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奎 胡薇薇
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邏輯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政府社會管理的強化為先導,從理念、體制、職能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來提高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推進社會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治化,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更新社會管理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理念變革先行。要實現四個轉變:
——從舊式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轉變。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做到“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從片面政績觀向正確政績觀轉變。做到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等等。
——從行政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為此,必須做到:一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服務于社會;二是政府要將服務寓于監督管理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社會發展型政府轉變。以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型政府為目標,政府職能應該轉向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重視社會管理。
(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
和諧社會需要有科學的制度、體制做基本保障。因此,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新體制,提高政府社會治理能力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水平。
1.構建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機制,保障公共安全。和諧社會是更加穩定的社會。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以“穩定壓倒一切”為方針,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干群結合、依靠群眾,加強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為此,可以以社區為依托,借鑒西方的“公民參與型的社區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組織和自我服務的“社區警務模式”,有效地發揮司法機關懲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維護穩定的職能作用。
2.構建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穩定的“安全網”。和諧社會是更加安全的社會,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法制化。
首先,對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彌補。大力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積極穩妥地、大幅度地降低社會保險保障水平,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護理保險制度、補充社會保險和家庭福利制度。其次,調整現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再次,構建新的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將社區建設成為承載我國社會保障縱向制度系統的橫向操作層面,通過政府授權,推動社區自行調配各種資源,形成由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合作機制。
3.構建社會矛盾的化解機制,創建“平安”社會。和諧社會是更加平安的社會。要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把各類矛盾化解在現場、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一是要落實國務院新頒發的《信訪條例》,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堅持分級負責等原則,以暢通信訪渠道為主線,解決信訪問題為核心,以基層信訪工作為重點,依法保護群眾的信訪權利;二是要建立健全領導干部接訪制度和下訪制度,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維護安定團結。
4.構建有效的公共幫助機制,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和諧社會是更加公正的社會。公共幫助就是指政府、公共部門以及社會力量通過社會救助或收入支持的方式對社會上最困難的群體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保障。構筑有效的公共幫助機制,要著重加強對貧困群體的直接救濟與援助力度,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并注意對邊緣人權益的保護。
5.構建社會運行狀況的監測與預警機制,創造一個“有預見性”的政府。和諧社會是更具預期的社會。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有效做法,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
——構建正式的體制內社會監測機構,輔之以社會第三方的獨立評估機構,逐漸形成縱橫交叉式、立體網狀型的監測體系。
——構建社會穩定的預警預控管理系統,重構社會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開拓廣泛的社會信息收集源。
——研制并運行社會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將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納入政府決策和績效評估過程中。
——構建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預警、籌備、救治),建立應急基金監管、物資儲備、民間援助、社會救助制度。
(三)強化社會管理職能
構建和諧社會,當前需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以下職能:
1.強化勞動就業服務職能,創造良好的勞動就業政策環境。“就業是民生之本”。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原則,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發展合理的社會人才流動機制,制定和落實就業優惠政策,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發展人才服務中心,開拓國際勞務輸出,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2.強化衛生服務職能尤其是食品藥品監管職能,確保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為全體人口提供基本衛生服務,需要建設好公共衛生四大體系,即:疫情信息網絡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疾病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
3.強化收入分配職能,調節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正。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社會。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要進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取消行業壁壘、城鄉壁壘,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問題,要建立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稅收框架設計,同時,加大對腐敗的打擊力度,取締一切非法收入。
4.強化人口與環境管理職能,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強化人口管理方面,要取消戶籍制度造成的人為分割,以“居住地人口互動治理”模式取代“戶籍屬地管理”模式,重視性別比例均衡問題。環保方面,實行建設項目環保預審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依法采取環保評價一票否決制,建立有效的環境治理運行機制,遵循“誰污染、誰治理犓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制定相應的規制政策,適時開征環境稅,加重污染者的稅收負擔;加大環保資金投入,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四)整合社會管理主體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明確:黨委領導的核心地位,政府功能的職能定位,社會組織的協同功能,公眾參與的積極作用,即整合各方社會管理主體的力量。
1.黨委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實施社會管理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堅強領導核心。黨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執政能力,實現、維護、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組織者、宣傳者、推動者、實踐者。
2.政府負責。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政府應轉變職能,注重履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嚴格依法行政、依法治官、從嚴治政,再造一個更具事業心與公共精神的服務型政府。
3.社會協同。在當代,要推動“多中心主體”社會治理,大力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構建“社會——政府”合作型管理模式,推進社區依法自治,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居委會、村委會)、社會團體等在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方面的作用,形成構建和諧社會的整體合力。
4.公眾參與。公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主動的參與者熞虼耍要開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質;發展民間組織,創造公民社會載體;拓展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保障輿論自由。
(五)創新社會管理方式
構建和諧社會,政府要積極創新社會管理方式。
1.行政管制。重視加強“社會政策”管理,完善社會政策的規則和程序,做到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同時重視必要的“社會管制”。制定政府條例和設計市場激勵機制,以控制廠商的價格、銷售或生產等決策。
2.市場機制。引入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引入類市場機制,通過適當的授權將一些社會事務的管理交由企業負責。另外,政府可以通過合同出租、承包、委托經營等形式,把生產的任務轉移給社會,而自己只承擔組織工作,負“提供者”的責任。
3.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依法行政的工具,政府以法律為手段,按法律規定的程序和特點治理社會公共事務,構建和諧社會。重點是要為“社會管制”立法。如環境保護立法管制;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管制等。
4.信息技術。要適應政府信息化的要求,就要建設合理的網絡布局,建立起諸如公務網、公眾網、信息網和各類專業網等。以電子化為手段,以網絡為載體,實現社會管理主體(政府)與客體(社會與公眾)之間更為廣泛全面的信息交流,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做到“親民、愛民、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