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迪
十二月的天氣異常寒冷,朔風狂暴,凜冽透骨。山東省琴勝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金海帶著他的女兒趙琴,由我和市教育局宋文老師陪同,前往膠南市二中資助一名品學兼優的孤女劉增麗。
趙琴從小赴英國,時年就讀于牛津大學三年級。老趙特意安排她寒假返青,帶她去感受農村生活,看看家境貧寒的農村孩子怎樣生活和學習,體味一下幫助弱勢的社會責任,以增強仁愛之心,激勵奮進之力。
一路上,趙琴欣賞著久違了的青島農村風光,想到要去做件善事,想象著素不相識的“妹妹”,頗有神秘和興奮之感。但不久暈起車來,目閉眉鎖,緊偎著大衣蜷曲一團,忍受著長途顛簸的嘔暈。為了照顧她,車走走停停,用了三個小時方到達目的地。
我們在學校見到劉增麗。增麗身高1.7米,小趙琴4歲,剪運動式短發,一身藍白相間的運動裝校服裹著她那不夠挺拔的身軀,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舉止彬彬有禮,老趙父女對她甚是喜歡。老趙當即將3000元錢交給校長,作為增麗高中階段學習和生活費用,并承諾如考上大學,一定和趙琴一起幫她完成學業(現已兌諾)。面對突如其來的“貴人”,增麗并未直露孩子幼稚的沖動,只是淚花盈眶,深深鞠躬,輕聲細語道:“謝謝趙叔叔,謝謝趙姐。”表現很是靦腆。據校長介紹,她4歲那年父母雙亡,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清貧激勵她奮發上進,也鑄就她沉穩的個性。趙琴握著她的手,猛然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個獨生女,而是為人姐了,一份責任感油然而生。
離開學校,我們又到大場塔鎮山店子村看望增麗的爺爺奶奶。進了大門便看見兩間各五六平方米的小屋,黑暗陰冷。外間柴房,里間住房。房內除一席炕,余下的是只能容4人站立的空間。老趙將帶去的面粉和食油送給他們,還贈送500元錢,我也贈送200元。老人將700元錢小心地捏著,仿佛托著千斤重量。膠南的同志告訴我們,這700元錢意味著他們能過三年的日子。我們楞住了,趙琴疑惑地問:“平日他們怎樣生活呢?”陪同者說:“靠自己勞動,田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沒有多余的收入。”可以想見,增麗父母去世后,他們省著、苦著,用所有的力量,甚至生命撫育孫女,這就是劉增麗生活和學習的環境!我們的心靈被強烈地震撼著,眼睛濕潤了。
在廣袤的田野里,北風肆虐,狂嘯著仿佛要將我們吞噬。我們急匆匆鉆進車廂,顛簸在鄉間小路上。突然,趙琴急促地叫“周阿姨!”我猛側目,還未及應聲,她已經暈厥過去。全車人頓時手忙腳亂,老趙抱住女兒,使勁掐她的人中,我用創口貼包扎她流血的手指。她緩緩蘇醒,眼淚涌出來,順著面頰流淌著。原來是在她急匆匆上車時,右手食指和中指被車門擠破,十指連心疼呵!看著從指縫中涌出殷紅鮮血,她的身心終于忍受不住痛楚和刺激,出現暈血反應。我們立即把她送到膠南二醫,輸入強心和營養藥劑,兩小時后,她的臉上才慢慢泛出紅潤。回程路上,趙琴嬌嬌地靠在父親身上,心中記掛失去父母疼愛的增麗妹妹,為自己享受這份安全和幸福而潸然淚下。
趙琴返英前夕我去送行,談起那難忘的一天,她笑得可愛極了,苦澀的淚和殷紅的血相伴一天,真算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了,不但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得到一次質的升華,也真正領悟了父親的苦心和善行。
趙琴的父親趙金海通過青島市慈善總會,曾經連續4年資助青島大學特困孤兒學生張愛華,如今張愛華已成為大連理工大學的研究生;還將他企業更新下來的20臺微機送到農村小學,讓至今未曾觸摸過電腦的孩子們靠近現代科技;他作為市慈善總會的理事,認真履行義務,帶動職工搞慈善一日捐;還通過自己的網站召集社會志愿者,組織社區殘障人觀瞻市容新貌;現在又苦心孤詣地安排女兒去農村體驗善行,父子倆一起幫助貧困學生,不正是在用可貴的善行傳承著慈善美德嗎?
看著即將遠行的趙琴,老趙和我頗感欣慰,若能代代傳承美德,那生命定然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