已收到一定成效,累計吸引外資11億美元,成為蒙古國內生產總值連續4年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因素。隨著先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的陸續引進,蒙古的一批傳統加工企業也正在出現起色或改觀。可以預見,蒙古國新一屆政府今后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進一步確立其經濟發展“推進器”的地位,盡快加速蒙古國經濟發展的步伐。
4.私有制企業成為蒙古國經濟發展的主體。自1990年蒙古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私有制經濟迅猛發展,目前,私有制企業成為蒙古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占蒙古國企業總數的96.6%。私有制經濟對蒙古整體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大,而且有逐步上升的趨勢。2003年,私有制企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0%,上繳預算收入達50%。蒙古最大的羊絨羊毛生產商Gobi Cashmere以及全國航空公司和一些國有礦業資產的私有化計劃也將繼續吸引外國投資。
5.中國對蒙古礦產品的需求將刺激蒙古經濟增長。在蒙古的出口商品中,銅精粉幾乎全部出口給中國。2004年上半年,中國的強勁需求推動蒙古的銅出口增長了23.8%,出口額增長116.3%,占蒙古出口總額的44.95%。全年向中國出口商品總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47.8%,僅銅精粉一項商品就向中國出口2.8億美元。隨著蒙古銅、黃金和煤炭等資源的進一步開采,加上中國經濟發展對資源需求量的增加,雙方貿易額還會擴大。
中蒙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1.中國在蒙古的貿易地位日益強大。近年來,中蒙經貿有了很大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中蒙貿易額由2001年的3.62億美元增至2003年的4.40億美元,三年平均增長11.2%。隨著蒙古經濟的復蘇,2004年中國對蒙古出口、進口都有較高幅度的增長,中蒙貿易額達到6.9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額為2.3億美元,進口額為4.6億美元,分別增長57.7%、49.7%和62.1%。中國繼續保持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地位。2004年蒙古向中國出口的五大商品是銅精礦粉、鉬精礦粉、精梳羊絨、洗凈羊毛和原油;蒙古自中國進口的五大商品是石油制品、面粉、紡織品面料、白糖和筑路機械設備。
同時中國對蒙古的投資也在快速增長,中國已成為蒙古國最大的投資國。1998年底,中國在蒙中資企業僅為28家,投資額為303.33萬美元。到2003年底,在蒙登記的中資企業有1164家,總投資額為3.79億美元。2004年中國在蒙古新增投資項目419個,投資金額1.26億美元,分別占蒙古利用外資項目總數和引資總額53.9%和53.2%。
2.中蒙邊境經濟開發區的設立將促進雙方的經貿合作。中蒙經濟開發區計劃設置于蒙古國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接壤的地帶,占地900公頃,目前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招標。開發區將分為三部分,分別針對從事貿易、加工和旅游的公司。中國作為蒙古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開發區內還將享受在鋪路、合作開采礦產資源、農牧業和畜牧業加工及半加工等具體項目上的優惠政策。
3. 蒙古“千年之路”計劃有利于雙方經貿合作的加強。在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中,蒙古是與中國陸地邊境線最長的鄰國,其領土的東、西、南三面與中國接壤,兩國擁有4676公里的共同邊境線。然而,這么長的邊境線上,兩國只有一條鐵路相連,在中蒙邊境蒙方境內沒有公路,蒙古最大的邊境口岸扎門烏德也只有一段短短的硬面公路。邊境交通運輸不夠發達,極大地制約了中蒙兩國在經貿、旅游、運輸等方面的發展。蒙古政府意識到,蒙古的發展離不開鄰國中國,在蒙中邊境發展公路交通,已經成為蒙古政府的工作重點。蒙古“千年之路”實施3年來,除已經動工興建和完成的公路總長670公里外,還完成公路設計約1000公里,其中烏蘭巴托至扎門烏德700公里路段已經完成200多公里。如果這條公路及早開通,可大大促進蒙中兩國的經貿、旅游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發展,中蒙兩國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也將隨著經貿合作的深入得到進一步加強。
4.口岸擴大開放將保障貿易渠道暢通。為進一步加強經貿往來,中蒙兩國多次修改邊境口岸及管理制度協定,最大限度地保障貿易渠道暢通。1992年,中蒙兩國邊境上8個邊境口岸全部開通,1994年又增設了兩個季節性邊境口岸。2004年7月,蒙古總統巴嘎班迪訪華,在北京簽署了《中蒙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協定》。根據該協定,從2004年10月1日起,在目前中蒙之間12個邊境口岸中,除了二連浩特—扎門烏德口岸為常年口岸外,另外將新疆的塔克什肯—蒙古的布爾干等四個季節性口岸改為常年開放口岸。
目前,蒙古有近60%的商品出口中國,18%的進口商品來自中國,40%的外資來自中國,中國政府每年還向蒙古提供經濟援助。另外,蒙古沒有出海口,蒙古的進出口貿易要靠中國的鐵路和港口。此外還有許多促進中蒙雙邊經濟合作的有利因素,如地緣人文優勢、經濟互補性強、良好的合作基礎、堅實的法律基礎等。總之,中蒙經濟合作前景廣闊,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這一點將得到充分的體現。中國入世為兩國企業開展貿易活動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條件,同時對簡化過境運輸手續、擴大蒙古的運輸量也具有重要意義。依照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則,蒙古的產品將以很少的關稅進入中國市場,而中國也可以向蒙古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擴大對蒙的出口量。中蒙兩國經濟互補性作用會更加得到充分發揮,為兩國雙邊和國家合作帶來更多的機會。
(本文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