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0%~30%的腦梗塞是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如果能早期發現頸動脈狹窄,并及時給予手術疏通,等血管暢通后,因腦缺血而造成的中風自然就離人們越來越遠了!
腦梗塞是一種后果嚴重的腦部疾病,原因在于:為腦組織供血的血管被阻斷而引發腦部缺血 ,并繼而引起腦組織壞死,壞死的腦組織發生永久的不可逆的神經功能障礙。在這些患者中, 1/3的人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終生殘廢);還有1/3者,甚至撒手而去!
到目前為止,醫學研究人員還沒有找到使神經組織再生的方法。因此,預防腦梗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病在顱內,根在頸部
我們知道,維持大腦正常的工作需頸動脈正常的供血。頸動脈因粥樣硬化發生了狹窄,其破裂、脫落后的斑塊和血栓會隨血液流到腦部的一些血管,小栓子會造成不同腦葉的腦栓塞,大栓子則會引發大面積的腦栓塞。或者因頸動脈狹窄造成腦血流速度減慢而致血栓形成。
近年來,在對腦血管疾病的論述中,有“病在顱內,根在頸部”的新觀點。據有關數據統計,約20%~30%的腦梗塞是由頸動脈狹窄及其栓子脫落所造成的。因此,由頸動脈狹窄而造成的腦梗塞,必須得到有效的治療。早期發現頸動脈狹窄,并及時采取措施疏通頸部血管,就能很好地預防腦梗塞發生。
提高警惕,早期診斷
頸動脈狹窄是有“信號”的。當有以下癥狀時,必須盡早到醫院接受有關檢查:
(1)早期:突然發作的肢體麻木、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上下肢無力、面肌麻痹、單眼突然發黑以及突然發生語言功能障礙。
(2)后期:感覺障礙、偏癱、失語、偏盲等。
另外,有些患者無明顯癥狀,或僅有頭暈、頭昏、一過性眼前發黑等。
以上病人在檢查全身血管時,要特別重視頸內動脈的檢查,明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斑塊形成。
目前頸內動脈檢查的方法主要有:頸動脈超聲波、磁共振頸動脈成像、頸動脈血管造影等。
患者若發現頸動脈存在狹窄問題,一定要及時采取措施,疏通頸部動脈,這樣才能減少“后患之憂”。
提前手術,預防腦梗塞
目前,國內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有兩種方法:一是內科藥物治療,二是外科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患者若經腦血管造影檢查確定頸動脈狹窄率超過50%,或沒超過50%但斑塊較大并伴有腦缺血發作癥狀,均視為手術適應癥。
患者若經超聲波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確定頸動脈狹窄率超過50%,或有內膜斑塊較大,或形態不規則的潰瘍,這時也應該首選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剝離切除增厚的動脈內膜和粥樣化斑塊,這樣就使頸動脈內壁變得光滑,頸動脈內徑恢復正常大小。這種手術稱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又叫“頸脈剝脫”。
北美每年缺血性中風人群發病率約為0.3%,每年約有60萬人發病,其中40%導致致命性殘廢或死亡。為治療和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發生,每年約有13萬人接受頸內動脈內膜切除術。國內開展這種手術是近幾年的事情,由于老百姓認識不足,每年接受手術者僅僅百余例。北京三博復興腦科醫院已經較好地開展該項手術,是手術例數較多和手術效果良好的專科醫院。由于切除了增厚的動脈內膜和粥樣硬化斑塊,并解除了頸動脈狹窄的問題,腦供血便得以改善,栓子的產生來源也被切斷了,因此,它是防治缺血性腦中風的有效方法。
該手術全程在顯微鏡下進行,明顯的并發癥發生率控制在3%以下,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只在1%以下。所以,這種手術是安全可靠的。
編輯/阿梅zrm@cpcw.com
專家簡介
石祥恩神經外科專家,教授、主任醫師。1989年師從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院士,1996年遠赴美國做博士后課題,研究下丘腦及顱底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入路。精通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腫瘤和顱腦外傷的臨床診治。共手術治療各種復雜顱內腫瘤3300余例,治愈率95%以上。尤其精通顱咽管瘤治療,手術例數居國內之首,手術效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對腦血管等疾病如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余項。現任《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等10余家國家級核心專業雜志編委。
咨詢電話:010-88062095。醫院網站 www.sbnk.cn。