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蕓詩 姚禮慶
2004年11月21日,年僅21歲的清華大學學生張春鳴因患大腸癌與世長辭。從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他曾因腹瀉至少4次到校醫院看病,但始終被診斷為腸炎,直到他自費到北醫三院就診時,才發現已是腸癌晚期。張春鳴的去世,留給他的親人、同學和老師的是無盡的遺憾。我們在為張春鳴的離去感到悲哀的同時,想到的卻是如何——
談及大腸癌,人們總會不自主地和老年人掛上勾。殊不知,青年人大腸癌問題更是不容忽視。有一項統計數據讓人觸目驚心:在國外,年齡小于30歲的人患大腸癌占大腸癌總數的1.08%,而我國卻高達12.1%。青年人大腸癌因為具有以下特點,給及時治療帶來了難度。
7大特點
1.早期診斷率很低。在確診的青年人大腸癌中,已經在中晚期的患者占了50%~80%,而20歲以下的患者,一旦確診,幾乎全部是中晚期。
2.惡性程度高。一般說來,分化越差的癌癥惡性程度越高。而在確診的青年人大腸癌中,分化最差的黏液腺癌占了50%~60%,這一數據是老年患者的3~6倍;年齡小于20歲的患者,黏液腺癌占了80%~90%。
3.疼痛癥狀突出,易出血。由于就診時患者多屬晚期,容易發生急性腸梗阻,所以約40%左右的患者是以腹痛為第一表現的。至于出血,大多不會引起患者的重視,會當作痔瘡治療很長一段時間,造成病情的延誤。
4.女性患者,發生卵巢轉移的比例高。有一項數據顯示,在確診的女性青年大腸癌中,卵巢轉移率高達12%,而且有1/3患者是以卵巢腫瘤來院就診的,有的甚至等到卵巢腫瘤手術以后,通過病理檢查發現為轉移性腺癌,才重新尋找原發灶。
5.確診時間長。一般青年人大腸癌患者從有不適癥狀到經檢查被確診,整個時間約為5~10個月,直接導致了病情的延誤。
6.誤診率高。一般青年人大腸癌的誤診率高達78.5%。其中有很多原因,如醫生滿足于已發現的良性疾病,而未做進一步檢查;只注重癥狀,缺乏對病史的細致了解和全面分析;過分考慮年齡因素,缺乏對青年人大腸癌的認識和應有的警惕等等。
7.預后差。青年人大腸癌5年生存率僅為16.7%~17.8%。與老年人相比,預后更差。
“三大法寶”合力阻擊病魔
要想早期診斷大腸癌,首先必須從思想上摒棄僥幸心理,不要以為“大腸癌好發于老年人”而掉以輕心,應該提高警惕,切勿以年齡作為一種疾病的判斷基準。一旦有大便異常、出血,不管年齡大小,都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直腸指檢、鋇劑灌腸和結腸鏡檢查,是發現結、直腸疾病的“三大法寶”。直腸指檢如果觸及堅硬凹凸不平的包塊,就要考慮直腸癌;而鋇劑灌腸如發現鋇劑缺損,就要考慮直腸內有占位性病變。
但總的說來,結腸鏡檢查才是目前診斷直腸癌最有效的手段。它充分利用內窺鏡的優勢,不僅能準確直觀地發現癌變部位,還可以直接取出病變組織,通過病理檢查,明確癌癥的分型,為確定治療方案和預后,提供有利證據。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結腸鏡檢查都有一種懼怕心理。隨著無痛內鏡的發展,人們對結腸鏡檢查的接受程度已大大提高。相信隨著結腸鏡檢查的普遍使用,早期診斷青年人大腸癌將不再是一個“夢想”。只要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一定能提高青年大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